倪剑雄:士女变摩登
(读与评10-4)
— 倪剑雄:士女变摩登 —
——读一幅绵竹年画
大约03年,我偶然去参观绵竹年画博物馆。此前虽然我对绵竹年画有一点粗略的印象,但知道很浅。当时听他们博物馆的人介绍绵竹年画的历史、艺人的情况以及技法讲究等等,也颇觉有趣。只是,作为一个在城里生活的人,真没想到绵竹年画的消费者至今都有,尤其在海外,还经常有人来订购一些年画作品。据说,文化部也有全国性的民间艺术联展。因此这个事情一直有艺人在做,政府还有专项资金扶持。但那几年,年画市场总的很萧条。那位馆长告诉我,他们博物馆经费非常紧张,紧张到有点难堪的地步。我知道,很多民间艺术里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我历来对那些民间艺术兴趣不大。后来几年,我还去过绵竹,看到那里好象有了一个年画市场,主要还是在售卖一些老版年画作品的仿制件或者印刷件,还有好多借助一些比较好的年画作题材搞的装饰品和礼品。但单从题材上看,新年画几乎没有。而那个市场的具体经营怎么样,我更没兴趣了解了。
但绵竹年画里有几幅比较特殊的作品,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就有一幅民国初年的“骑车士女”。
2011年绵竹年画节期间,冯骥才到绵竹看到这幅画时,说这幅画简直让他倾倒。而我刚看到这个画时,也很有感触。开始是觉得这幅画让人感到好笑。它反映了具体的四川民众对当时时尚生活的向往,但取材和手法跟我们常见的年画很不一样。而将它跟相对保守的四川民风联系起来看,这幅年画把身着旗袍的古代士女跟自行车结合起来,确实非常“出格”。另外,作者对当时“摩登生活”的热情与他对还很新鲜的自行车构造的不熟悉,让他的画总的让人感到生涩和别扭。就因为这个“异趣”吧,我一直记得这幅画。而后经多年偶得的零星思考,我感到在它的“异趣”之下,其实深藏一种特别坚实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诚挚的爱,一种顽强的民间精神。再后来,绵竹市在搞年画节期间,当地人还让一群穿长衫的丫头模仿这幅“别扭”的年画,骑上自行车在街头巡游展示。我在网上看到这个场景的照片,还是忍不住想笑。不明究里的人,见这样的场景,一定觉得那太“搞怪”,而知道这个事情来由的我,因此受触而有了些思考。比如我就想到我们要继承和振兴民间艺术,具体应该怎么去恢复它依凭的那个民间精神的问题。
传统年画大都沿袭贺春祝寿、辟邪迎祥等题材。这个在今天一般人看来,确实已经是很陈旧的东西了。而建国以后,根据我个人的印象,很多民间艺术又过度受到主流文艺宣教模式的影响,而出现不少在创作选材上超出民间艺术范畴的作品。我记得在绵竹年画里,也有诸如反映人民公社社员从事生产劳动等新的主流文艺提倡的那些时代主题的作品。这个不能说不好,但确实已经远离具体的民间生活,也跟绵竹年画的传统脱离了关系,整个丧失了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核,让它有点不象民间艺术,而成了简单的宣传品了。就因为这个,让质朴和诚实的民间艺术丧失了对民间精神的表达,造成民间年画的“断代”。它当然给我们今天的审美心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当我们重新把《骑车士女》这样直接反映近百年前普通老百姓生活愿望和情趣的作品拿出来展示,自然让我们感到不适应。
就由于民间精神的缺失,我们今天的年画,还仍然不能立足质朴和诚实的民间精神,真实的反映我们当前老百姓具体的生活和愿望,反映我们普通群众对我们生活的爱,而往往让它在创作题材上深陷在对传统题材刻板摹绘的泥潭,要么局限在宣传模式里自我迷失,最终因找不到自我更新的精神依据,逐渐丧失跟进时代、走向生活的内在动力。就因为这个,新题材年画才越来越少,年画对一般民众的吸引力因此也越来越小。在这个情况下,年画如何恢复自身创新的内在动力、恢复民间精神,也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今天我们人民群众才是文化的主体。民间精神在文艺创作里,首先表现为对老百姓自身生活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上。它对纠正当前崇古和媚外的文化风气有根本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本质,对建构劳动人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中国本土文化绝不仅仅是儒释道,今天尤其不是,将来更不可能是。但由于底层劳动人民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下,历来文化地位低下,导致统治者和精英阶层的“正统”、“高雅”文化成为中国的“文化本体”,而民间的声音非常微弱。这样的迷信长期延续,致使我们民间生活当中至今有不少人热心抬举士大夫文化,以至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不健康风气泛滥。此外,在对待西方文化影响的事情上,也由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不足,尤其是传统文化对具体人的关注不够,在改革开始前期,自然因矫枉过正而流露出崇洋媚外的倾向。在民间生活当中,现在不少人崇尚西洋格调,年轻人对中国的很多节气不了解,却热中过洋节等;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孔子学院”在对西方介绍汉字都感觉困难,但我们对在西方备受欢迎中国民间艺术却关注不够,目前国内媒体对民间艺术还很少介绍,公众对民间艺术以及它蕴涵的深厚文化也了解甚少。
民间精神植根于大多数底层民众的生活当中,它是对中华民族总体精神面貌的客观反映,带有文化生态特点,粗朴、真挚、热烈,蕴涵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这幅《摩登士女》当中,对这个民间精神就有很充分的反映。在四川农村,民风非常保守。建国初期,有的乡镇,穿短袖白衬衣上街的女子还常常被那些穿长衫的大爷当街责骂。而这幅年画里的士女竟然已经这么“摩登”,这个就特别值得玩味。创作这个年画的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我甚至估计作者可能就是一个年轻人,或者至少心态非常年轻的人。该年画表达作者对生活当中新鲜事物的热爱,大胆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在那个年代,大约也会被看成轻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它就有新的理解。这个是年画跟我们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状态结合得比较好,确实算得上是反映新的生活风貌和民众真实的内心愿望的一幅佳作。绵竹市把这个“别扭”的画作作为典型推上街头展示,虽然对当前大多数不熟悉这个画作的普通群众有点“冲击力”,但非常值得肯定。我们一般人所以感到“别扭”,主要是因为我们欣赏年画的观念曾经有过的“断代”造成的。在我们对这幅年画感到的别扭之下,可供我们深入体会年画发展除了一般强调的技艺之外,在创作观念上应有的朝气、个性,以及立足“我们的生活”的新观念是多么重要。
由此可以思考,当今年画在继承和创新这个事情上,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对于传统民间艺术,首先强调继承是必须的,但是创新更加重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我们曾经有过的创造,还应该重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蕴涵的创造精神,让它能够变成促生我们今天群众进行文艺实践的内在动力,否则单纯对其文化内涵、或者技艺的继承和挖掘,也会丧失积极的意义。任何具体的民间艺术都会消失,但这个创造精神不能消失,它是民族文化活力的根基。当前,在民间艺术当中,纳入富有时代感的新题材、新观念,从而获得创新的成功案例也有,比如民间泥人,就做得非常不错。另外,中国的沙书、剪纸,传到国外,经过改造变成沙画或者艺术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近年又传回来,竟然在国内也引起风潮,就让我们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得到西方文化的创新改造以后所能焕发出的活力。从这样的事例,把中国相对保守的文化观跟注重创新的西方文化观念对比着看,也很容易找到我们民众文化自信所以那么缺乏的原因。我们要有新的文化观念,在对待传统民间艺术的事情上,要建立民间精神,让我们逐渐建立对我们群众现实生活的真挚的爱,尊重群众,尊重人的个性。
一般老艺人熟悉传统文化,往往技艺也比较纯熟。但对当前的民间生活——尤其是代表未来、富有朝气的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的体验和认识就比较有局限。人人生而同声,艺术天赋人人都有。只是有些人的天赋无从与现实当中既有的艺术形式对应上,因而无从得到足够的发展和发挥;有的人生来不具备基本的学习条件,或者迫于生计,没有条件进入艺术领域,因此他们不得不自认自己没有资格搞艺术。这个现象本质上既反映了我们文化发展的不足,也反映出尚存的保守观念对新生力量的压抑。这些,跟民间艺人群体当中客观存在的旧习气一样,对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现在有人慨叹艺术“各领风骚没几年”,其实这个“没几年”也客观反映了社会发展给文化带来的活力日益增强的事实。在新艺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淘汰也会变得日益迅疾,这没什么奇怪,它是当然的。尤其在当今我们格外强调群众文化地位的时期,只要保持民间文化创造的活力,我们的民间艺术才会作为民间的一种文化力量真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这个观念如果没有得到更新,民间艺术要真正通过年轻一代出于对自己生活的肯定,以主人的姿态来运用传统的技艺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趣味,建立新的富有朝气的新民间艺术,就会非常困难。
(2016-9-20 成都)
- 上一篇
灰姑娘与四骑士玛丽苏情节为何还有人看?有哪些甜腻的镜头?
《灰姑娘与四骑士》是继《w两个世界》《任意依恋》之后又一收视率爆棚的韩剧,韩剧一向以甜腻宠爱著称,不过《灰姑娘与四骑士》简直甜腻的不像话,我们小编将为你解答灰姑娘与四骑士玛丽苏情节为何还有人看?灰姑娘与四骑士有哪些甜腻的镜头?《灰姑娘与四骑士》玛丽苏情节为...
- 下一篇
为什么说亲爱的公主病这部剧有毒?反套路玛丽苏剧!
最近小编被一部剧给毒害了,就是《亲爱的公主病》。最近小编被一部剧给毒害了,就是《亲爱的公主病》。这部剧完全反套路啊,网友直呼终于有一部偶像剧说人话了。那么,为什么说亲爱的公主病这部剧有毒?我们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