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吴铭:谈谈人民币“锚”应具备的特点

火烧 2018-08-09 00:00:00 经济视点 1033
文章探讨人民币应锚定生产,强调定价权、经济主权与市场主权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中央政府控制生产与定价来确保人民币稳定,反对新自由主义对计划经济的攻击。

  本文所说的私有制生产,只指非公(国)有的生产型企业生产的商品,而不指服务型企业提供的服务,特别是不包括赢利较多的金融机构,比如,中国的国有银行、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及保险机构、证券机构。这些服务型的企业,本身就是靠金融赢利的,我认为,根本不具备人民币锚的性质。

  有同志认为,人民币的发行不应该“锚”准外汇存量,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些同志还认为,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应该“锚”准中国的实体生产,所以,这些同志非常强调实体生产,认为只要实体生产抓好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了,中国经济就好了,中国就崛起了。这个观点,我认为,同样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中国的实体生产,大约可以分为国有企业、民族私有企业、中外混合资本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中,只有国有企业才具备人民币的“锚”的性质和作用,其他企业,均不具备这个性质和作用。这个观点,赞同的人恐怕很少。

  人民币如何“锚”向生产?就是通过定价才能“锚”住生产,让生产和人民币相互支持。具体做法,就是中央政府使用人民币对全国大综、主要商品进行市场定价,各所有制生产,都必须接受这个定价,不能违背这个定价,不能抬高或压低国家指定范围内商品的市场价格。中央政府,一手通过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一手控制着主要工农业生产,按照自己确定的定价,向市场提供商品和货币,使人民币可以购买到足够的商品,这样,即保证了人民币的稳定、坚挺,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同时,人民币也可以支持工农业生产。这就是人民币的发行、商品的产购销和定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关系。其中,定价是人民币和商品生产发生关系的桥梁。没有定价权,人民币就成了纯“信用”货币,成了“无锚”货币。相应地,在充分掌握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掌握的生产越多,市场交易量越大,则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就可以越多,信用就越好。

  如果想人民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稳定、坚挺、国际化,中国政府就必须:一是必须全面掌握全国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科技、发展生产,极力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尽量消除那些不利于发展生产的产业(比如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房地产业、娱乐业、博彩业、旅游业、股票证券业等等),能为人民币提供足够的商品流通。不允许任何政治势力坏这个破坏产业结构和影响科研生产,笔者称之为经济主权。二是必须绝对地牢牢掌握定价权和结算权,不允许任何势力和资本破坏这个定价权和结算权,笔者称之为金融主权。三必须建立独立完善的购销体系,使商品得以迅速、保质、足量的流通,按照国家确定的定价购销,不允许任何势力和资本冲击这个体系,笔者称之为市场主权。相应地,冲击国家对全国工农业生产的绝对掌握,冲击人民币的定价权和结算权,冲击购销体系的独立性完备性,就是冲击了人民币的稳定性,就是破坏了中国经济。以上观点,就是新自由主义大力攻击围剿的“闭关锁国”“计划经济”。

  因为市场化改革,各种企业都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商品的定价由市场来定、实际上是各企业自行确定,这意味着定价权不在掌握在国家手中,而是分散给了各种企业。为了赢利,各企业对自己的商品定价,当然是越高越好。尤其是一些大综商品的定价“与国际接轨”之后,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人民币对这些商品也完全丧失了定价权。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生产的商品价格可能被“国际市场”故意压低,而外资商品的价格,则被“国际市场”故意抬高。华为手机,远不如苹果手机的利润高,根本原因在于此。

  如果在国内市场上,或者国际市场上,中国政府对某种生产不具备使用人民币进行定价的权力,那么,这就生产在国内市场或者国际市场上,就不具备人民币“锚”的性质和作用。

  人民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丧失了对商品的定价权,就意味着人民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丧失了“锚”!成了极不稳定的货币,各种资本、企业因为掌握定价权,又均要追求利润,抬商品价格,结果只能是国内国际市场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劳动贬值、人民币贬值。

  就国内市场来看,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燃气等一百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其产品在定价方面,都要接受国家的指导,那么,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就具备了人民币“锚”的性质和作用;而对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部分中外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品,中央政府是没有定价权的,它们的定价,是“市场化”的,或者是“与国际接轨”的。所以,他们的产品就不具备人民币“锚”的性质和作用。(就国际市场来看,人民币对本国出口的大综商品,既没有定价权,也没有结算权。相反,定价权和结算权都掌握在美元手中。所以,在没有中国政府不掌握国际贸易的人民币定价权、结算权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根本不可能。进一步地,可以认为,近些年,美元的“国际化”、美元的“信用”,本质上是建立在美元掌控着中国等国家商品生产和出口的定价和结算权之上的。)

  这是因为,所谓“锚”,指的是能使人民币币值稳定、承担人民币购买力的商品。而私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他们是利润最大化的,他们的产品,为了追求利润,必然定价远高于成本,并可以随意涨价、跌价。那么,请问,如此动摇的产品价格,如何稳定人民币的币值?如此高的定价,当然降低了人民币的购买力。有位大学者说,人民币的坚挺与否,要看其购买力,这也是胡扯。在中国不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控制在那些掌握定价权的货币资本手中。道理非常简单,一件物品,究竟价值多少人民币,那要看谁来定价。美元说,这件商品的价格是一万人民币,那你中国就得出一万元钱。如果定价权掌握在中国手中,我们的定价是十元钱,你出十元钱就可以了。所以,定价权才是人民币购买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国际商品的供应)。

  如果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足够强大,且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用人民币做出的定价和结算,那么,在中国市场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就足以轻易打败各种私有、外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国政府就必须将发展生产、控制定价、完善购销体系三者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不能引进外资冲击中国的公有制生产,也不能开放国内市场,破坏中国公有制、工农业生产构成;不能让外国商品低价倾销,更不能破坏中国独立完备的购销体系,让外资控制产品的购销,进而控制产品价格。最要命的是不能开放中国金融机构,更不能不加限制地开放,这种开放必然把人民币边缘化,所谓中国政府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国内贸易的定价权、结算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开放政策,特别是金融开放政策(更遑论不加限制地开放),把三位一体的工农业生产掌控、人民币定价权、商品购销体系拆散了,并且,让外资各个击破,即控制生产,又控制定价,更控制购销。

  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十=条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毁灭性破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