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产的两大规律
人类生产的两大规律
——《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12)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生产的关系,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天也离不开生产。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生产的发展,是按照什么规律发展的呢?《资本论》告诉我们,第一,是劳动生产力的规律。第二,是价值规律。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到人类在地球上灭亡,劳动生产力的规律不论社会的形式怎样,始终在生产中起着作用。而价值规律则是从产品作为商品交换的那一天起到资本主义的灭亡为止,始终在生产中起着作用。价值规律直到今天存在了七千多年,到资本主义在地球上灭亡以后,价值规律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价值规律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发展的过度的规律!
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力的规律是:“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简单说,在生产中,劳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降低成正比。劳动生产力越高劳动产品的数量就越多!
什么是价值?“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价值的量或者劳动耗费的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的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是什么?“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劳动生产力的规律是决定劳动产品数量的规律,价值的规律是决定商品中包换的价值的规律。商品中包含的已经物化了的价值量,最先用劳动时间计量,后来发展为用货币来计量,用货币计量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因此,价值规律就是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律。
据恩格斯研究,价值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从商朝以来也有五千多年。可见,在人类的七千年的历史中,是由价值规律决定商品价格的,因此价值规律和简单商品交换相适应的。所谓简单商品交换,就是生产是产品生产,交换是多余产品的交换,因此,货币只是转瞬即逝的交换手段。
自从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以来,马克斯发现资本家的利润是工人无偿创造的剩余价值。商品的价格即商品的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了资本家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即利润。这种商品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成了商品资本!因此,商品资本按照生产价格决定和出售,就使得产业资本阶段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当商品经营资本即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以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一般利润率,这样,商品资本按照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决定商品资本的价格。因此,商品资本的价格按照平均利润率或者一般利润率决定和出售,就使得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阶段生产价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即一般利润率规律。
当货币经营资本即金融业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独立出来以后,平均利润转化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这就是利息率。这时,商品资本按照成本价格+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决定商品资本的价格。因此,商品资本价格按照利息率决定和销售,就使得金融业阶段一般利润率转化为一般利息率规律。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商品资本的价格决定,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就有不同的形式:在生产资本为中心的生产阶段,生产价格决定商品资本的价格;在商业资本为中心的生产阶段,一般利润率决定商品资本的价格;在金融资本为中心的生产阶段,一般利息率决定商品资本的价格。因为,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不论商品资本的价格,在不同阶段是如何决定的,全部商品资本的价格的总和,就是全部商品的价值总和!“商品的价值是基础;至于这个商品价值分成各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这些价值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成各种收入形式,转化为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所有者对这些个别的价值组成部分的关系,并按一定的范畴和名义在这些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丝毫也不会改变价值决定和价值决定的规律本身。”所以,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全部生产活动,都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全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物!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无偿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就是拿工人阶级的财产实现用钱赚钱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三大灾难!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由于劳动生产力变成资本的生产力,所以,价值规律就转变为相对剩余价值的规律。价值规律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工人无偿创造的价值=工人工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工人的工资成反比。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减少工人的工资。可见,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就减少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相对的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规律就表现为:相对剩余价值的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这就是资本主义为生产而生产,疯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造成了三个结果:第一,按照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商品资本作为劳动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按照价值规律,商品资本作为单个劳动产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第三,按照相对剩余价值的规律,剩余价值的量不断增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首先,造成了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其次,造成了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正是这种过剩才产生了当今全世界的金融资本的运动!这种运动是以美元纸币为中心以世界各国的纸币为附属的货币战争!
但是资本主义无限的发展生产力,一方面造成了三大灾难,另一方面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条件。当资本主义消灭以后,价值规律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又在资本主义的成果的基础上,发挥着它的本来的作用!
毋容置疑,在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中,价值规律被限制到生活资料的范围内,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决定的全部产品的数量!所以,到毛泽东逝世的时候,由于劳动生产力的规律起作用,工业的产品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资本数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当吴敬琏先生为改革开放设计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到十年中国就达到了资本主义用几百年才能达到的第三个阶段即金融资本统治生产的阶段!并从此就加入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资本主义的战争的行列!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的第二位就是证明!
由此可见,毛泽东时代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不相上下的地步,农业生产力却比较落后。所以,改革开放后,如何发展农业的生产力就是主要的任务!发展农业的生产力就是农业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就是每一个自然村全部使用机械化生产。当全部使用机械化生产的时候,农副产品的数量就会成倍成百倍的增加!这样一来,全国的农民就有了充分的业余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人的自由!同样,当全部工业生产使用机器生产使用自动化生产的时候,工业日用品的数量就会成百倍成千倍的增加,在那种情况下,产品还要变成商品吗?
令人遗憾的是,吴敬琏先生以美国为样板设计了市场经济,把集体的农业生产变成独立的小农生产,把全民的工业生产变成独立的分散的公司、个人的生产。从劳动生产力的规律来看,这是历史的大倒退!
劳动者2015年2月11日
相关文章
- “做蛋糕”“分蛋糕”--共产党员应学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冬雷|毛主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9周年改写旧文(之十:二、三)
- 中国经典政治经济学辑要——第一章 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的三重前提
- 小资产阶级政治积极性的转变过程
- 揭露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舆论欺骗
- 严元章讲座简讯:三十年来中国城乡资本力量的扩张与工人队伍的壮大
- 小庄|历史的渊源(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的两条路线
- 郝贵生:《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影响——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全书和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四)
- 郝贵生:《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宣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影响——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全书和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三)
- 郝贵生: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全书和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