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预测走向地震预报
文章探讨地震预测与预报的发展,指出美国已实现地震预测并朝地震预报迈进,强调张衡地动仪复原的意义,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与未来潜力。
前三两天和去年年底,我发了关于完整全部复原张衡地震仪的帖文:
·就张衡地动仪完整复原致冯锐先生(2011-01-09,2011-01-12。 点击阅读 );
·教材应该永久保留张衡故事(2010-12-29,2010-12-30。阅读和讯版,阅读强国版 )。
那前后,两位在美网友竭力建议我看看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新节目《最严重的地震》(附后)。2011-01-11,该电视台播放了,看了想想,明白了两位朋友强烈建议的意思:我的那两篇文章所阐述的看法,其实是“落伍”了。那新节目以海地2010年大地震事件为线索说明:美国地震学界正开始从“地震预测”走向“地震预报”。
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爆发后,我跟美国主管部门科学家查询请教,完全是异口同声,说:在美国,“地震预报”早已经实现、且每天做和每天发布更新数据;而“地震预报”呢,则是目前做不到、甚至永远不可能做到。当时,只有美国宇航局和能源部的科学家们还颇有比较乐观积极的看法,认为现在做不到、但以后有望实现“地震预报”。
看了那个新节目,我才知道,2010年,美国主管部门的科学家看法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不少人还是认为可以预测但不能做到预报。但是,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可以从“地震预测”走向“地震预报”、且已经付诸科研实验研究。他们的主要依据是:
[1] 地震的P波与S波的传递有时间间隔,特别是与震源的距离越远、那时间间隔就越大。这就为利用时间差做短期和临震的预报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就是根据这个事实而建立的,且卓有成效(为谨慎,他们不叫“地震预报”而叫“地震预警”)。
[2] 地壳运动是地震的起因也是地震的结果,而那个运动各种因素合成的,每种因素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观察那些因素的特征和把握那些规律,就有可能实现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
[3] 在各种地震成因因素中,目前为止的特别关注是集中于地壳传播的P/S等地震波,然而,声波电磁波等等因素往往提供更有意义的较大规模地震爆发前后的信息。譬如,一些科学家根据各种因素记录和地下深层地质资料的再考察而发现,发生在加州和新墨西哥的不少中等和较大规模地震并非由该地点的地壳运动造成,而是由许多别处的小规模地震的各种波的能量传递的合力造成。譬如,在ABCD等地处发生地层深处的小地震,其P/S波和声波等能量传递汇合累积、可能在地点XY的地层表面发生中等或较大规模的地震,而在地点XY爆发地震前、那里并没有发生震源性质的地壳运动。科学家把那种深层和非P/S波的地震及其能量传递、叫做“静悄悄的地震”,是应该特别应该增加关注观测的。
综合以上,那些科学家认为,就那些P/S波以外的能量传递捕捉和积累足够的观测统计资料,探索研究出那些能量传递的规律,那么,就不但是对现有的“地震预测”的重要更新,而且,也为以后的“地震预报”打开了可能可行性的大门。
显然,看了那节目,我看到,我的前述两篇文章所说的一些认识看法确实是“过时”了:美国不但早已经实现了“地震预测”,而且,正在走向“地震预报”。就是说:所谓“地震不可预测”说法是完全违背事实的谣言,而所谓“地震不可预报”也将成为不符合事实的假话了。在这个科技更新过程中,无疑,地震声波电波等P/S波以外的因素观察研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看到和说到这里,我就更想到,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以“候风”(即“候气”)的声学原理为主要手段来观测记录地震的,做好张衡地震仪发明的完整全部复原、特别做好是它的“候风”(候气)部分的复原,其意义就更重要和其价值就更大了。当然,看到说到这里,我也更希望,能首先做好那个完整全部复原工作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学者。
当然,这里也有必要说说那两位网友提出的问题:就电视节目看,不少科学家说,发出地震预报将导致大规模的社会避难行动,若错报、其经济损失之大而导致的公信损失是巨大的,因而,地震预报必须100%准确;没人能做到100%准确的预报,因而,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可是、可是!天气预报并非100%准确、错报所导致的不必要避难措施是常见的(至少,成千上万的人拿了雨伞没下雨、没带雨伞却下雨,就是常见的损失之事、不过平均到每个人的损失很小而已),为什么就可以被接受而不会导致公信损失?股市的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极低,交易行动造成的损失经常以多少亿美元计算,为什么就可以接受而不会导致公信损失?就科技学术说,譬如基因学预测预报等等,准确率50%以下也可被接受,为什么就不会导致公信损失、反而被看作是成就呢?一句话:都是预测预报可能发生错误而导致损失,为什么其它领域都可接受、而偏偏要求地震预测预报必须是100%准确、否则就是不可接受或不可能的呢?
下面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播放的新节目的第六章节和第七章节,展现了美国地震学界的新进展:不少科学家坚持完全可以且已做到“地震预测”了、但永远做不到“地震预报”的立场观点,因此,他们认为,减少或预防地震灾害主要不再是地质地震学的事情、而是建筑工程学的事情(即颇有地震学“走到头”的味道);然而,有些科学家则提出了实现“地震预报”甚至实现“临震预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而,他们说,地震学并没有走到头,相反,有更多和更新颖的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有待地震学的科学家们去观察、去研究和去发现。
附件:
走向地震预报(摘自《最严重地震》第六第七节。美国公共电视台,2011-01-11。小标题为本人所做所加。):
·就张衡地动仪完整复原致冯锐先生(2011-01-09,2011-01-12。 点击阅读 );
·教材应该永久保留张衡故事(2010-12-29,2010-12-30。阅读和讯版,阅读强国版 )。
那前后,两位在美网友竭力建议我看看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新节目《最严重的地震》(附后)。2011-01-11,该电视台播放了,看了想想,明白了两位朋友强烈建议的意思:我的那两篇文章所阐述的看法,其实是“落伍”了。那新节目以海地2010年大地震事件为线索说明:美国地震学界正开始从“地震预测”走向“地震预报”。
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爆发后,我跟美国主管部门科学家查询请教,完全是异口同声,说:在美国,“地震预报”早已经实现、且每天做和每天发布更新数据;而“地震预报”呢,则是目前做不到、甚至永远不可能做到。当时,只有美国宇航局和能源部的科学家们还颇有比较乐观积极的看法,认为现在做不到、但以后有望实现“地震预报”。
看了那个新节目,我才知道,2010年,美国主管部门的科学家看法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不少人还是认为可以预测但不能做到预报。但是,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可以从“地震预测”走向“地震预报”、且已经付诸科研实验研究。他们的主要依据是:
[1] 地震的P波与S波的传递有时间间隔,特别是与震源的距离越远、那时间间隔就越大。这就为利用时间差做短期和临震的预报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就是根据这个事实而建立的,且卓有成效(为谨慎,他们不叫“地震预报”而叫“地震预警”)。
[2] 地壳运动是地震的起因也是地震的结果,而那个运动各种因素合成的,每种因素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观察那些因素的特征和把握那些规律,就有可能实现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
[3] 在各种地震成因因素中,目前为止的特别关注是集中于地壳传播的P/S等地震波,然而,声波电磁波等等因素往往提供更有意义的较大规模地震爆发前后的信息。譬如,一些科学家根据各种因素记录和地下深层地质资料的再考察而发现,发生在加州和新墨西哥的不少中等和较大规模地震并非由该地点的地壳运动造成,而是由许多别处的小规模地震的各种波的能量传递的合力造成。譬如,在ABCD等地处发生地层深处的小地震,其P/S波和声波等能量传递汇合累积、可能在地点XY的地层表面发生中等或较大规模的地震,而在地点XY爆发地震前、那里并没有发生震源性质的地壳运动。科学家把那种深层和非P/S波的地震及其能量传递、叫做“静悄悄的地震”,是应该特别应该增加关注观测的。
综合以上,那些科学家认为,就那些P/S波以外的能量传递捕捉和积累足够的观测统计资料,探索研究出那些能量传递的规律,那么,就不但是对现有的“地震预测”的重要更新,而且,也为以后的“地震预报”打开了可能可行性的大门。
显然,看了那节目,我看到,我的前述两篇文章所说的一些认识看法确实是“过时”了:美国不但早已经实现了“地震预测”,而且,正在走向“地震预报”。就是说:所谓“地震不可预测”说法是完全违背事实的谣言,而所谓“地震不可预报”也将成为不符合事实的假话了。在这个科技更新过程中,无疑,地震声波电波等P/S波以外的因素观察研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看到和说到这里,我就更想到,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以“候风”(即“候气”)的声学原理为主要手段来观测记录地震的,做好张衡地震仪发明的完整全部复原、特别做好是它的“候风”(候气)部分的复原,其意义就更重要和其价值就更大了。当然,看到说到这里,我也更希望,能首先做好那个完整全部复原工作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学者。
当然,这里也有必要说说那两位网友提出的问题:就电视节目看,不少科学家说,发出地震预报将导致大规模的社会避难行动,若错报、其经济损失之大而导致的公信损失是巨大的,因而,地震预报必须100%准确;没人能做到100%准确的预报,因而,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可是、可是!天气预报并非100%准确、错报所导致的不必要避难措施是常见的(至少,成千上万的人拿了雨伞没下雨、没带雨伞却下雨,就是常见的损失之事、不过平均到每个人的损失很小而已),为什么就可以被接受而不会导致公信损失?股市的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极低,交易行动造成的损失经常以多少亿美元计算,为什么就可以接受而不会导致公信损失?就科技学术说,譬如基因学预测预报等等,准确率50%以下也可被接受,为什么就不会导致公信损失、反而被看作是成就呢?一句话:都是预测预报可能发生错误而导致损失,为什么其它领域都可接受、而偏偏要求地震预测预报必须是100%准确、否则就是不可接受或不可能的呢?
下面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播放的新节目的第六章节和第七章节,展现了美国地震学界的新进展:不少科学家坚持完全可以且已做到“地震预测”了、但永远做不到“地震预报”的立场观点,因此,他们认为,减少或预防地震灾害主要不再是地质地震学的事情、而是建筑工程学的事情(即颇有地震学“走到头”的味道);然而,有些科学家则提出了实现“地震预报”甚至实现“临震预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而,他们说,地震学并没有走到头,相反,有更多和更新颖的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有待地震学的科学家们去观察、去研究和去发现。
附件:
走向地震预报(摘自《最严重地震》第六第七节。美国公共电视台,2011-01-11。小标题为本人所做所加。):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