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以法治官,以德治民

火烧 2009-04-0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深入剖析官场中权力与人性的复杂关系,揭示官员在权力影响下的行为逻辑与道德困境,强调法治与德治的重要性,探讨官场生存法则与权力双刃剑的影响。

  自古为官无信德者,若信则无官场黑暗,故庄子曰:“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为也,”(《徐无鬼 一》)庄子不愧是大哲学家,看问题入木三分,一眼瞭过去,就把官员看到了骨子里。

  凡为官必喜欢弄权,不喜欢弄权绝不会踏入官场,而弄权则非损人利己不可。这不是人本性好坏的问题,而是被权力绑架的结果,再好的人,再高尚的人,只要掉进权力的粪坑说染缸可能更精确,就别再想干净着出来。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做过极恰当的比喻:五颜六色的染缸出不来纯丝素娟。

  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害别人,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为官者无不精通此理。越是手握重权的人,对这个道理领会的就越是深刻,所以这些人在官场上总是慎言谨行,如履薄如临渊。没用的话、扯淡的话、浑话、笑话、屁话他们信手拈来,但就是不说正经话,以免授柄于人。

  手握重权的人,别看他们在私下场合谈笑风生,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非常孤独,近乎封闭状态。官场上的人绝不能有真正的朋友,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找人诉说,只能放在自己的心里,包括自己的妻儿,也不能说。不是说他们的妻儿会伤害他,而是怕妻儿的嘴巴不严,稍不留神祸从口出。

  权力是这样的一种东西,那些喜欢弄权的人,没有权力的时候想权力,得到了权力的时候,又惧怕权力。怕什么呢?一是怕失去权力,二是怕被权力所伤害。当然了,官场上没有人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伤害自己,而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构成伤害。这得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主观上构成伤害,二是客观上构成伤害。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呢,原因简单,就是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伤害过别人,甚至还正在伤害着。说官场上的人活得累,原因就在此处,就算你不来算计我,我也要去算计你,不需要理由,如果说需要理由,有两点,其一、只有把别人搞倒了,自己才安全,才有高升的机会;其二、不搞倒别人,最终会被别人搞倒,因为高升也是人家梦寐以求的。

  过去的官场上有一句话,就四个字:搞他一下。可别小瞧这四个字,只要这四个字有人说出来,就一定有个人或一批人要倒霉了。庄子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权力,所以他不相信官员,在他的观念里,官员无道德和人格可言,官员最喜欢社会变来变去,动荡不安,这样他们才可以乱中取利,整倒别人,自己步步高升。

  孔子就没有庄子这种智慧,药方没少开,但无一不顾此失彼,宽仁,则吏治败坏;严礼,则苛以待民;褒忠则必愚忠,虽昏君当道而不谋取而代之;重孝则必傻孝,父为贼而子不能举之,母淫乱而子不能责之。爱不分美丑,义不辨善恶,信不论敌我。孔子的东西其实就是教条主义,所以他颠沛流离的推销一生,也没人肯用他那套理论。

  在吏治上,孔子的德治理论是个南辕北辙的东西,官不信德,信德者不为官,可他偏偏要用德来教化官员。这不是德政,是滥施德政,历史上很多皇帝都犯过这类错误,对官员只讲德治,不讲法治,最终导致法律权威扫地,官员贪腐成风。康熙、乾隆也犯毛病,一是念及旧情,二是将功抵罪,三是怕留暴君骂名。

  当皇帝只要爱民就足够了,是不是暴君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并非几个读书人说了算的。比如朱元璋和雍正,对官员施以严刑酷法,每个人杀掉的贪官污吏都不下十万之巨,但对老百姓却非常体恤。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中,朱元璋和雍正给老百姓的实惠最多,《明史》和《清史》上记载的非常清楚,他们在位的时候,屡屡为天下百姓减免赋税。这一点就连唐太宗也比不上。

  雍正和朱元璋一样,对官员实行高压政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有多少战功,只要触犯了法律或者为祸乡里,绝不宽恕。雍正的铁手腕非常见效,短短几年,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康熙晚年造成的腐败风气,法律的权威发挥的淋漓尽致。法律不是花瓶,不是给人看的摆设,法律只有用起来,才能称之为法律。从风纪废弛到秩序井然,而且大获成功,从历史的经验看,雍正是绝无仅有的。

  可以比对的例子是唐宪宗。唐宪宗也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继位后,唐宪宗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当作效法的楷模,内树皇权,外削藩镇,中外咸理,纪律再张,一度出现了“唐室中兴”盛况。只可惜,唐宪宗虽然很想有一番建树,怎奈个人能力稍逊,最后弄了个虎头蛇尾,留下历史的恨事。

  雍正汲取了历史的教训,先争取民心,民心有了,再对官场下重手。天下事看着很复杂,其实就“民心”二字而已。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贪官污吏和读书人怎样反对,只要受百姓拥戴,这个皇帝就有合法性。反之,如果老百姓反对,就算皇位是合法继承,兼有读书人和贪官污吏支持,也不能长久。

  唐太宗最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治国就牢记荀子的理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是水,皇帝就是船,水是无形的,无形就是水的法则,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推翻你。所以古人总结道,顺水行舟,不费推移之力。

  所谓应天时,就是顺应民心,民心顺,则国运兴。民心顺不顺,不是法律说了算的,而在于帝王是否体恤人民。德被人民,轻徭薄役,逢灾则赈,老百姓受到欺负有人做主,这样的社会就会深得人民喜欢。否则法律再多,再完善,老百姓也不会认同,所以聪明的帝王立法都很简洁,够用就好,重在爱民。此理古今恒通。

  民不信法,民信德,有德的社会,民即守法,便是无法,民亦能自善之。实际上,中国老百姓是知恩图报的,他们的心底里都有分寸,你给他们好处,他们就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你给他们的好出越多,他们回报给你的礼物就越丰厚。他们并不在意什么法律,他们也不认识那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法律,他们只认“良心”二字,凡事但凭良心。

  无德的社会,虽有法,民弗信之,法愈严,罚愈重,则民怨愈深。古人说法不责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老百姓都起来造反,就算法律再严,也不可能把老百姓斩尽杀绝。但凡古代的开国皇帝,都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以德治民,广施仁爱。爱民者,民恒爱之,是以开国皇帝总是很受百姓欢迎,或微服私访,人民箪食壶浆。个中道理为政者何不明察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