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大势的唯心主义解析——评《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
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的专访(以下简称《专访》),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竟把这个专访与《论持久战》相提并论,(见《经济大势怎么看:一篇论持久战式的纲领性文件》)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一篇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解析。
首先,《专访》没有分析我国经济的客观形势。
经济发展的前景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制定的政策决定,主要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是由经济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融合”,依靠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商品发展起来,实行的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是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当前经济发展的困难,也是由爆发经济危机引起的,因此,靠“正视困难”,“保持定力”等主观能动作用,根本就不可能带来“光明”前景!
其次,《专访》强调“调结构”,说“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这里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产业结构。历史事实证明,产业结构也不是按人们主观意志“调整”得了的。
上一届政府就已经提出来了要“调结构”,但是,产业结构并没有按政府的意志进行调整。
2008年,国务院就发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若干意见》)要“抑制”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文件指出,2008年粗钢产能6.6亿吨,实际需要5亿吨,政府要求抑制过剩产能。而实际情况是2009年至今,粗钢产量不仅没有被抑制,反而年年增长。2008年产量是5亿吨,2009年是5.7亿吨,2010年为6.37亿吨,2011年是6.85亿吨,2012年为7.24亿吨,2013年达到8.1亿吨,2014年竟高达到8.23亿吨,占全世界粗钢产量16.62亿吨的49.5%,比欧盟28国产量1.69亿吨还多6.54亿吨。2008年我国水泥产量14.2亿吨,政府要求抑制产能,而实际状况是,2014年水泥产量竟达24.76亿吨,比2008年增加了10.5亿多吨(以上数据引自《中国统计摘要》2015 第115页)。上述事实表明,产业发展并不按照政府意志任意调整。在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是为了“赚钱”,彼此竞争,必然存在竞争无政府状态,政府不可能任意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部分产业过剩,而是全面的生产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前面讲的粗钢、水泥生产过剩,代表了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过剩,实际上生活资料生产对于我国的消费能力来说也大量过剩。2014年我国的手机(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16.27亿台,按13.7亿人计算,入手一台还多2亿多台;2014年我国产微型计算机3.5亿台;空调(房间空气调节器)近1.45亿台等,都超过了我国的消费需求,特别是生活资料中最耐用、昂贵的住宅业,明显地存在着相对过剩。可见,我国不仅是部分行业生产过剩,也不仅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而且全面的生产过剩。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靠借债(房贷、私人债务、国债)扩大消费、提高社会福利而还不了债,暴露了虚假的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的差距而爆发债务危机;生产过剩则表现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组成部分,是生产过剩,而不是产业结构的问题,靠“调整”产业结构根本解决不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
《专访》说:“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在生产过剩的条件下,增加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只会加剧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而不可能解决“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
《专访》还说:“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正是因为我国实行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资本家发展生产是为了利润,一定会尽量压低工资,所以才出现了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现象。要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只有改变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总之,想靠“调整结构”,增加投资等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想象。
第三,《专访》说:“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
现在“创新”的口号喊得很响,什么万人创新等。当前的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如果说过去技术水平不高的时期,像瓦特发明蒸汽机,在一般车间就可以制造出来。而现在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要想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就必须有相当规模的实验室等实验设备,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等物质条件。所谓的万人创新,贷款几十万元,只能“小打小闹”,“小改小革”,根本不可能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占领技术的高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靠垄断新技术,利用专利权盘剥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垄断芯片技术就是最好的例证。“目前全世界核心的芯片几乎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大到核心中央处理器(CPU)芯片、网络路由器芯片、全球定位系统(GPS)芯片,小到手机基带芯片、摄像机、照相机芯片,几乎无一不是美国企业所垄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2013年,高通芯片和许可费收入总计243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来自中国,许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0%,但利润占比达到70%,为芯片业务的两倍。据了解,高通的精明之处,是并不靠芯片赚太多钱,而是依靠低价格让竞争对手无法获取机会,依靠芯片市场垄断地位,高通可以靠搭售专利赚钱。要想生产高端手机,只有向高通采购芯片,下游厂家为了购买高通芯片,不得不同意高通的专利费要求。”(引自百度百科《高通反垄断案》)所以,在当前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在技术垄断的条件下,所谓的万人“创新”,不过是“一枕黄粱”。
第四,《专访》说:“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这更是错误的判断。
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恰恰是我国实行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现代化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和结果,当前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这一矛盾暴露无遗。世界性经济危机从2008年爆发,至今已经7年,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尽管资产阶级的政客、学者一再发表乐观的论调,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2011年是日本经济负增长0.5;2012、2013是欧元区连续负增长0.8、0.5;2014年日本经济又出现负增长0.1;我国经济也由两位数增长降至一位数,由2011年的增长9.5%,降至2012、2013年的7.7%,2014年的7.4%,(《中国统计摘要》2015 第)今年的一季度更降至7%,而且还存在着下行压力。《专访》虽然不再唱什么“经济奇迹”、“一枝独秀”之类的高调,不再说什么经济发展奇迹“第二季”之类的昏话,也承认“下行压力较大”的事实,但是,在我国实行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前,怎么能够得出“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制度优越”的判断呢?可见,由此推论出的“前景光明”也是错误的,必将会被经济发展的事实撞得粉碎,最终只能是一场“黄梁美梦”。
最后说说《专访》的形式。本文是对于“权威人士”的专访,而且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表明被访者来头不小、地位显赫。但是,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解析是否符合实际,并不取决于作者的地位,而在于内容。从我们上述简要的分析说明,这位权威人士对于经济形势的解析,与客观趋势正好背道而驰,因而会造成更大、更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