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卢瑟经济学》修订版(1.1) 第一章 开始的话:(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谈中国经济,谈谈经济学,谈谈历史,顺便务务虚,请管理员高抬贵手。
务虚是粗线条的,但不是无效果。
务虚可以为战略性的选择提供启发,选择了偷袭珍珠港就注定失败,选择了掩体方案也难逃毁灭。
多谢支持!
几点读书随笔:
1、一般来说,封闭的经济体,如果选择滞涨沫崩之中的崩,螺旋下降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度与裁员烈度负相关,最终会进入滞,就业率在一个极低的低点徘徊——这个低点与贫富差距密切相关。
以上是《卢瑟经济学》之中的观点。
2、二战时期,某些战舰被击中,为了避免沉没,有时由其他战舰对受创战舰实行拖拽。这样做的好处,有可能挽回受创战舰。这样做的风险,是有可能把拖拽战舰也拖下水。现实之中,一旦损管部门无法控制局面,舰队司令会当机立断,砍断缆绳,避免额外损失一条战舰。这是正常理性的处理方式。非理性的处理方式,是绑上更多的战舰,最终把整个舰队都绑在一起。
表面上看,整个舰队都在水面上,没有损失。实际上,把所有的资源都捆绑在一起之后,整个舰队可能在一瞬间,同时沉入深渊。
3、三体人可以用智子锁死地球的科技。地球上发达的国家其实也可以锁死相对落后国家。
4、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但是,兽性要和自己的实力相称。在威慑纪元,地球鹰派要把三体人全部脱水。那么当时人类有没有可能要求三体舰队的三体人全部脱水,然后把他们安排在火星?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大刘没写,自己可以脑补。
5、有人谴责程心的圣母心。
但是,程心的选择,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没有弄明白危机的来龙去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程心。
不必自责,事实是:人们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这个结局。全人类里面,就你一个是无辜的。
我是赞成这话的。
全民皆兵的时代,所有人都有选择权。即使程心不是圣母,人类也会选择另一个圣母。
6、《活着》之中,富贵输得一干二净,最终输光了家产,对家就不和他玩了。
赌场之中,如果一方输光,那么还是可以玩下去的。因为他还有资产,赌场还可以借钱给他玩。如果他已经资不抵债,那么对家是没有理由继续和他玩的。这是,就需要有人拿出彩头,让客人们继续玩。突然失去外来的彩头,没有了额外的红利,无论是已经输光的富贵,还是已经赢尽的对家,都不会继续玩了。
于是,赌场瞬间就没生意了。
这种情况下,赌场的荷官和保安也都成了吃闲饭的。
7、第一个接收到地球信息的三体人,是一个监听员。
他第一时间给地球发信息,要求地球不要回复。
他这样做,自然因为他热爱和平。不过,另一个原因,是他很清楚,三体世界不养吃闲饭的。如果确定了地球的方位,那么全体监听员就都失业了。
失业的三体人,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再就业的话,会被要求强制脱水以后成为燃料。
8、借钱给富贵继续玩的原因,要么是富贵还有家产,要么是他开始从对家手里赢钱,如果两点都不可能,那么为什么要借给富贵钱呢?如果再加上一条,借钱给富贵的伙计要承担责任,吃了倒账要被严厉惩罚,那么哪个伙计敢借钱给富贵?
这种情况下,就是大规模向外借钱,也到不了富贵手里,十有八九落在已经赢尽不差钱的对家手里。对家用不用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大家可以猜。当然,如果这笔钱到了富贵手里,富贵迟早还是还不上。
所以,不论有没有这笔钱,从长期看,赌场都绝无可能正常运转。
*******************************************************
第一章 开始的话:(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卢瑟经济学(1.1)——开始的话(经济与信仰):(经济学的阶级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马克思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应该超越政治。这是骗人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应该是统一的,不同历史时期,应该有统一的经济学。这个更骗人。
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经济学。哪个阶级掌权,哪个阶级的经济学就流行。至于怎么流行,现在暂时不谈。
我们所能确定的是,人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利用生产工具,获得一定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在全社会分配,用于消费或投资。至于这些产品为什么这样生产,这样分配是否合理,这就需要有人来解释。
当某人饿得要死,旁人撑得要吐的时候,怎么能让快饿死的人安心呢?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力量告诉他,你饿死是上天的安排,是因为你自身的原因(比如不敬神之类)没有获得上天的赐福。那个撑得要吐的人由于种种善行,获得上天的垂青。或者,地上的财富,不如天上的财富,他虽然现在为富不仁、穷奢极侈,但是进不了天国,只能下地狱,你虽然饿得快死,但是只要老老实实,将来就能进天国得永生之类。总之,你不应该嫉妒撑得要吐的人,不应怨恨社会,不应考虑现有的分配方式,不应该有任何“非分”的想法,而应该不断按照上天的意志自我躬身自省,争取早日获得上天的赐福。否则,饿死活该。
这就是宗教的作用。
问题是,有人不信宗教,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宗教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不那么好欺骗了。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权威理论出现,这个权威理论要能让饿得要死的穷鬼们自惭形秽,安心当牛做马,能让撑得要吐的老爷们心安理得,随时教育穷鬼。这种权威理论就是经济学。
所以,御用经济学是一种统治工具。
同样一门宗教,大家都承认上帝的存在。但是,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释。高级僧侣、祭司是上帝的代言人,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这是一种解释。每个人只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就都有权解释宗教,这也是一种解释。两者都认同上帝的存在,却对解释权有不同的阐释。上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释。如果高级僧侣、祭司是上帝的代言人,那么他们就是上帝。如果每个人都有权解释,那么人人都是上帝。
怎么能把思想统一起来呢,就需要宗教裁判所。所以,最终的解释权,还是要和暴力结合,尽管许多时候铁腕隐藏在天鹅绒的手套里。退一步,哪个群体拥有的物质资源多,哪个群体就能在更广的范围内用更大的力度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的传播离不开暴力和财富的支持。换一个角度,看哪种价值论流行,什么分配理论流行,就知道大约是哪个阶级在掌权。
回到经济学。经济理论数不清,经济学家车载斗量,各种论文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上,用阶级利益一划线,立即一目了然: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经济学、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符合金融资本家(也就是食利者)利益的经济学、符合官僚利益的经济学,等等。
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如同物理中的力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力的存在才能解释物体运动,价值存在才能解释一切经济行为。大家都承认价值的存在,对价值的解释五花八门。不同阶级掌权,对经济的解释就完全不同。
曾经有一个金融学硕士向我抱怨,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太复杂,只能死记硬背。我说,你换个方式去看,其实就很简单了。
争论价值产生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做出对本阶级有利的对社会分配结果的解释。
本阶级控制的生产要素(或者经济行为)创造大部分甚至全部价值,本阶级就有资格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获得最大甚至全部的份额。如果其他阶级控制的要素不创造价值,那么其他阶级就是寄生虫、游惰阶级。如果其他阶级控制的要素创造的价值有限,那么其他阶级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总额自然就有限——自然饿死活该。
所以,大地主掌权的时候,流行的经济学就是重农主义,产品的价值都来自土地。中国没有重农主义,中国有五蠹之说,商人是五蠹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也排斥商人,因为农业为主的经济,地主和自耕农必然反对要和自己分一杯羹的商人。
商人地位高,流行的经济学说就是重商主义,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那个时代就是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限制商品进口。
到亚当·斯密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要挑战贵族(封建地主)和僧侣,这个时候就要提出自由市场和劳动价值论。在自由市场条件下,社会充分分工,社会财富就能极大丰富。劳动创造价值,商业促进流通,大地主和僧侣等不从事生产的游惰阶级都是白吃饱。
到马克思的时代,工人阶级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干得最多必然是工人,资本家虽然也劳动,但是凭什么拿那么多啊?资本家拿得多,不是因为他们干得多,而是因为他们拥有资产剥削工人。所以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资产阶级利用无产阶级斗倒了大地主阶级,就要让经济学为自己辩护,要让工人安心,不能让他们仇富。这就需要新的价值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于是就开始青睐边际效用价值论。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用的,都是稀缺的,资本家拿出资产,工人提供劳动力,资产比劳动力稀缺,所以资本家分大头,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一次自愿的交易都是互利互惠的,都是有利于增加双方价值的。工人获得的少,是因为工人的劳动力不值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那些说经济学发展了,所以边际效用论替代了劳动价值论的人,完全不了解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萌芽,几乎是同时诞生的。
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阶级对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以前,总先是有理论上激烈的交锋。或者说,先有批判的武器,后有武器的批判。每个阶级都有本阶级的理论武器,对立的阶级必然有对立的理论。两种价值论如同阴阳,相伴相生,为彼此对立的阶级提供理论武器。封建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要用重农主义、效用价值论为自己寻找合法性,产业资本家则用劳动价值论抗衡效用价值论。最终,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开始捡起封建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武器。
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源于当初被斯密和李嘉图批判的效用价值论。所以,与其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捡起了被自己批驳过的手下败将的断刀残矛,冲洗打磨一下武装自己。
不了解价值理论变迁背后的社会变迁,才会说出经济学发展了之类的话。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如同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理论,这就如同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善行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确认的创造财富的过程只有:一些人在一定条件下,生产一定产品。至于怎么解释,就要看谁掌握话语权。无论哪个阶级,都要把自己解释为创造价值的阶级——没有哪个阶级会把自己解释为寄生虫。
不同的经济学,对最终理想社会的解释也不一样。大地主阶级奖励耕战,抑制商品流通,也就是重农抑商,追求的是编户齐民的社会。大资产阶级追求的社会,是大资产阶级高高在上,其他阶级老老实实贡献剩余价值,巨额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包括更多的财富、性、人体器官和生命的社会,所以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提高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官僚追求的社会必然是官僚权力无限扩张、不受约束的社会。社会底层追求的社会是没有压迫的社会,私有资本消亡了,国家也消亡了。
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理想中的社会看起来都无限美好,其实并不像描述的那样人人皆大欢喜,而且是互不兼容的。生活在大地主追求的理想社会,大商人就会很不舒服。生活在大资产阶级追求的社会,劳动者就会很不舒服,因为劳动力是最不稀缺的要素,劳动者的报酬注定很低。反之,在卢瑟追求的社会之中,人们要么按劳分配,要么按需分配,大资本家和大地主的私有财产就不能作为分配的依据,他们必然很不舒服。
不同阶级的经济学无论是衡量经济行为的尺度,还是最终的追求目标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各阶级利益不统一甚至尖锐对立,不同的阶级必然有不同的经济学。于是,稳拿有稳拿的经济学,卢瑟有卢瑟的经济学。认为世界应该有统一的经济学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经济制度提供合法性的理论支持,是每一个阶级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功能。每一种经济学的背后,都隐藏着本阶级的诉求。把自己宣传为神圣的科学,不过是自我的掩饰,如同给神像画上光环。
认为经济学应该超越政治而统一的人,无非是暗示自己支持的经济学是唯一真理,其他经济学都是歪理邪说。一般来说,提出这样观点的人,往往推崇的是现任稳拿的经济学,潜在的目的就是封杀卢瑟和前任稳拿的经济学——尽管他自己未必意识到。
本书既然是卢瑟经济学,就要按照卢瑟的方式解释经济。卢瑟,一无所有,吃苦受累,按照中国的说法,就是劳力者。既然是劳力者,所以必然认同劳动价值论。
历史上最有名的卢瑟经济学家,无疑是马克思。遗憾的是,马克思死后一百多年,卢瑟虽然震撼了世界,却没有建立起英特纳雄奈尔,卢瑟经济学也发展缓慢。具体为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南斯拉夫吉拉斯的《新阶级》。
本文尝试在马克思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再迈出一小步。
另:本文是写给卢瑟看的,不适用于经济学在读学生。经济学是一种建立在亲缘学者论文互评和诺贝尔奖钦定体系之上的被学霸控制的学科。掌握世界的是稳拿,稳拿豢养学霸,学霸为稳拿服务。在稳拿的世界里公开自己的观点,当一名卢瑟经济学学者,结果必然被掌握话语权的稳拿和他们豢养的学霸所排斥、封杀,穷困潦倒,如同马克思。所以,如果不想自己考试、答辩被挂,论文被封,求职被拒的话,建议经济学在读学生可以认同,却不要公开本文的观点。
假语村言,何必当真。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88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补充阅读:
《卢瑟经济学》修订版(前言)
有人问,为什么《21世纪资本论》会在豆瓣遭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