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中国已经完全摆脱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了吗?
文章探讨中国是否已完全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分析印钞机产能扩张困境及贸易战对出口影响,结合蟹堡王经济学模型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揭示消费不足与全球竞争格局。
谢邀。
恰恰相反,刚开始。
经济危机时期,靠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可以在短期内避免危机,但是在未来必然酝酿更大的消费不足。
2008年避免危机,无非是出现了一个能不断印钞的支付者。
没错,华尔街加息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让你不能继续开动全速印钞机。
现在,产能迅速扩张以后,印钞机转速被迫下降,卖给谁,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卖到非洲?那是欧洲传统的势力范围。卖到美洲?那是美国的美洲。
没错,不要自欺欺人,特朗普的贸易战就是针对你。
战狼为什么要再非洲大打出手?说到底,是要争地盘。
扩展阅读:《卢瑟经济学》之《蟹堡王》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一跳跃的惊险性,常常被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所忽视。”[1]——马克思
为了方便,本文用一个快餐店模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
太平洋深处的比奇堡海滩有一家快餐店,名叫蟹堡王。店主蟹老板手下两个雇员,一个是章鱼哥,一个是海绵宝宝,主营产品是汉堡。海绵宝宝有两个朋友,派大星和珊迪。蟹老板有个竞争对手痞老板,痞老板的餐厅名叫海之霸。蟹老板是只螃蟹,海绵宝宝是块海绵,章鱼哥是只章鱼,派大星是海星,珊迪是只松鼠,痞老板是只海臭虫。
本文用蟹堡王作为模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是因为蟹堡王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具有普遍性。本文不采用“神龙大侠”熊猫阿宝和他鸭子爸爸的面铺分析,是因为阿宝和他爸爸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本文也不分析孙二娘的包子铺,因为包子铺的主营业务是抢劫而不是包子,还没有脱离暴力,只要过往的客商行李丰厚,包子销售情况对孙二娘意义不大。
一个蟹堡王能不能作为模型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呢?或者说能不能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压缩为一个蟹堡王呢?本文认为可以。
前面已经知道拉锯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同一个阶级同一个阶层内部,每个人获得的大饼总量基本差不多。如果资本量接近,同样的资本,投入不同的行业,要求在等量的时间产生等量的利润。当然,这个等量利润是考虑到风险的资本收益。因为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所以可以把无数的小餐厅合并看作一个蟹堡王。因为不做定量分析,所以可以不考虑单位资本利润率随资本总量减少而减少,增加而增大的规律,直接把所有雇佣关系的企业看成与蟹堡王类似的企业,老板加员工,老板出资,员工出力,老板获得利润,员工获得工资。从生产模式上看,把所有资本主义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是可行的。
如果大多数企业能在大多数时间段,经营情况基本同步的话,就可以认为把同周期的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按照观察,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必然处于某一产业链条,所有产业链条都处于同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网络之中,所以绝大多数企业往往有相同的经营周期,即在经济繁荣期大量盈利,在萧条期大量亏损甚至倒闭,彼此经营情况基本同步。所以,从生产周期上看,把所有资本主义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也是可行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蟹堡王这个模型,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循环。
蟹堡王的生产过程可以归结如下:蟹老板管理整个蟹堡王,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在蟹堡王打工,生产、销售汉堡,销售收入全部归蟹老板所有,蟹老板支付给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工资,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用工资购买汉堡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
蟹堡王的销售收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购进原料,比如面粉、肉、蔬菜、油、沙拉酱、水电煤气,还有定期维修和保养。一部分是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还有一部分是蟹老板的利润。第一部分是刚性的,只要蟹堡王不关门,就需要不断补充。后两部分在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之间分配,是弹性的。海绵宝宝可以说不加薪就炒老板,如果他能找到新的工作的话;蟹老板也可以炒掉海绵宝宝,如果章鱼哥能身兼二任而且提出的工资要求不超过海绵宝宝现有水平的话。当然,蟹老板也可能炒章鱼哥。
蟹老板要现金有两个目的。第一,购进原料,支付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如果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只需要汉堡一种生活必需品,那么给他们汉堡就可以,问题是他们显然还需要其他商品。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每个企业只生产很窄的一类或几类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所有消费需要。汉堡勉强还能满足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多数需要,硫酸厂显然不能给职工发硫酸。)第二,挣钱。这是蟹老板经营蟹堡王的根本原因。汉堡
如果把资本家看为资本的代理人的话,资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自我增殖。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物的媒介在市场中的作用越大,以这种物为媒介的资本就越强。从长期看,没有什么能超过货币。资本家的行为,就是多赚钱,少赔钱。具体物化的话,就是对货币的追求。
蟹老板爱财如命,经常为了一块钱而去冒生命危险,他是真正合格的老板。
货币是一种具有高流通性的商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五大功能。比较流行的货币是黄金,现在是各国的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准确地讲是价值符号,和金银相比没有内在价值,完全依靠国家暴力支撑。法币如果不具备货币基本功能的时候,就会有其他商品出现,替代法币。比如二战后的德国,香烟、巧克力都承担过货币功能,帝国马克没有人要——第三帝国崩溃了,没有第三帝国的暴力支持,谁还要帝国马克?类似的还有大米和旧日元的关系。再比如在某些通货膨胀严重的国家,或者饱经战乱的国家,大家习惯采用美元作货币,而不愿意采用当地货币,美元比当地货币更流行,更受欢迎。本文在分析蟹堡王的过程中采用美元,这是因为美元在多数情况下更多地承担货币的职能,但并不是说货币注定是美元。
继续回到蟹堡王。
现在开始生产循环。首先,蟹老板的资产负债表现金一栏中有1000美元的现金。蟹老板拿出800美元去购买原材料,200美元雇用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总计支出1000美元。 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各工作100个小时,总计工作200小时,总计生产1200个美味汉堡。每个售价1美元。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每人每小时创造2美元,蟹老板给他们1美元。他们每人每工作1小时,为蟹老板创造1美元。
这里忽略了蟹老板的管理工作创造的价值。这是因为随着资本量的增加,单位资本管理难度下降,需要的管理量劳动量被摊薄,利润上升,所以不好衡量蟹老板管理工作创造的价值的总量。另外,研究需求不足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蟹老板的消费不足,而不是蟹老板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忽略蟹老板创造的价值并不影响分析结果。
现在,蟹老板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一栏上有1200个汉堡,每个价值1美元,总价值1200美元。蟹老板手中现金为0。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手中现金200美元。生产原料的劳动者手中800美元。
至此,生产和分配过程结束。蟹堡王的产品汉堡已经生产出来了。直接生产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获得过程,蟹老板获得的剩余价值蕴含在汉堡里。汉堡理论上蟹老板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不过,这些理论上的利润还要通过出售汉堡才能成为实际利润。对蟹老板来说,必须把所有的汉堡都卖出去才能实现预期的利润。如果卖不掉,或者只卖掉一部分,或者只卖出的价格低于预期的价格,那么对蟹老板来说,虽然他获得了大量的汉堡,但是无论他购买新的面粉蔬菜牛肉,还是支付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都不能用汉堡。当然,他自己的利润也不能是汉堡。这些汉堡对他来说,既吃不掉,也没有用。
仅仅占有了劳动产品并没算完,必须经过价值实现这个危险的环节。资本家手中的产品必须转化为现金才能购买原料、偿还贷款、支付工资和地租、上缴税金,当然还有自己的利润。一个企业存货特别多,不是成功的标志,相反是破产的前奏。对这样的企业,银行是谨慎贷款的。
蟹老板的1200美元只是理论上的1200美元,这就如同股票没有抛出以前都是纸面富贵一样。资产负债表中的1200美元存货要变成销售收入才算完成整个循环。
现在有1000个汉堡的销路不成问题,还有200个汉堡没有着落。如果蟹老板自己消费了这200个汉堡,则一切万事大吉,如果他不消费,那就要有麻烦。如果他自己仅仅消费了其中的100个,那么就需要有人拿出100美元,购买其余的100个汉堡。在蟹堡王模型中,能够买这其余100个汉堡的人,显然不是蟹堡王的员工和老板。
资本家生产是为了发财,以此提高至少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与消费没有任何关系。蟹堡王模型中具体的消费能力,并不是取决于蟹堡王绝对的生产能力(1200个),也不是取决于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绝对的消费能力,而是取决于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的博弈能力以及他们的消费倾向。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挣多少钱用掉多少钱,蟹老板爱财如命。只有资本家和工人的社会自然消费不足。
那么多余的汉堡怎么办呢?如果没有人消费,那100个汉堡只能过期腐烂,然后被扔掉。这样的结果,对蟹老板来说,自然是极大的损失,他要考虑压缩生产规模。对资本来说,没有利润的生产是无意义的生产。对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来说,就要面临裁员的压力——资本家不养吃闲饭的人。
幸好,派大星出场了。他拿出100美元,消费了那100个汉堡,蟹老板的产品获得实现,利润变成现金,生产继续循环,大家皆大欢喜。
但是,派大星手里的货币也是有限的。很快,坐吃山空的派大星遇到麻烦了,要么吃掉自己所有的存款之后一无所有,饿死拉倒;要么去蟹堡王打工,挣工资才能保证手里有源源不断的现金。如果假设派大星的选择是理性的话,那么就默认它会去找蟹老板请求被雇用。
对蟹老板来讲,这是一个忧喜参半的局面,雇用派大星,好处之一是可以提高产量,好处之二是可以压低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换句话说,派大星给蟹老板带来的利润,超过海绵宝宝或者章鱼哥的利润。但是,雇用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情况下,已经存在汉堡过剩的问题,全靠派大星消费,雇用派大星以后,产量增加了,销路减少了,多出来的汉堡卖给谁?
在大多数情况下,蟹老板会考虑雇用派大星,因为可以压低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每个汉堡的成本。然后,蟹老板去抢夺竞争对手痞老板的市场。如果蟹老板不雇用派大星,那么痞老板就可能雇用派大星,反过来挤压蟹老板。如果我们考虑到生产规模越大,企业在竞争中越有利的话,就能理解蟹老板改进生产、扩张生产规模、争夺市场的动力。从个体来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这样做,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尖锐化了。
假设蟹老板雇用了派大星,扩大了生产,同时降低了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于是,生产模型就改变了。蟹老板用1200美元去进货,用240美元支付海绵宝宝、章鱼哥和派大星的工资(由于派大星登场,海绵宝宝、章鱼哥的时薪被压低到0.8美元)。三人各工作100小时,总计工作300个小时,产出1800个汉堡。每个汉堡包含的劳动不变,还是10分钟,所以还是价值1美元。
蟹老板的利润提高了,生产与需求的缺口也扩大了。如果蟹老板生活方式不变,还是消费100个汉堡。那么新的消费不足的缺口就不是100美元而是260(1800-1200-240-100)美元。
蟹老板雇用了派大星以后,生产规模扩大了,需要卖掉的汉堡更多了。这个过程会反复上演。蟹老板会不断地把劳动力吸收进来,然后获得更多的汉堡,但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则会不断扩大,需要寻找买主的汉堡更多。整个过程如同抱薪救火[2]。
常见的情况是,一方面劳动者不断被吸收进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生产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总需求与总产量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于是,蟹老板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比如打折销售汉堡抢夺痞老板的市场,汉堡或者把汉堡销往在海外。
“为了在国内能支付工人平均程度的必要生活资料,必须到国外、到远方市场去寻找这种需求,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呢?因为只是在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剩余产品才具有这样一种形式:剩余产品的所有者只有在这种产品对他来说再转化为资本的时候,才能让这种产品由消费去支配。……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是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3]这种事情,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才能发生。工人无法独立生产,必须和资本结合,而资本则决定如何分配。所以,工人想消费却没有支付能力。资本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获得的利润无法变成货币。于是,一方面是本国劳动者的消费被压到最低限度,一方面是对外倾销本国产品——否则企业就要减产,工人就要失业。
常见现象是众多企业对某一行业一拥而上,纷纷投产进行恶性竞争,然后该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众多企业一哄而散,减产,裁员,转产,倒闭……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常态,直到垄断出现。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2] 那么,工人固然被剥削了,但是对资本家来说,这种剥削没有原样实现,这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完全不能实现,或者只是部分地实现,甚至资本也会部分或全部地损失掉。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它是由生产方法本身的不断革命,由不断和这种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现有资本的贬值,由普遍的竞争斗争以及仅仅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灭亡而改进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必要性决定的。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所以根本无法忽视中国的存在。以致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这个内部矛盾力图用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的办法求得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为在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虽然会增加,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很赞哦! (103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