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钱不能装错口袋的“班门” 共富村建筑王国韩村河

火烧 2009-05-06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共富村建筑王国韩村河展开,讲述如何通过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赖,体现农村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钱不能装错口袋的“班门”共富村建筑王国韩村河[注]

            ——我所理解的马义科学发展观之六

                             贺普霄

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

——叶剑英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共产党员,我不做个人先发家致富的带

头人……要同乡亲们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不给群众办实事,说得多好都是空话。老百姓从心眼儿里讨厌

讲空话的人。群众拥护不拥护、信赖不信赖,关键是看你给他创造

的利益如何。不发展群众的利益是得不到群众信赖的。

                                 ——田  雄

                                  京郊十佳数第一,

村名辽宋时代起。

虽然村史过千年,

农民受穷仍可怜。

大队有帮“老三届”,

为民致富学鲁班。

他们都是农家子,

建筑王国只姓“公”。

2000年5月2日至5月4日,中国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建设促进工件研讨会暨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都在京郊经济发展十佳单位第一名,响当当的京郊第一村韩村河召开。这个村得名于辽宋时期,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村庄。它位于首都京郊西南房山区,距天安门40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910户,2700口人,人均住房面积68平方米。村上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缤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到大专一条龙的教育体系;有公园、影剧院、邮政、电讯、医院一应俱全,风格各异的农民小别墅竞相比美。村民过上了连城里人都难以想象的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农村都市生活。如果事先不给你说这是什么地方,你肯定会说它是风格高档的城市别墅区。我看后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它比我看到的某兵种军级离休老干部干休所的环境和楼房的档次还要高。然而它却是今日田园风光的韩村河村的农村都市,里边住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者说是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的农民。

“老三届”学鲁班致富,有志者事竟成

尽管韩村河村有1300多年较长的历史,历代离京城也近,但直到解放前,它还是个“几条洪沟村穿过,墩台上边搭土窝,天灾人祸经常有,穷村破家常挨饿。”因此,人们也称其为“寒心河”。解放后,农民翻身,当家作主,生产生活有了大变化。但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农业机械化程度差和单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却仍是名不见经传的比较贫穷的普通小村。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特别是韩村河致富带头人田雄的父亲认定,上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让孩子“上学念书,凭本事考出去”。田雄很争气,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希望,初中毕业考高中时,考了全县第一名,上了房山高中。正当全家满怀希望盼着田雄兄弟六人能出几个大学生时,文化大革命不期而来。田雄和他同时代的人成了中国历史上“老三届”的一员。文革期间,以田雄为代表的回村高中毕业生“老三届”不甘心受穷,决心挑战命运。当时在社员中,生活过得比较好的是给人盖房的泥瓦匠和木匠手艺人。因为农村不管穷富总得要盖房住,只是房的质量有高有低且差距不大罢了。木匠和泥瓦匠给群众盖房不但能吃饱吃好,还能挣几个零花钱。于是,田雄就拜全村最有名的老泥瓦匠为师学起了盖房的手艺。由于他肯吃苦,又有文化,心灵手巧,不久他的瓦工技术就远近有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田雄认为脱贫致富的机会来了。根据村上泥瓦匠、木匠多的特点,他找到田兴(现任韩建集团总经理)等一帮年青人商议,想组建一个建筑队。大家一拍即合。于是韩村河历史上第一个建筑队就诞生了。他们开始以搞修缮、建民房、干承包为起点,一把泥、一块砖,一点一滴的积累,白于架上练工,夜间灯下攻书,经过几个春秋摸爬滚打和滚雪球式的逐年滚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和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终于将当初只有30多人的建筑队,逐步发展成为集建筑、房地产、水利、市政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职工5万名、拥有总资产36亿、流动资金12亿、年开复工面积200万平方米、产值20多亿的国家特级质资大型企业——北京韩建集团。这的确称得上建筑王国了!

背水一战,一炮打响紫玉饭店建筑

韩村河建筑队成立后,尽管经过五六年的实践考验后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并在京城郊区的房山县也小有名气。但田雄却不以为然。这大概是人常说的“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吧!他认定,建筑队要大发展,就要在竞争激烈的京城建筑市场上与强手角力,干大工程。说来也巧,1984年春,机会终于到来了——北京市紫玉饭店招标: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3月份招标,工期6个月,10月1日国庆节前必须峻工并能接待外宾。由于工期太短,工程质量要求高,许多一、二级资质的国营建筑企业都望而却步,但田雄却认为这是个打入首都建筑市场很难得的好机遇。然而,却只因自己企业的资质级别不够而不能投标。尽管如此,但雄心勃勃的田雄并没有以此而退缩,他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请求让自己的建筑队干施工中的“粗活重活”,以这种下策的诚信形式介入这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工程施工。这一招真是“老天有眼”。事后,当甲方仍然找不到承接工程的企业之时,也就在这时的田雄则认为,韩村河建筑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该迎难而上。他说,如果有困难,不敢承揽高档建筑工程,韩村河建筑队何时能打入京城建筑市场呢?他召集干部会议,陈述利害关系,统一思想,决心背水一战,打好进军京城建筑市场第一仗,也只有打好这一仗,才能抓住机遇,才能如虎添翼地快速发展。田雄的这种勇气不仅激励着领导班子,而且也成了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工期短,可招请民工,分成三班倒,将1天变成3天,将6个月就可变成18个月;没有古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四处聘请;田雄用自学的建筑知识帮助甲方修改图纸,完善设计,赢得了甲方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苦干、巧干,再加上灵活机动的科学组织,把工程进度分秒必争地落实到每个工时上。一旦发现工程质量稍有不过硬之处,立即推倒重来,毫不迁就。就在这样高度责任感精神鼓励下,以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明的施工纪律和严谨的施工进度保障下,终于按照毛主席教导的战略上的藐视和战术上的重视,于1984年9月2日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仿古紫玉饭店于国庆节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正式开张。真正实现了有志者事竟成和叶剑英元帅在《攻关》诗中所说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北京市政府对紫玉饭店的优质高速峻工非常满意,请田雄参加剪彩。建筑队也被评为“模范集体”。他们就这样一炮打响。从此,韩村河建筑队在京城建筑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承接了许多工程项目,并以罕见的速度荣获了好多优质样本工程。

企业姓“社”不姓“资”,钱不能装错口袋

韩村河的建筑企业,从一开始到现在,不管风吹浪打,始终保持一条主线,也就是集体性质的姓“公”而不姓“私”。田雄在2006年5月27日,与中宣部新闻局一行座谈会上,回答他们提出的,当初最早从二三十个人的小建筑队到现在的规模,成功方面的因素很多,除了客观因素,对于您自身来讲,有哪些规律或者说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问题时说:精神倒不敢说。我们的做法有一条主线,就是保持企业的集体性质。韩村河建筑队一开始就是集体性质的,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集体性质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该给工人的、该给村民的、该给经理的都给,剩下的就是集体的。如果不是搞集体的而是搞私人的,交够税,给村里一点儿钱,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样就会有另一种结果:不管你挣多少钱,一旦装入个人腰包,再让他拿出来为群众办好事,太难。这是我的体会。你看有的村富主儿也不少啊,是不是?这些富主儿,他屋里面富丽堂皇的,屋门口就是泥土。出门就属于公共设施,要他拿出自己的钱为公共设施服务,而且还是无偿的,他很不情愿。所以我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上。我们挣的钱不能吃光分尽。1984年底我们挣了11万块钱后,我拿出2万元,给大伙儿分了。有分1000多元的,有分2000多元的,剩下的钱留作再发展。当时要是都分了,现在的韩村河就没了,这第一桶金怎样处理是很关键的一步棋。一步棋走错了,以后就跟着全错。一步棋走对了,以后就可以坚持下来了。一直到现在,韩建集团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统一认识。我们其实也是在算一笔账,11万元当时如果不好好安排,都分掉,那以后的1100万元,11000万元就挣不上,更甭说现在的30个亿了。如果当初的方向走错了,哪有现在的30个亿,哪有韩村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发展中坚持什么样的路线?我们是共同走向富裕,共同实现富裕,先富帮后富,大家一块儿富。这就是田雄村办企业的姓“社”不姓“资”的性质,钱应该装在集体的“大口袋”里的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装在个人的“小口袋”里走个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条道路。不仅田雄是这样,他们党委一班人从创业开始到现在,都是给集体做贡献。这就是他们为了党和群众的事业,不能做个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先成了资本家。要是那样,就不会有韩建集团的今天,更不会有韩村河这样的农村都市。这就是他经常说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共产党员,我不做个人先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我只有一个心眼儿: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鼻子尖儿上,让村民富起来,让村里好起来,要同乡亲们一起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韩村河一直坚持的性“社”不姓“资”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结果。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谈性“社”姓“资”的实质就是用否定姓“社”而掩盖姓“资”来化公为私、以权谋私“理直气壮”地复辟资本主义。

用企业赚钱来解决“三农”问题

当全国实行土地承包时,韩村河也没例外地搞了承包。但韩村河的富裕不是靠一人几分地的手工操作,而是靠建筑企业的集体所有挣来的钱装备农业。村上投资500多万元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30多台,将小块分散承包的2000亩土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回归村上由二十几个人(占全村劳动力5%)统一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浇灌也实现了喷灌化。将大部分劳动力从个人承包的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到村上的集体企业、建筑队上班。从而,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飞跃”,从温饱走向共富之路,粮食一跃到亩产吨斤以上。1996年底,又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260亩的韩村河高科技蔬菜园区。其中包括66栋日光节能型温室,5栋美国双层充气塑料大棚,可常年周期性地生产各种名、特、优、新、鲜蔬菜。1997年底,园区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国家科委工厂化高效农业房山示范区”。现已发展成500亩,设施占地260亩的集示范、生产、贮藏、加工、观光、科普教育、良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专业示范园区。蔬菜园区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无污染绿色蔬菜。自建园以来,已引种以色列樱桃西红柿、南韩黄香蕉西葫芦、荷兰无剌黄瓜、日本栗子曼南瓜、美国加州牛角王菜椒、无土栽培泰国生菜等50 多个品种。随着韩建集团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因而,从1992年至1998年,利用6年时间、投资5.3亿元建起了11个高标准住宅小区、581栋小别墅、8种建筑风格、21门多层公寓式住宅楼,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70平方米。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韩村河多年来把坚持培养人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就必须狠抓教育。因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为一体的教育中心。多年来通过岗位技术培训、业余进修、正规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各种人才1800多名。昔日贫困落后的韩村河现已建设成为一个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公共设施齐备、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这也是走的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走的有工共富的道路。看来这就是真正中国特色的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我国人多土地少,农村人口比例大,人均一亩多地,城郊只有几分地,单靠土地生产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正如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参观了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后,非常感慨地说他们承包后“一年进入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因此,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展集体经济,走亦工亦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因为一斤粮食只能卖几角钱。2007年食品等全面涨价,但陕西关中一斤小麦和往年差不多仍卖7~8角多钱,加工成面粉卖一元五角甚至更多(一斤压好的湿面条都卖到一块五毛钱),再加工成糕点之类卖5元以上;用粮食加工的副产品做饲料发展养殖业,就地将其转化成肉、蛋、奶、鱼,这样就可使粮食多次增值。正如十大女杰、公有共富带头人刘志华说的,我们京华公司所做的,就是把农产品的加工权从城市夺回来,变城市加工为乡村就地加工。使农民由原料生产型转化为成品生产型;从农家院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工人;从过去的“副业”转化成名正言顺的“主业”。只有这样农民才不吃亏,这既解决了农村多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致富门路,也不受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之苦,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农村也就逐步城市化了。然而,农业要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农业和农村城市化,也必须有工业积累资金。一家种那几亩地是没办法积累,也不可能搞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这已为李昌平给朱总理信上写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所证实,也被刘庄、南街村、小冀镇东街五队、韩村河等等这些共富村所走的道路给中国农村指明了方向。

永远不忘艰苦创业

毛主席在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国的胜利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牢记的“两个务必”。我们经常也说:看过去想将来,幸福的生活苦中来,学习革命老前辈,艰苦奋斗(朴素)为将来。艰苦朴素和艰苦创业是紧密相连的。艰苦朴素和贪污浪费是对立的,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当今贪污、浪费等腐败犯罪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下,如果忘记了艰苦创业和勤俭节约,家底再厚也会被毁灭一空,脱贫后又返贫。一些原来很好的国企的破产、被私人兼并都是由于败家子的守业者不知创业者难而忘记了艰苦创业,才走向反面。正如田雄讲的,韩村河能有今天的成绩,光有党的好政策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我们还有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点是每一个韩村河人都应该牢记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艰苦年代的孩子们,更要让他们去了解创业时代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韩建集团从当年30多人的村级小建筑队,发展到现在拥有23个分公司,25个直属分公司的集建筑、建材、设计、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特级建筑集团。有一个设计院,管理层有60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职工队伍总共5万,年开复工面积200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36亿,可支配流动资金10亿元。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6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000元,在全国乡镇集体建筑企业中排列第一名,荣获“京郊经济发展十佳单位”第一名。田雄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然而,他们的发展所遇到的艰难困苦、风雨磨难没有真正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来的。建筑队刚成立的时候,干不了大工程,只能到处给人干散活。设备也只是几个推车、几把泥瓦刀之类,全靠体力、靠骑自行车跑,小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往返跑个不停。中午吃窝头,就咸菜,喝凉水。建紫玉饭店时,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恨不得节省下来,一连几天不睡觉也是常见的事,就以这种顽强的意志和拼命精神终于提前高质量的在首都完成这项工程。从此,打响了韩建在北京的名气。现在像田雄、田兴这些韩建当年的元老们,想起鏖战紫玉饭店的情景,也都还是心有余悸啊!纵观历史,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来支撑,即使再富有,也是暂短的。因而,田雄的担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这就要求老干部要保持晚节,永葆革命青春;年青人要接过老一代的班,将它继续发扬光大,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才能永远不会背叛。

把韩村河建成农村新城镇

前边已经提到,要解决中国九亿农民的共同富裕和就业问题,必须让农民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在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田雄认为:中国农村将来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极好的出路。韩村河发展了,先建起小城镇来。韩村河的两个乡一合并,有27个自然村,4万多人。他建议以韩村河为中心,发展中心镇。韩村河镇的中心服务区就在韩村河村,现有的民房不动,周边还要规划,他跟镇上商量,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韩村河中心镇发展起来了,这儿的村民可以农转非了。村民农转非后,就业问题、福利问题等都可很好解决,可以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生活也就稳定了,不再担心因韩建集团的兴衰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心镇的基础设施也可以由政府来管理运行,这样不仅能使韩建集团得以解脱,也避免农民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两个人或是企业身上。否则企业破产了,农民又恢复到以前的困难竟地,这个可不成。有人说,将韩村河周边的村都收过来,村和地都归韩村河村管时,田雄说这样不行。全指望他,那路子不行,依他看小城镇建设,一部分市政设施、基础设施需国家和政府来拿钱,房子便宜点卖给农民,对房价要限价。这样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国家支持;既是自主创新,农民自己干起来的,国家又不用背负担。拿出一笔钱弄起来后,小城镇有自己的第三产业,有工业、农业,农民自己养活自已。田雄认为:“这样的发展,我看也是一种模式。”

注:本文摘自笔者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共富村之路》书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