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易延年的怪论(11)
驳易延年的怪论(11)
——批判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
易延年在他的怪论中是以“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来建立他的怪论的。因为原始共富社会的生产力是低级的生产力,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关系就是原始共贫社会,原始共贫社会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所以是正确的。因为贫富两极社会的生产力在第二阶段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因此适合这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就是适合这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最好方式,它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才能达到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用新的生产关系(高级共富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易延年把这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这个规律,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这是在骗人!这个规律是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虽然直到今天,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把这个规律实际上看做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把这个规律作为认识人类历史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指南针,但是这是完全错误的!
斯大林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出自于《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篇著作中。我们现在就看看斯大林是怎样杜撰这个规律的。
什么是生产力呢?斯大林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呢?“但是,生产力还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他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生产的另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可见,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是这样说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在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我们现在看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力就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总称。第一是指劳动生产能力:“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资本论》。第二是指自然力(水力、畜力、风力电力、磁力、热力等等)。社会生产力就是共同活动的集体力。社会生产力既是科学的力量,又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最后还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
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生产的关系、封建地主奴役农奴生产的关系、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分离,即丧失生产资料)。雇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所有制包括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雇主与雇主的关系(包括、分工、信用、货币、竞争、市场等关系)
比较一下马克思主义和斯大林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是发展生产的动力,是一种力,是动态的;斯大林的生产力是生产工具和人,是一种物,是静态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就是不仅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这里包括个人的生产能力也包括集体的生产能力,而且利用科学技术发现和利用自然力;在斯大林看来发展生产力主要就是发展生产工具的物的因素,忽视人的因素,因为他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商品生产是为别人生产而不是为自己生产,所以物的因素第一,人的因素第二。
我们还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不仅包括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也包括雇主与雇主的关系,不仅包括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也包括雇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强调的是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忽视雇主与雇主的关系,因为,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商品、货币、利润、价值等等反映的是雇主与雇主的关系,所以斯大林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自然要忽视雇主与雇主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的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当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适合了,就要发生革命;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忽视矛盾,忽视矛盾实质上就是忽视阶级斗争,这样就把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东西抛弃了。
总体看来,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生产,着眼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着眼于物的因素,相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生产关系,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着眼于人的因素。由此可见,在认识社会问题的时候把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对立起来,就不是客观唯物主义态度,而是主观唯心主义态度!
咋看起来,斯大林是在这里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建立他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的。因此人们就断定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这里的问题在哪里呢?
斯大林在他的两篇著作中,只是采用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名词,看不到斯大林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做过哪怕是很简单、很粗糙的分析,也没有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做过哪怕是很简单、很粗糙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针对实际上的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分析,就得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结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这就是经院式的教科书的编写方法。这就是毛泽东评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批评的那种方法: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评,我认为就是对斯大林的两篇文章的批评。毛泽东说:“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及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
这本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这本书的写法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实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使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的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我们现在看看斯大林是怎样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的,也就是说怎样杜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的。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里,斯大林首先说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不是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面貌的社会发展、决定社会从这一制度发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然后说明这种力量就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在这里,斯大林说的是:社会制度、社会面貌决定于生产方式,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是两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这样斯大林就告诉人们,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切社会制度,一切社会面貌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此可见,斯大林在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那么,在统一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就成了一个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成了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这就是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呢?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这样表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社会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斯大林说生产、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面貌。按照马克斯的意思,当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它们构成社会)的时候,应该分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或者说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按照斯大林的意思,当我们认识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的时候,应该分析生产、生产方式中包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中是如何统一的,社会生产力是如何发展的。显而易见,马克思要求分析社会的经济结构,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矛盾的;而斯大林要求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如何统一的或者说如何相适合的。马克思分析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社会中的矛盾,从而为解决矛盾寻找出路;斯大林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何统一,如何适合,是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掩盖矛盾。所以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绝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看看斯大林的论述就更加清楚了。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说明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切社会制度一切社会面貌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以后,就开始解决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
他认为生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也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变化,即引起全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改造。”为了证明这个特点斯大林抽象地举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一种生产方式,并说明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制度、精神生活、观点政治设施也是各不相同的。现在人们需要知道的是斯大林分析这些生产方式到底是什么?与此相适应的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可斯大林不予回答,竟直接得出结论:“社会生产方式怎样,社会本身基本上也就怎样,社会的思想和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也就怎样。”到底怎样只有天知道!紧接着斯大林用了七个“这就是说”来解决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的结论。这种麻糊捉迷糊文风难道是斯大林这样的伟人应该有的吗?
斯大林认为生产的第二个特征是:“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所以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社会生产力变化和发展,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这里斯大林举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例子,也举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里也一样就是斯大林没有具体分析不适合与适合的情况,就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适合为什么适合。斯大林不敢分析,如果一旦分析,就必然要把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暴露出来,那么斯大林保留商品生产的国家社会主义就无立足之地。接着,斯大林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情形。从而证明苏联的生产力以加快的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显而易见,斯大林在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斯大林认为生产的第三个特征是:“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不是离开旧制度而单独发生,不是在旧制度消灭以后,而是在旧制度内部发生的;不是人们有意的、自觉的活动的结果,而是自发地、不自觉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斯大林在后边解释说:“到一定时候为止,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是自发地、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的。但这只是到一定时候为止,只是到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成熟的时候为止。而在新生产力成熟以后,现存的生产关系以及体现这种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就变成‘不可克服的’障碍,这只有通过新型阶级的自觉活动,只有通过这些阶级的暴力行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被扫除。这方面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新社会思想、新政治设施和新政权的巨大作用,它们的使命就是用暴力消灭旧生产关系。”斯大林在这里想证明的就是保留商品生产的国家社会主义是用暴力推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其中新思想新制度新政权有巨大的作用,“于是,自发的过程让位给人们自觉的活动,和平的发展让位给暴力的变革,进化让位给革命。”这里斯大林采用的方法就是毛泽东的评论“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的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
斯大林在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但是恰恰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斯大林故意不提马克斯的下段具有决定社会命运的论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更。”斯大林为什么不愿分析这段话呢?第一,如果斯大林接受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那么,他所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上层建筑的变更是由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的,而不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适合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引起的。第二,因为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保留商品经济,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上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要发生矛盾的,而不是像斯大林说的那样那样是适合的。有人可能要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适合的。因为社会主义是取消了商品生产的社会,这种社会至今没有在世界上出现过,所以谈不上适合不适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既然是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然要发生矛盾,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就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就必然要发生革命。由此可见,斯大林要是接受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它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破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已经无情地证明了马克斯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从批判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谬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衡量社会变化的唯一标准。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把统一条件下的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变化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这里也可以看出,邓小平是用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是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就是邓小平和毛泽东的本质区别!第二,把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谬论应用到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只能导致走向资本主义,丧失无产阶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无产阶级领导权,落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异化劳动的深渊。第三,把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谬论应用到对人类历史的分析,只能得出像易延年那样的三大社会和六个阶段的奇谈怪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激化,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中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变革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统治我们60多年的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谬论进行彻底的清算!
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恩格斯《致康拉德。施密特(1899.10,17.)》。
易延年网友,我们都是在做理论分析的尝试,但是我们尝试往往是不清晰的,甚至是错误的。恩格斯在这里告诉我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虽然离这个要求差得很远很远!但是这个要求就是我们理论探讨的方向、原则!我们应该为此不懈的努力!再努力!
劳动者
2009-10-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