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辉:【诗评】献给感动中国的人们——评吴元立《五绝.蒲公英赞》 宇辉评吴元立《五绝蒲公英赞》
宇辉评吴元立《五绝蒲公英赞》
广东珠海 刘宇辉
《五绝蒲公英赞》
——献给感动中国的人们
初苦恤民疾,生花吻地低。
谁家风度客?擎梦到期栖。
地区:天津市-市辖区 作者:吴元立(男士) 作品编号:20012878
链接地址:百诗百联网
蒲公英是一种普通又可爱的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医生喜欢用它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去结核、治疔肿、掺牙、乌须发、壮筋骨。老奶奶喜欢用它做药用食物,生吃、做汤、或炒食。小朋友则爱拿这婆婆丁吹吹降落伞。从题目看,这是首咏物诗,那在我们诗人笔下,蒲公英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初苦恤民疾,生花吻地低”,一个“恤”,一个“吻”,已经把蒲公英拟人化,让其极具爱心,突出了蒲公英与生俱来的苦味能救治民众的疾病,它的鲜花随风飘下而亲吻地面多么温馨。这个对仗,“初苦”对“生花”,“恤”对“吻”,“民疾”对“地低”,形象生动地逼近你,让你感受诗句具有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景中含情之妙。这个对仗,也把蒲公英多情而可爱的形象植入读者脑中。
再看“谁家风度客?擎梦到期栖”,一朵蒲公英大约有20-100个种子,花盘开裂,风便把带绒毛的种子吹得到处都是。紧接上句,来一个提问,这是谁家的风度大方的客人呢?还高高擎起梦想之旗,只待预期之日栖养生息。自问自答,却没有直接回答答案,而是继续把主角推向一个更远的梦境,答案就在本诗中,却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谁家风度客?”可以理解为“这是谁家的风度大方的客人呢”,还可以理解为“这是谁家的风吹送客人呢?”但大同小异,前者直指蒲公英,后者则指蒲公英背后的一种精神风貌。蒲公英是一个最普通、奉献最广泛的形象,对应诗词的副标题“献给感动中国的人们”,我们明白蒲公英被用来比喻那些为了中国建设而默默无闻奉献的、感动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蒲公英的种子可以四处开花结果医治苍生,而广大劳动人民无处不到的劳动则让中国更加美丽富饶,劳动人民处事不惊、理智、稳重、大度、大方的精神风貌与世长存。蒲公英的梦想是如何更好地栖养生息,劳动人民则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作者歌颂劳动人民的真切情感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升华,并感染读者。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这首诗就是这样做到了以生活中的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在写作中对蒲公英的可爱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拟人的想象抓住“种子飞花”的情节加以集中描写并延伸放大,最终作者不但歌颂了蒲公英,还歌颂了千千万万如蒲公英一样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同时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动的情趣、丰富的联想、难以忘怀的形象与含蓄而激动的感情。
宇辉练习诗词写作是近二、三年的事,曾经注意到一个细节,某地诗词征稿拒收五绝。有诗友告诉宇辉,可能在仅靠五个字出彩难度很大的缘故。诗人吴元立这首五绝,首句仄起入韵,用中华新韵十二齐部创作,平仄交替、格律完美,歌物咏志,做到了因小见大,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思想与感情真是诗词的灵魂,这首不错的五言绝句,让人如此动心,谁还会拒绝呢?
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