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官制
出色的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将国家稳定存续将近三百年,除了深化落实封建礼教进行思想控制,还有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着重在官方组织方面进行构建。斯大林同志也说过:干部决定一切。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谁当干部?归根结底,也只能是:官制。
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征辟制,秦朝的军功爵禄制,汉晋的察举制(包括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官制。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采用什么官制,都是为了与世卿世禄制相对抗并且都会失败,然后慢慢地变成世卿世禄制的遮羞布。在历史周期律的强制作用下,似乎没什么好奇怪的。
晚清民国以来,从西方泊来了“民主选举制”。这种官制对中国传统官制产生了强烈冲击:选官的权力在底层人民手中,可以想象对中国人的吸引力有多大。可是,经过我们多年观察实践,发现民主选举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得不说,它有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西方民众是长期未发现该制度的两处重大缺陷,还是早就发现了却根本发不出任何破坏体制的声音?这种制度早就该创新升级或者淘汰掉了。
1、假设资本家没有插手,也就是选举制在理想的公平状态下运行,它会选出一些能言善辩之士。人民选“干部”是为了“干活”还是为了耍嘴皮子?从根本目的上讲,这是给资本家选出擅长前台表演的“傀儡”。所以,可以理解。
2、更严重的是:“投票权”归底层人民,可“唱票权”仍然归资本家。这算什么狗P玩艺!简直就是把西方老百姓当傻子玩。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官制”嘛,最后一定是为了“世卿世禄制”服务的。看来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中国封建“官制”更有欺骗性。
我们最需要关心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究竟实行了什么官制呢?
首先1949年之前的官制以“军功爵禄制”为主,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生政权的必然选择。随后十年内,官制这个问题也不是十分迫切,因为“红小鬼”“小八路”很多嘛,他们接班的话几十年也不会缺官员,最起码中央高层是这个情况。
但在地方上,由于生产建设的快速展开,需要的得力干部数量成几何倍数增涨。特别是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大学教授,艺术家等等,缺口非常大。这些都需要引入新生力量充实干部。中学课文《陈毅市长》有这样的情节:陈老总深夜登门面见化学家齐仰之,请化学家出山为国效力。这个故事所采用的官制为:征辟制。(上级招览下属)
从建国后到文革时期,全国各高校有很多毕业大学生,如果他们可以顺利进行官场,那么高考就是科举制。问题是,这些学生大多出身有问题,思想也有问题,解放前出身好怎么可能上大学?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和我党内部的接班人(红小鬼,小八路)挤在同一条道路上。所以他们在政治上暂时没有前途,最多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出现。那么这一时期采用了什么官制?
1、有些革命者、烈士的孩子亲朋直接进入了体制。这是对先辈的补偿,也是对同志的激励,这代表着大功告成,理想实现,人民安康,江山得享。同时,它也是世卿世禄制,直白点就是万恶的世袭制。
2、急需什么人才,地方要员直接就采用征辟制。这个方法在用人数量不大的情况下很有效。当然,上级要求下级推荐人才的察举制肯定也是方兴未艾。
3、多年的革命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何其多哉,军功爵禄制不可能消失。所以排资历论军功,军功大的当大官,军功小的先从小官做起。从广义上讲,有了傲人的政绩得到升迁,也是“军功爵禄制”的范畴。
4、少部分大学生也进入了体制,填充专业人才方面的空缺,这是缩水简化版的科举制。虽然古代的科举制口号震天响,实际上也选不了几个人。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高考科举制,虽然暂时不选拔行政官员,但通过高考进入体制内的大学生,数量绝对比古代多得多。
也许有人说,这一时期什么官制都有,实际上等于什么官制都没有,干部选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结论是非常可笑的,中国共产党做为近代最成功的党派,怎么可能没有成熟的官员选拔制度?新中国采用的是“以党治国”的体制,只要党有“官制”国自然就有了。
国民党虽然嘴上喊“党国,党国”,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对于国民党来说,党是党国是国,清汤利水泾渭分明。因为它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上不了“国”的身。真正做到党国一体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我党很早就实行了民主集中制,这种制度其实就是西方“民主选举制”的一个变种。但这是“内部民主”,这种民主的前置条件是党组织的建立,党员的选拔。那么问题又来了,党员的选拔采用了什么“官制”。党员需要写“申请书”,等于毛遂自荐。但实际情况是申请人大多受到老党员的提点然后写申请,本质上还是“征辟制”。申请入党后还要有“介绍人”这一环节,不是“察举制”又是什么?党内的“官制”,就是“征辟制+察举制+选举制”。总之我党的早期官制并没有出圈,采用的是古今中外相结合的综合官制。这些官制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比方说既然存在选举制,也必然有“唱票权”归属的问题,这是该制度先天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到了文革时期,突然废除了高考(科举制),改为各地推荐优秀工农兵学员(察举制)。仅就官制来讲,真正能让文革有别于以往的是“三结合”:“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要由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组成”。(1967年《红旗》杂志)
这段话的信息量非常之大!可以说颠覆了历史上所有的官制!如果曹操和刘备正在喝小酒,筷子非要一起掉到地上不可。
1、“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这个由谁来判断?又有什么标准。从文革的初衷和动员来看,这个判断和标准由底层的工农兵人民群众来决定,中共中央只是作了些大略上的指导,以及事后裁判。
这是要人民群众自我判断自我组织,通过自我行动自我表现,达到加入体制的目的。这是民主,但不是选举。它把选举的公平部分收了即“以民为主”,把欺骗人民的部分扔了即“无需唱票”。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官制”。
但是,我们应该能想到,在这种官制下如果有人想制造混乱,那么他们就能合法制造混乱!这种“官制”使官员、人民、军队处于一种自我制造的矛盾和动荡之下,从而达到警醒、教育、改造、制约、发掘、更新官员的目的!如果“官”不再是一种稳定的职业,就等于消弥了官僚阶级,那么也就无所谓“官制”了。没有了“官制”没有了“官”,也就消灭了挡在世卿世禄制(世袭制)身前的盾牌,私有制的本质就暴露社会和人民面前。因而从本质上讲:“文革官制”是一种破坏官制的官制!
2、“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这个又由谁来判断?首先这是“造反”成功之后的事,那么“造反”派组织肯定是认可的,但造反派领袖也未必就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因而还需要“军代表”“革命干部”认可。但这个认可不是征辟也不是察举更不是科举选举,是建立在政治地位平等基础上的,“群众、政府、军队”的思想文化以及三观认同。“三结合”与“巴黎公社”一脉相承,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可是,三结合里面的“军代表”和“革命干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想而知,由于一切“官制”已打破,“三结合”直接在军队和政府中制造了对立甚至血腥内斗。更何况“造反组织”本来就是冲着“军代表”和“革命干部”所代表的势力来的。于是,“三结合”里面同样充斥着矛盾、斗争以及在中央权威下迫不得已的合作。
“文革官制”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平性和不稳定性未能实行下去。以《精英平民论》的观点看,为了寻找公平所以才有了不稳定,不稳定不是副作用而是必要手段。但这种不稳定未能形成“动态平衡”,可如果兼顾稳定性,那么也无所谓公平性。这个度太难把握,平衡点太难找了。
很快时间就到了改开搞时期,“春天的故事”有一大项就是恢复高考。很多成分不好但学习好的人因此进入体制,并且升迁非常顺利。没啥说的,虽然同样没有直接给个县太爷当当,但已经可称为名符其实的科举了。由于否定了“文革官制”其反面效果就是“世袭制”开始回头,同时用“科举制”进行对冲。
然而,高考终究没能变成科举,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条例》中规定,公务员的录用,都实行面向社会、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于是,国家官制正式回归了科举制。对比隋唐以来的传统科举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新科举只招收基层公务员,顶多算个“乡试”,起不到传统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轰动效应。因而不能充分的使阶级流动,失去了针对“世袭制”的抑制作用,也失去了针对底层人民的麻痹作用,顶多算无聊的“程序正义”。
2、新科举科目设置不合理,重功利而轻道德。这不仅仅与传统科举反过来,与古今中外一切官制都反过来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新科举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值得警醒。
3、评分标准与批卷流程不透明,未能着重体现传统科举的公平性。难道中国人不知道高考的科举功能丧失,而公务员考试已经接棒?科举,是逃到公众的视野之外,低调行事的制度吗?
公务员考试制度已经失去了“科举官制”的本旨,如果不能以倾国之力以轰动朝野之势“开科取士”,还是及早废除了吧。最后搞成“天下英雄,尽弃彀外”实在是可笑。
最后还有“农村选举制度”,实行十余年来,从鸡飞狗跳变成波澜不惊,终于也逃不脱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一切弊端。成为“资本操控政治”的实例;成为“皇权不下乡”的开端;成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有可无的注脚;成为“世袭制”滑稽的遮羞布。
我党我国不同时期官制表
|
官制 时期 |
解放前 |
建国 早期 |
文革 时期 |
改开搞早期 |
新世纪时期 |
|
|
|
世袭 |
|
√ |
|
√ |
√ |
|
|
|
军功 |
√ |
√ |
√ |
√ |
√ |
|
|
|
征辟 |
√ |
√ |
√ |
√ |
√ |
|
|
|
察举 |
√ |
√ |
√ |
√ |
√ |
|
|
|
科举 |
高考 |
|
√ |
|
√ |
|
|
|
公务员考试 |
|
|
|
|
√ |
|
|
|
选举 |
√ |
√ |
√ |
√ |
√ |
|
|
|
文革 |
|
|
√ |
|
|
|
|
2022年8月20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