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刘庄这个“钉子”真顶用

火烧 2009-03-21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刘庄从贫困长工村发展为现代化农村都市,史来贺带领村民坚持集体化道路,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展现勤劳与团结的力量。

刘庄这个“钉子”真顶用

贺普霄

愚公移山并非真,

勉励神州须勤奋。

“长工村”里史来贺,

就信愚公不信神。

抡起镢头挑起框,

誓叫河滩变良田。

高举红旗奔共富

多业兴旺人夸奖。

忽然来了工作组,

要让刘庄分到户。

只因坚持集体路,

刘庄成了“钉子户”。

上下左右齐围攻,

不分就把他选掉。 [注:将史来贺选掉]

社员不理这一套,

跟老书记走正道。

急得大家泪汪汪,

书记心里有主张。

“宜统宜分”要看情况,

为啥非一刀切光?

长工村能有今天,

岂能忘记老祖先?!

……

八一八八吉祥日, [注:1981年8月8日]

耀邦书记光临到。

视察完毕开了腔,

我赞成刘庄这个。

风吹云散露晴天,

才有今天这刘庄。

河南新乡七里营有一个让中国人羡慕向往,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的中国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解放前“十里草木香,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房,糠菜半年粮”而有名的“长工村”创建成现代化农村都市的新刘庄。村上有现代化农场、畜牧场、食品厂、机械厂、造纸厂、制药厂等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亦工亦,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道路,村上的产值已达到15亿,村民享受住房、医疗、上学、养老等几十项福利,村民住上了单元含地下室四层470多平方米的楼房,真正过上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壮有所用,病有所医,人尽其能,物尽其材的幸福祥和的农村都市生活。然而,刘庄能有今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带领他们干了51年的老书记史来贺同志。

史来贺(1930-2003),刘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领袖。解放战争时就是民兵队长,1949年入党,1952年冬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51年,1953年春就带头办农业社,先后任七里营公社副书记、新乡县委、地委副书记、连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届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共十三至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民兵英雄、植棉能手、先进生产者,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常务理事;曾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以后领导的接见,仅毛主席就接见过九次;十六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刘庄这个解放前有名的长工村,解放后在以史来贺为首的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实现他“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誓言,用镢挖、肩挑、独轮车推等“华北老愚”公的办法,用了20年时间,投工40多万,控了200多万方土(将这些土方连起来,相当于京广铁路的长度),硬将黄河古道留下的750多个“虾蟆窝”、“盐碱滩”变成田园。在粮棉双丰收,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史来贺又带领社员发展畜牧业,食品加工,办机械厂、制药厂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庄的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的旱涝保收,三分之二的劳力已从农业转到工副业,大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蓄和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就在这时全国兴起了包产到户风,省上的工作组进村,让刘庄将土地、企业都分到户。由于社员和干部都不愿意走回头路,和工作组顶了牛,因而,刘庄就成了包产到户的“钉子户”。

说到“钉子”,从有关资料得知,以史来贺为代表的刘庄不是只当过这一次“钉子”,而是当过好多次了。刘庄的“钉”和“顶”是一回事,由于这个特殊的“钉子”牢牢地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因而,就将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都顶回去了,对刘庄的发展真顶用。

第一“钉”(顶),合大社时和工作组唱对台戏  1956年春,农村大部分初级社刚成立不久,工作组已进乡,准备将全乡8 个村的20多个初级社合并成立一个高级社。史来贺和刘庄人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管理能力和人的觉悟还达不到合并成一个高级社的条件,宜以一个村建高级社为好。但工作组非合并成一个不可。就在全乡开万众大会成立高级社的同一天,刘庄不但未去参加大会,反而在自己村上成立了刘庄高级社,与工作组唱了对台戏。工作组指责刘庄“目无领导”,但却被史来贺“我们小社也是集体”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就在这年夏收时连下了几个月雨,把小麦下坏了,秋粮种不成,棉花被水淹,大社领导不力,人心涣散,不少社员背起铺盖去逃荒。但刘庄这小社在史来贺一班人领导下,排涝保秋、补种萝卜、蔓青,烧砖瓦、办豆腐坊、纺线织布、在河滩割草卖等多种办法搞生产自救,在大灾面前,不仅没有让一个人受饿,还为1957年皮棉过百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史来贺这第一“钉”(顶)就在新乡出了名,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就在刘庄初见成效。

第二“钉”(顶),刮共产风时要收据  1958年人民公社刚成立一段时间,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公社到各村伐树、拉砖搞建筑,但史来贺要求拉走的东西都要打收据。很快中央纠风文件下来了,公社要按收据退赔,刘庄得到了一批钱,其他村没有收据领不到退赔款而吃了亏。他们都非常敬佩“还是史来贺有眼光”。就这些钱为刘庄集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钉(顶),文化大革命中刘庄不能乱,也没有乱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外地造反派到刘庄给史来贺扣上“黑劳模”、“生产党”等帽子,企图想把刘庄搞乱,把史来贺搞垮。然而史来贺却清醒地认识到,刘庄不能乱,如果乱了将是一场人为的灾难。党支部召开社员大会公开宣布:“谁离开生产外出串联不计工分,不发盘缠;贴大字报,集体不开支一分钱”。社员就听支部的。史来贺对口喊“抓革命,促生产”却不搞生产而到处造反者有这样的名言:“他们造他们的反,我们生我们的产,到年底我们分粮食,他们分路线”。刘庄不仅没有乱,“抓革命,促生产”却让它在文革中六十年代后期第一批跨入全国温饱线的行列。

第四“钉”(顶),八台知府不“农转非”却让上大学的儿子“非转农”  每当史来贺取得成绩时,上级领导想把他调出村担任更高的领导工作,但都被他“刘庄还很穷,这里需要我”的两句舍不得离开的“口头禅”而谢绝了。就是当了县委、地委副书记时还是这样,仍不离开自己村去县、地坐镇他的知县和知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新乡地委按照省委的要求,动员史来贺把家搬到新乡市,把老伴和孩子的户口“农转非”。这时正是刘庄办企业缺乏技术人材的骨节眼上,他不但未“农转非”,却“反其道而行之”地将上大学的大儿子史世领“非转农”回家当农民为集体办药厂。说史来贺是个“谜”,也就谜在这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抢着拥挤,甚至花钱买的那条“独木桥”的仕途之路却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自动告别了。就是这个制药厂现在已发展成不仅是刘庄的龙头主导产业,年产值10多个亿,出口创外汇一亿多美元,而且也是全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仅肌苷的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抗生素也是全国大企业之一。这就是史来贺把华北老愚公的神话故事变成现实,让他的子孙后代也为建设刘庄而“挖山”不止。让世人看看他父辈兄弟仨都是拉长工的这个“长工村”后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岸边创造出前无古人,今有来者的奇迹。如果史来贺去坐镇八台知府了,他的儿子不“非转农”,刘庄能有今天吗?笔者耳闻目睹到,原来不少社队土生土长的好干部,将自己的村、大队、生产队已经搞成省、地、县有名的先进单位。但将他调到县上、地区甚至更高的地方当官后,尽管也有接班人,但接班者为的是升官而离开农村,如果几年不升,他就不干了,这些村、大队、生产队也垮了。现在全国有名的那些公有共富村,都是在土生土长的“不图个人有,但求大家富”,“不求当大官,但求干大事”的农民领袖们带领下干出来的。史来贺这一“钉”真顶用,连美国的一位女记者慕名两次来刘庄在社员家住了一个多月后,也非常钦佩地连声称赞道:“还是刘庄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第五钉(顶),不包产到户才成了本文标题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1981年为让刘庄将集体散伙让个人承包,省上派了十多个人的工作组,开大会小会、广播、见社员就说将集体分了。但社员深知老书记领导大家能有今天这个集体来自不易,几次让社员投票大家都不分,且不理工作组时,他们就让把史来贺选掉,大家更不干,甚至把不少社员都气哭了。有一社员便给史来贺说,实在顶不住就分了吧。当他将此话回家说了后,他老婆立即就训斥道:老书记领着大家走到今天不容易,大家拧成一股劲,你倒先泄气了!并大闹着要跟他离婚,这一下他赶紧改口,并给老书记做检讨。据说国务院还来了调查组,也让分。但史来贺却用中央文件“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多种经营方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尽管压力很大,但心中有数——刘庄宜统不宜分。就这样僵直不下互不让步的情况下,8月8日总书记胡耀邦来刘庄考查后说:“就要因地制宜,要实事求是嘛,我赞成这个”。这一下终于将刘庄的集体保住了,气哭了的社员兴奋得也流出了眼泪,真是可歌可泣呀。当参观者听到介绍这一段最难顶的历史后,有人便问,为什么当时没有见到报道胡耀邦总书记支持刘庄的消息时,没人回答这个问题。片刻后,一位参观者非常风趣地说,大概怕唐僧念紧箍咒而不报道!这时大家对他的高见用会意地一笑表示感谢。

仅就这五钉(顶)就不难看出,刘庄的发展是在有了以农民领袖史来贺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的特殊材料——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铸成的永不生锈的“钉子”——不怕丢掉头上的乌纱帽、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才能牢牢地钉在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就能够顶住来自“左”的(前三钉)和右的(第五钉)干扰和压力,天塌下来都不怕地屹立在惊涛骇浪的黄河岸边。实现了史来贺说的,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没人听;集体富,大家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然而,在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人谬论的干扰破坏下,就有了时代不同了,焦裕禄、雷锋过时了,刘庄、南街是特殊情况没法学了,也难以推广了……然而,将刘青山、张子善之流的民族败类却大有人在不学而自成材地像烈性传染病一样地“发扬光大”。刘庄、南街村、焦裕禄、雷锋能不能学习、推广和发扬,关键是党的干部信仰什么和为什么人的原则问题和立场问题。也就是毛主席教导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们为什么用“毛主席的干部两袖清风,华主席的干部劳而无功,以后的干部腐败成精(风)”来议论建国六十年来干部的变化,大概可以说明信仰和为什么人的这个原则问题和立场问题的重要性吧!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那焦裕禄、雷锋这些为了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都是人们学习的光辉榜样;刘庄、南街这些依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建成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能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学得来,用得上,也能推广。南街村、龙泉村等就是学了刘庄,北徐、龙堂村等就是学了南街而发展起来的;农民们自愿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就是不断学习走公有共富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