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联网安全讨论剑拔弩张 中方行动能力明显“不足”
第六届中美互联网论坛4月9日、10日在北京进行。2007年以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美国微软公司联合主办的这一论坛已不定期举办了5次,上次是2011年12月在华盛顿。《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网络攻击话题升温的背景下,网络安全与监管等议题被提到此次论坛的首要位置。9日开幕式上,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说“中国黑客行为长久反噬中国利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表示,中美首先应增强互联网战略互信,避免误判。
一天半的论坛重头集中在10日的分组讨论上,议题包括“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和互联网监管”等,尽显中美双方的利益关切点,也即分歧点。9日开幕式发言中,这些分歧已然显露。美联社9日援引霍马茨的话说,华盛顿相信源自中国的网络侵入和窃取行为已达到“严重高度”,这不但破坏双边互信,且长久以往反噬中国利益。美驻华大使骆家辉在开幕式发言中说,中美全球两大经济体对网络依赖都很深,网络攻击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微软公司CEO资深顾问克瑞格-蒙迪则用“网络恐怖主义”一词,强调中美面临同样的安全挑战,但目前中方行动力“不足”。
中国仍处于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美国则是互联网强国,在网络空间占有绝对优势”,钱小芊9日的主旨演讲对美方所指回应强烈。他说,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二月间,中国境内190余万台主机和超过1.14万个网站遭受来自境外的攻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网络空间军事化,向别国发起网络攻击,既违反中国的现有法律和互联网政策,也有悖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
2011年论坛时,曾有中方代表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全球互联网战略表示担忧,当年美国连续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显示维护网络霸权的强势姿态,甚至表示将对严重网络攻击行为采取军事行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杨明杰9日表示,网络空间的准军事化趋势显著,网络军备竞赛正成为现实。
9日,美方发言还就互联网自由开放和网络监管反复“表达关切”。中方强调,两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网络适用也不同。杨明杰认为,分歧虽不小,但两国的利益关切点会越来越重合。
显然,此次论坛以“对话、沟通、理解”为主题符合现实。多名美方代表对《环球时报》表示,加起来拥有全球1/3网民的中美必须合作,虽然互信尚有缺失,但双方能坚持坐下来谈,寻求可行的解决方式,本身就很重要。(环球时报)
附文1:美军率先界定网络攻击武器 将激发新军备竞赛?
美国空军现已正式将6大网络工具定性为“武器”。
这一史无前例的决定意味着,美国政府与军方正式将互联网上的攻击视为现实的战争,陆海空天外的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新的现实战场。
有国际观察家指出,美国的这一做法必将使军备竞赛扩展到互联网空间,进而影响国际军事政治形态。
6大网络武器首次正式界定
美国多家主流媒体4月9日同时披露,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副司令约翰·海登中将近日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举行的美国国家太空研讨会上宣布,美国空军正式将6大网络工具定性为武器。
海登中将直言不讳地说:“这意味着军事游戏规则的改变,网络空间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资源的争夺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必须这么做。”
他强调,这一做法有助于美军规范“网络军事行动”,能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来自网络战场的威胁”。
尽全力与其他武器平台进行整合
海登透露说,美国空军正尽全力将这6种网络工具与其他武器平台进行整合。
今年1月初,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威廉姆·谢尔顿曾宣布,该司令部计划在2014财年增加近20%的网络战力,即在已有的6000名赛博专业人员基础上再增加1000人左右。
对此,海登中将解释说:“美国空军曾耗时几十年才让政府和军方决策层意识到天基武器的重要性。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坐等来自网络的战争威胁了。我们不能再观望,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如果再坐等几十年的话,那么来自网络世界的威胁就像如同闪电般地从我们身边掠过。”
美以震网病毒曾攻陷伊朗核设施
海登拒绝透露是哪6种网络工具被明确定性为武器,以及这6种网络武器的相关细节。有国际军事观察家和互联网安全专家认为,这些新“武器”很可能类似美国与以色列携手开发的震网病毒(Stuxnet)。
“震网”病毒,是一种席卷全球工业界的病毒,也是世界上首个网络“超级武器”。 据报道,仅2010年以来,全球就有45000多个网络感染了这种计算机病毒,其中60%都发生在伊朗。伊朗工业部门的信息技术官员也曾证实,隶属伊朗工业部门的3万台电脑已被该病毒感染。
更令外界关注的是,震网病毒真正攻击的目标是伊朗的浓缩铀设施。
2010年7月,伊朗当局证实伊朗核设施内的计算机系统曾多次遭到“震网”病毒攻击,一些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因此无法运行。
时任俄罗斯常驻北约代表罗戈津称,“震网”病毒给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危害不亚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美国《纽约时报》2011年1月16日发表文章称,“震网”电脑蠕虫病毒,成功袭击了伊朗的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等核设施。
有报道称,该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时,不仅窃取了相关数据,还留下了一个可使核设施停工的后门,必要时可令伊朗核进程“停摆”。业内因此早已将“震网”病毒视为美国网络特种战的武器级工具。
渲染网络威胁 力争多分军费
美国使用网络工具发起攻击早已不是秘密,但此次美国军方公开定性6大网络工具为武器还是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有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可能出于两大目的。
其一,这是美国空军出面呼应奥巴马政府今年以来所炒作的“网络威胁”宣传。
今年1月以来,美国“民间调查机构”与智囊团接连抛出各种“网络威胁”报告,指责俄罗斯、伊朗、朝鲜和中国对美、欧多国进行“网络威胁”。美国军政官员也多次出面渲染“网络威胁”。
进入3月,美国情报官员更是集体宣扬“网络威胁”已超越恐怖分子而成为美国的“头号威胁”,呼吁美国迅速提高应对能力。
其二,从美国国会争取更多国防经费。
迫于预算压力,美国国会计划压缩国防部在军事装备、项目和人员方面的经费。海登中将这次指出,定性网络工具的一大考虑是争取更多经费,“各军兵种和机构都在竞争有限的军费。如果我们不能提出合适的理由,就可能被压缩。”
事实上,美国空军还在采取其他措施确保网络安全领域的投入,如加强与私营公司的合作,而这些私营公司也需要收费。美联社9日就评论说,美国空军此时定性网络工具为武器,意在多切点军费“这块蛋糕”。
将全球拉入互联网军备竞赛
虽然美国空军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但有国际问题专家担心,此举必将激起国际社会在虚拟空间的竞赛,令军备竞争进入互联网领域。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已公开表示,美国应建立一个新“网络制裁标准”,如美国总统可下达总统行政令,宣布国家因为网络攻击而进入紧急状态;对涉嫌网络攻击的个人或公司甚至国家进行全面制裁,包括冻结其资产等。他甚至认为,美国政府应立法支持这样的网络制裁。
在法国,政府已将网络战合作写入新《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据美国《防务新闻》4月7日报道,法国总统正对其内容进行最后审核。
这份白皮书提到,美、法两国未来的国防合作,除了陆海空人员交流、武器装备研究、战术战略沟通外,还将在互联网安全、网络战争等“新领域”展开合作,以夺取“未来战争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防军与美军的网络合作及攻击能力已引起俄罗斯方面的高度警惕,甚至促使印度、日本和韩国军方也开始全力发展其网络战能力。
互联网战争催发新型战争浪潮
英国独立军事观察家理查德·贝肯分析指出:“美国的最新做法势必触发互联网领域的军备竞赛,而这种竞赛意味着各国有可能在互联网这个具有技术开放特性的领域筑起障碍,从而损害下一代互联网络的发展。”
美国《外交》杂志4月8日也评论称,尽管总统奥巴马2011年10月宣称这个世界的“战争浪潮正在衰退”,但新的“战争浪潮”却正在加剧,那就是互联网战争。
中国青年报北京4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