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不必轻言失败
文章围绕冯骥才对文化失败的自责展开,强调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如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并呼吁更多人关注城市文化保护,避免千城一面。
冯骥才不必轻言失败
易晖
11月5日,69岁的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对记者说,在文化上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以来,这位老人常常要跟很多东西赛跑,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比如,他多年前就开始批评全国流行的“旧城改造”,自己也数不清发出过多少声音,呼吁市长们和地产商们给城市多留点老房子,多留点记忆,可今天“千城一面”的结果令他灰心,“我们600多个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了。”(《中国青年报》11月8日)
拥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头衔的冯骥才,说自己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人”绝非矫情。多年来,冯骥才一直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遗憾的是,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度赶不上推土机带来的“千城一面”进度。然而,冯骥才不必过于自责,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对得起文化人的良知,并且他的一些意见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至少,由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就不能说是失败的。该工程于2001年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启动,十年来,遍布中华大地的“年画家底”被梳理清楚。日前,“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美术馆展出,冯骥才以胜利者的心情为该展览写下寄语:“现在可以说了,我们收获的果实,如花一般的鲜艳和芬芳。”而冯骥才在另外的场合以失败者自居,实在是因为理想太远大,一时无法都实现使然。
多年来,冯骥才一直反对破坏城市文化遗存和精神个性的“旧城改造”,为故乡天津的老城不断被毁而伤心。冯骥才与多名专家、学者数次深入老城区进行实地文物考察,提出了建设天津老城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坐落于传统民居徐家大院,占地1381平方米,原为英商天津麦加利洋行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已成为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这样的传统民居如果保存得更多无疑更能提升城市文化,然而乐观地看,在现代化语境下,每个城市能保存一定规模的老城片区,已经是难得的胜利,冯骥才等应该知足了。
正如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政府和专家的紧密结合。冯骥才不是一位只会发牢骚或纸上谈兵的文化人,他充分利用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民间协会负责人的平台呼吁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相关工作当中,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而像冯骥才这样的文化官员,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是比较有才的,他和“推土机”赛跑,并没有放弃权力对权力的较量、市场对市场的较量。时下,建设文化强国已成国策,给城市多留点老房子,多留点记忆的呼声也许会比从前更受重视,冯骥才不必轻言失败。
面对冯骥才的自责,很多“成功”的文化官员和非文化官员不妨自问:会像冯先生一样为文化遗产伤心吗?敢于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人”,或者敢于认为自己治下的城市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城市”吗?
冯骥才的自责也可以视为一种经验总结,在强大的“推土机”面前,文化人个体的努力总是有限的,要改变“千城一面”,当有更多的声音和行动加入,唤醒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自觉。
易晖
11月5日,69岁的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对记者说,在文化上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以来,这位老人常常要跟很多东西赛跑,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比如,他多年前就开始批评全国流行的“旧城改造”,自己也数不清发出过多少声音,呼吁市长们和地产商们给城市多留点老房子,多留点记忆,可今天“千城一面”的结果令他灰心,“我们600多个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了。”(《中国青年报》11月8日)
拥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头衔的冯骥才,说自己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人”绝非矫情。多年来,冯骥才一直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遗憾的是,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度赶不上推土机带来的“千城一面”进度。然而,冯骥才不必过于自责,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对得起文化人的良知,并且他的一些意见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至少,由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就不能说是失败的。该工程于2001年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启动,十年来,遍布中华大地的“年画家底”被梳理清楚。日前,“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美术馆展出,冯骥才以胜利者的心情为该展览写下寄语:“现在可以说了,我们收获的果实,如花一般的鲜艳和芬芳。”而冯骥才在另外的场合以失败者自居,实在是因为理想太远大,一时无法都实现使然。
多年来,冯骥才一直反对破坏城市文化遗存和精神个性的“旧城改造”,为故乡天津的老城不断被毁而伤心。冯骥才与多名专家、学者数次深入老城区进行实地文物考察,提出了建设天津老城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坐落于传统民居徐家大院,占地1381平方米,原为英商天津麦加利洋行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已成为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这样的传统民居如果保存得更多无疑更能提升城市文化,然而乐观地看,在现代化语境下,每个城市能保存一定规模的老城片区,已经是难得的胜利,冯骥才等应该知足了。
正如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政府和专家的紧密结合。冯骥才不是一位只会发牢骚或纸上谈兵的文化人,他充分利用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民间协会负责人的平台呼吁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相关工作当中,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而像冯骥才这样的文化官员,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是比较有才的,他和“推土机”赛跑,并没有放弃权力对权力的较量、市场对市场的较量。时下,建设文化强国已成国策,给城市多留点老房子,多留点记忆的呼声也许会比从前更受重视,冯骥才不必轻言失败。
面对冯骥才的自责,很多“成功”的文化官员和非文化官员不妨自问:会像冯先生一样为文化遗产伤心吗?敢于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人”,或者敢于认为自己治下的城市在文化上“是个失败的城市”吗?
冯骥才的自责也可以视为一种经验总结,在强大的“推土机”面前,文化人个体的努力总是有限的,要改变“千城一面”,当有更多的声音和行动加入,唤醒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自觉。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