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炒作能使余秋雨成“大师”吗?

火烧 2008-09-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余秋雨是否因官方炒作获得大师称号,质疑其背后是否为政绩工程,同时涉及文化提升与城市美学论坛等目的。

炒作能使余秋雨成“大师”吗?

忠言 文

在当今文化与娱乐等同,媚俗成为时尚的时代,余秋雨无疑还算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和学者。尽管我对他据说十分畅销的作品并没有多少真正了解,但我对余先生一直怀有敬意。

近日,听说“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在上海的挂牌”,这对于缺少文化大家的中国应该算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但是,当我看了有关新闻后,心里却产生了许多疑问,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原来这“大师”头衔并不是广大读者对他的评价和赞誉,而是官方带有某种目的的设计和炒作。

在中国文化里,大师应该是在某一领域技艺超群或自成一派的公认的大家。大师,自古就是业内人士或民间的一种荣誉性的尊称,很少见于官方的授封。就是现今的职称里,只见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而没有什么大师的评定。因为大师作为荣誉性尊称是没什么标准的。

人们称梅兰芳为京剧艺术大师,称大卫为世界魔术大师,称侯宝林为相声艺术大师,可以说他们当值无愧。而余秋雨先生的大师又是什么名目呢?“文化大师”?假如是文化大师,那真的是空前绝后了,因为能称为“文化大师”的人本人还闻所未闻,恐怕古今中外也绝无仅有。文化这玩意包罗万象,小说写的好,你诗歌不一定写的好,你杂文写的好,散文不一定写的好,因此在中国文学界,以家成名者居多,家自然是指专家、专门家。如果不是文化大师,那又是什么大师呢?这首先就是一个悬念。

此外,余先生的大师头衔并不是他的读者和民众们的评价和赞誉,而是官方功利性设计和炒作。据称,“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挂牌,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继去年成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个重大举措。上海市教委领导认为,在上海艺术类高校中充分发挥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的引领作用,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承诺修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办公用楼,并向余秋雨颁发了文化顾问证书。区政府准备在余秋雨的指导下,每年开设具有国际等级的“城市美学论坛”。

这就再清楚不过了,原来余先生的大师称号,是上海市教委和静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封授的。一个是为了“发挥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的引领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一个是想借余先生的名气“每年开设具有国际等级的“城市美学论坛”。

原来,余先生的“大师”是根据政府官员制造成绩的需要而封授的。很清楚,在这场交易中,政府官员们要的是政绩,余先生要的名气,各得其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都是需要炒作的,不炒作,无声无息地进行就是失去了意义。这是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

既然“大师”称号是政府行为,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余先生是否合格这个问题了。因为按照惯例,政府的决策是不需要民众来参与的,民众只需执行就是了。而且这一运作过程也没有设计民主程序,即便是在网络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哪怕来个民意调查官方看来也是多此一举。

作为民众,作为中国民众,你要学会接受,尽管有些事情是很不正常的,你也要努力地去劝说自己接受。如今,名不副实的东西多了,你较真行吗?叫的过来吗?如今教授、专家、博士满天飞,几个有真学问的?尤其是那些“官员博士”恐怕考都没考,学历证书就到手了,你给谁去说理?余先生至少还出过几本书呢。扯远点,还有中国的奶粉有几个没有毒的?原以为我们不买三鹿就是了,可现在中国的奶粉都是“三鹿”,你有什么办法?

不过,我还是为余秋雨先生感到惋惜,他本来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老舍、郭兰英曾经拥有的“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之类的崇高荣誉,没想到他被不该封授他“大师”这个称号的人给毁了。因为“大师”这个称号也并不都是正面的,这些年不是有很多招摇撞骗的气功大师、巫术大师吗?还有哪个臭名昭著的跑到美国去的所谓“教主”不也自封大师吗?

一些官员在糟蹋大师的称号,余先生可不要头脑发热因了“大师”毁了一世英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