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谁有利?(5)
文章分析农业商业化对不同农民群体的影响,指出其对农村资产阶级有利,而对无产阶级不利,揭示农村分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对谁有利?(5)
——农业商业化对谁有利?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实行的是家庭承包制,实际上就是独立农民家庭生产制。在这种生产制度下,把农业商业化究竟对谁有利呢?
农业生产有以下特征:第一,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第二,为工业提供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原料。第三,生产周期长。第四,受自然条件限制。第五,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在于集体力和广泛用科学自然力。第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自从农业商业化以后,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去。在个体生产的条件下, 这里的前提是现代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这里存在着任何商品经济和任何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竞争,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农民中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具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矛盾形式,也就是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表现出利益的斗争和磨檫,不意味着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损。因为农业,特别是农民受传统影响,因此,资本主义改造作用在这里是极缓慢地和逐渐地表现出来。
在农业商业化的条件下,农民中一切经济矛盾的总和构成了农民的分化。农民的分化减少了“中等农民”而发展着两极的两种农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经济的商品性即货币性。第一种新型农民是农村资产阶级或富裕农民。这是包括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的独立业主,以及工商业企业主和商业企业主。商业性农业与工商企业相结合。这是农民特有的一种农业同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就是这样。这里的经营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本户劳动力可以胜任的程度。所以农村的贫困户,特别是日工队伍的形成,是富裕农民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富裕农民以纯收入的形式所获得的闲置的货币,或者是从事商业或高利贷活动,或者是在有利的条件下用来租赁土地,改善经营等等。农民资产阶级从数量上说只占全体农民的少数,但是就他们在整个农民经济中(在农民的生产资料总数中,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总数中)的意义来说,农民资产阶级是占绝对优势的。他们是现代农村的主人,这些农民往往以家族的形式出现,有些甚至变成了黑社会性质,在农村作福作威。
另一类新的类型的农民是农村无产阶级,即有份地的雇佣工人阶级。这里包括无产的农民,有份地的贫困户,日工,小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小块土地上极小规模的经营及其处于完全衰落状态,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大概还比不上没有份地的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这一类农民的特征。
介于上述两者农民中间的是中等农民。他们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得最差。独立的农业劳动,只有在最好的年成和特别顺利的条件下才能维持这种农民的费用。所以这种农民的地位是极不稳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中等农民如果不以劳动偿还等为条件来借债,如果不出去打工也是如不敷出的,每当发生一次歉收便有大批中等农民落入无产阶级队伍。就其社会关系来说,这一类农民摇摆于上等户和下等户之间,它向往上等户,但能爬上去的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而社会的演进的整个过程却使它论为下等户。
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在下等户中这种市场的形成是靠消费品,与中等农民相比,农村无产者消费较少(并且消费的是质量低劣的产品)而购买较多。农民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从两方面来建立市场,第一主要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市场)。第二也靠消费品,因为他们的需求在日益增长。随着农村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大部分农民缺钱购买,因此,不得不成群结队进城打工。这就是农民工形成的经济原因。因为农民工在农村入不敷出,所以他们不得不进城受人歧视,被人剥削,变成中国社会的最下层农民工。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由于农业的性质,它向商品生产的转变是以特殊形式进行的,和工业的这种过程并不一样。加工工业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些部门都只生产一种商品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而农业性工业则不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它只是在一种场合下专门生产一种市场产品,而在另一种场合下又专门生产另一种市场产品,而且农业的其他方面都要适于这种主要的(即市场的)产品。例如商业性谷物,商业性畜牧业,亚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果园业,甚至市郊经济都是这种情况。因此,商业性农业的形式非常多种多样,它不仅在不同的地区形式各异,而且在不同的农场或企业也不相同,这就是全国农民根据各自的条件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原因,种植经济作物是为城市提供菜蛋肉油,和为工业提供动物性和植物性原料,因此这种生产受工业发展的影响,由此便出现了农民的破产。所以商业性农业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种灾难。
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第一,农业专业化引起了各农业地区之间,各农业企业之间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第二,农业愈是被卷入商品流通农村居民对供个人消费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就增加的愈快。因此,第三,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增长的愈快。第四,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一方面,工业为农村资产阶级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
总而言之,农业资本主义使农业生产社会化了。农业变成了普通的工商业;农民的劳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受到社会的核算;墨守成规的单一的农业正变成在技术上经过改造的和具有多种多样形式的商业性农业,小农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正在破坏,劳动力的非人身交易,正在排挤各种各样的高利贷形式和人身依附形式,--这一切情况都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个过程使农业劳动社会化了,并且使市场波动这种无政府状态中的矛盾,即各个农业企业的个体性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集体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强调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进步历史作用时,我们丝毫没有忘记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也没有忘记它固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商业性农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仅仅对资产阶级有利。对无产阶级有害。
劳动者
2009年11月1日
——农业商业化对谁有利?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实行的是家庭承包制,实际上就是独立农民家庭生产制。在这种生产制度下,把农业商业化究竟对谁有利呢?
农业生产有以下特征:第一,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第二,为工业提供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原料。第三,生产周期长。第四,受自然条件限制。第五,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在于集体力和广泛用科学自然力。第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自从农业商业化以后,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去。在个体生产的条件下, 这里的前提是现代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这里存在着任何商品经济和任何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竞争,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农民中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具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矛盾形式,也就是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表现出利益的斗争和磨檫,不意味着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损。因为农业,特别是农民受传统影响,因此,资本主义改造作用在这里是极缓慢地和逐渐地表现出来。
在农业商业化的条件下,农民中一切经济矛盾的总和构成了农民的分化。农民的分化减少了“中等农民”而发展着两极的两种农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经济的商品性即货币性。第一种新型农民是农村资产阶级或富裕农民。这是包括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的独立业主,以及工商业企业主和商业企业主。商业性农业与工商企业相结合。这是农民特有的一种农业同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就是这样。这里的经营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本户劳动力可以胜任的程度。所以农村的贫困户,特别是日工队伍的形成,是富裕农民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富裕农民以纯收入的形式所获得的闲置的货币,或者是从事商业或高利贷活动,或者是在有利的条件下用来租赁土地,改善经营等等。农民资产阶级从数量上说只占全体农民的少数,但是就他们在整个农民经济中(在农民的生产资料总数中,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总数中)的意义来说,农民资产阶级是占绝对优势的。他们是现代农村的主人,这些农民往往以家族的形式出现,有些甚至变成了黑社会性质,在农村作福作威。
另一类新的类型的农民是农村无产阶级,即有份地的雇佣工人阶级。这里包括无产的农民,有份地的贫困户,日工,小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小块土地上极小规模的经营及其处于完全衰落状态,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大概还比不上没有份地的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这一类农民的特征。
介于上述两者农民中间的是中等农民。他们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得最差。独立的农业劳动,只有在最好的年成和特别顺利的条件下才能维持这种农民的费用。所以这种农民的地位是极不稳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中等农民如果不以劳动偿还等为条件来借债,如果不出去打工也是如不敷出的,每当发生一次歉收便有大批中等农民落入无产阶级队伍。就其社会关系来说,这一类农民摇摆于上等户和下等户之间,它向往上等户,但能爬上去的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而社会的演进的整个过程却使它论为下等户。
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在下等户中这种市场的形成是靠消费品,与中等农民相比,农村无产者消费较少(并且消费的是质量低劣的产品)而购买较多。农民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从两方面来建立市场,第一主要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市场)。第二也靠消费品,因为他们的需求在日益增长。随着农村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大部分农民缺钱购买,因此,不得不成群结队进城打工。这就是农民工形成的经济原因。因为农民工在农村入不敷出,所以他们不得不进城受人歧视,被人剥削,变成中国社会的最下层农民工。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由于农业的性质,它向商品生产的转变是以特殊形式进行的,和工业的这种过程并不一样。加工工业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些部门都只生产一种商品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而农业性工业则不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它只是在一种场合下专门生产一种市场产品,而在另一种场合下又专门生产另一种市场产品,而且农业的其他方面都要适于这种主要的(即市场的)产品。例如商业性谷物,商业性畜牧业,亚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果园业,甚至市郊经济都是这种情况。因此,商业性农业的形式非常多种多样,它不仅在不同的地区形式各异,而且在不同的农场或企业也不相同,这就是全国农民根据各自的条件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原因,种植经济作物是为城市提供菜蛋肉油,和为工业提供动物性和植物性原料,因此这种生产受工业发展的影响,由此便出现了农民的破产。所以商业性农业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种灾难。
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第一,农业专业化引起了各农业地区之间,各农业企业之间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第二,农业愈是被卷入商品流通农村居民对供个人消费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就增加的愈快。因此,第三,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增长的愈快。第四,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一方面,工业为农村资产阶级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
总而言之,农业资本主义使农业生产社会化了。农业变成了普通的工商业;农民的劳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受到社会的核算;墨守成规的单一的农业正变成在技术上经过改造的和具有多种多样形式的商业性农业,小农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正在破坏,劳动力的非人身交易,正在排挤各种各样的高利贷形式和人身依附形式,--这一切情况都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个过程使农业劳动社会化了,并且使市场波动这种无政府状态中的矛盾,即各个农业企业的个体性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集体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强调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进步历史作用时,我们丝毫没有忘记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也没有忘记它固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商业性农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仅仅对资产阶级有利。对无产阶级有害。
劳动者
2009年11月1日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