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青年毛泽东应对看今天教育的症结

火烧 2011-08-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青年毛泽东应对夏默安的对联,反思当前教育问题,指出教育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公心,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呼吁回归教育的公心与大公无私精神。

从青年毛泽东应对看今天教育的症结

顽石

昨晚与季忆先生通电话,探讨对时局的看法,最后我们发现,彼此的观点惊人相似。得友如斯,不亦乐乎!教育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一是因为我从事的就是教育工作,而季忆先生也做着与教育有关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教育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密切相关,教育的问题比其他行业的问题更让我们沉重,因为它直接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完电话,顽石仍然很纠结,浮想联翩,脑子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忽然就联想到青年毛泽东的一则趣闻。那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湖湘大地游学,到安化拜见当地宿儒夏默安先生,夏先生欲试一试两位青年的才华,于是出上联“绿柳枝头鸟声声,春到矣,春去矣?”征对,毛泽东略加思索,即以“清水池塘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应对,不仅对得极其工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不经意间,青年毛泽东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表露无遗,这就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的这个“公”字。

 

当我把青年毛泽东对的这个下联和当前的教育问题对接的时候,心中豁然开朗。

 

 

几十年来,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连总设计师也不得不承认,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教育产业化等等,但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中,都是在放大孩子的私心,抑制孩子的公心。不管什么形式,无论哪个层面,教育都在引导(有些就是赤裸裸的教唆)孩子为自己读书,为个人奋斗。教育界某权威人士甚至这样诠释高考——学生为了将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物质待遇而参加的改变人生命运的考试。这和封建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糟粕如出一辙。而可怕的是,这种庸俗的、腐朽的价值观正是这几十年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我亲耳聆听某校长对学生作报告时这样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以“私”字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导致了学生整个世界观的扭曲,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将“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等崇高的思想行为视为天方夜谭。30多年前校园里弥漫的是大公无私、昂扬进取、积极乐观、助人为乐、纯朴真诚、热情友善,与时俱进后的校园充斥的是自私自利、精神涣散、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冷酷虚伪甚至色情暴力。之所以形成这么鲜明的反差,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为公”,后者“为私”。

 

在前不久我校高三开学动员会上,我给孩子们做了一次演讲(没写书面讲稿)。我讲的话题是“快乐的高三”。学生普遍感觉读书苦、读书累,尤其在高三。特别是近年来,因为课业负担、学习成绩、感情纠葛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跳楼的、上吊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所在的城市有时一年内就有上10起学生自杀事故发生。我问孩子们,为什么30多年前没有学生自杀?学生答不上来。我告诉他们,那时候,每个学生都把个人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脑海里充溢的是天下大爱,心中澎湃的是民族情怀。既然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和人民,那我们有什么权力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就是那时候即使物质生活条件不如现在但学生不仅不会自杀反而过得快乐幸福的原因。而今天,干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生命也只属于自己,所以,我们读书没有快乐和幸福,甚至一些人结束自己生命也就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我自己的东西,当然可以任意处置。我跟孩子们说,当把自己所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和周围的人甚至国家、民族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生命有了特别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才会从小我里走出来而变得崇高,我们原本以为暗淡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我们的高三生活才会充实而快乐!学生听得很认真,最终给了我热烈的掌声。会后,好多个班主任都和我说,我讲的内容与众不同,但很有意义,他们觉得受到了很大启发。但我只能在一千多个人的注视下演讲,而且一次演讲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而当下中国的“私有化”教育已经遍及到了每一个角落,深入人心。

 

当我快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看到了helen写的《谁来救救孩子》,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愿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教育,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

 

结尾我仍然要重复鲁迅先生在90多年前呼喊的那句——救救孩子!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