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辉:【哲思短语】理性和感性
【哲思短语】理性和感性
作者:刘宇辉
感性和理性是认知世界时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反应,也是认知世界时不同的实践阶段和过程,是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存在。
感性一般遵从自己的意识,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反映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具有与认识对象联系的直接性、反映对象的形象性。
理性是比较冷静的利弊权衡过程,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与认识对象联系的间接性、反映对象的抽象性。
纯粹跟着感觉走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固然可以直接获取快乐,但勿误会感性只是生而俱有、毫无修饰或变化的,事实上感性是可以在经验积累过程发生演化的。结合与认识对象的不同联系、不同反映方式、不同反映深度和层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一个升华过程,是一次质的飞跃。
如果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融合,即习惯于不忽略考虑更多客观条件的理性,这种升华的感性,将避免以主观看法为主导的个人唯心主义和宗教神说。完美的理性是一种超脱,客观地几乎不带个人色彩的评判或对待事物,与它高度融合的感性不外乎种种大众支持的情感。
其中,理性直观分析与理性逻辑思维等,是理性的主导因素。而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及逻辑思维不包含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心理形式是感性因素。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在认知过程,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补充,才推动感性向理性飞跃。
由于认知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注定了感性接触、理性思考、社会实践是一个不断整合和循环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决定了感性和理性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感性不是任性和神经质,也不是自由泛滥主义,而是情发于心、心发于理、让人感同身受爱或憎的美学情感。理性不是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也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而具有应对不同发展问题的否定与怀疑、积极与创新的本质。
当一个人感性丰富、感受力强,如果兼怀心性善良而富有人情、情感细腻而文艺浪漫,就具有感染力,让人如沐春风,这种美好的感性是受人欢迎的,即使它不一定让人达到理想效果。当一个人理性稳重、目标坚定,如果自信而勇敢、执着而冷静地面对客观大众的现状与需求,快速而全面地研究多种可行性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而有效执行,化解各种疑难杂症,这种清晰的理性是让人心悦诚服的,即使它可能让人产生某些情感上的困惑。
相反,某些感性和理性出发于自我而无益于他人的缺陷,是人们不乐于见成的。知识贫乏和个性愚昧往往与感情用事、主观武断、情绪变化无常等捆绑在一起,也即远离了理性精华、浮躁于个人感性表面,人们一般避而远之。情感贫乏和个性冷漠往往与目中无人、自私自利、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至上等纠结在一起,也即远离了感性精华、浮躁于个人利益表面,人们便会嗤之以鼻。
世上没有不知缘由的爱,也没有不知根底的恨。世上最不缺冲动和自私的魔鬼,却稀罕感性的换位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分析。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的理性绝对地高于其他动物,在于人类有构建和谐社会而非弱肉强食的欲望,即理性与感性达到高度统一。人类各种感性的传统美德与理性的思想修养行为,不只停留在让人热血沸腾的感性层面,而已到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实践的理性层面。
如此说,感性的意义体现了人性化的处事待人法则,是对个人功利主义的反动,是对亲和仁善的弘扬。理性的意义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个体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的存在,却有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感。感性和理性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并不矛盾,造反有理与理性发展也不矛盾。
为什么传统文人大多感性化,而非理性化?取决于他们寄生于官僚资本的不劳而获地位,他们多为权力者高歌,还意图为权力者以感性奴役人民的思想,并打造囚禁同类的“文字狱”,而实践出真知,人们在实践中拥有了统治者并没教导的理性,并不买他们的帐。唯有关心大众疾苦和投身社会实践劳动的理性文人,不畏强权与暴力推行有益于人民的实政,人民的史册才把他们有血有肉的形象记录下来,并把他们尊为“先贤”世代学习之,“先贤”们的灵与肉统一之下的感性和理性便是人们歌颂的对象。
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分别决定着一个人情商和智商的高低。情商高而智商低者,不适宜于当老师,不然以他的感染只能教育出一群过于冲动的学生,常常做些不可理喻而令人后悔的事。智商高而情商低者,同样不适宜于当教师,不然以他的死板只能教导出过于冷漠的学生,经常做些盲目自大而无人问津之事。唯有情商和智商都达到一定高度,心有人民、胸怀天下而学识丰富者,才能既感化他人又教化知识,培养出德才兼备、造福于社会的好学生,便为让人敬佩的真正的人民教师。
不只教师行业呼唤感性与理性高素质统一者,公众权力位置及国计民生位置上也是如此。社会已经发展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时代,人民不只有接受感性教育服从管理的需要,更得接受理性教育避免奴性的权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便不可凭少数人的意志就把公有权力感性地私有化,公有财产也不可感性地私有化、传媒教育等都不可以感性地私有化。公众权力位、国计民生位、文教传媒位等,甚至于各行各业,都得自觉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理性监督与管理,没有感性与理性的高素质统一是难以推动社会向前的,甚至会倒退到财产私有制和权力私有化的封建官僚社会去。
如果我们乐于与正能量拥抱,知道缺陷美不为真美,便不会偏重感性或理性,而是积极地让感性和理性的天平保持平衡,让感性和理性的翅膀共同舒展高飞。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眼、耳、鼻、舌、身、意”等七情六欲,“苦、辣、酸、甜、咸”五味杂陈等,虽说负面情绪不可避免,但有意识地抛弃负能量的感性宣传,或揭露负能量现象和弊端,方是一种达聪的理性。
感性不是懒惰与平庸的借口,理性不是枯燥和无情的籍口。让感性告别肤浅与浮躁,让理性告别残酷与势利。既有燃烧的激情,也有冷静的生活。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大智大慧,也是大美大爱,于社会和个人有百利而无一害。不拒绝感性和理性共同发展的人,理性的高度决定了其人生的高度。不拒绝感性和理性共同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懂得欣赏感性也懂得理性约束的社会。
2018年12月2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