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利率才能稳定经济
同样面对汇率大幅升值挑战的德国,一直奉行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1987 年的罗浮宫协议之后,日、德两国的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出现显著的分化趋势。在日本,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而德国这一数据高达5.5%。1987 年自此也成了两国央行对宽松货币政策不同取向的分水岭,两国的资产价格随之开始显著分化。在日本,廉价的资金成本、过度充裕的货币数量,形成了对资产价格的第二波推动力量。而在德国,在相对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资产价格则逐渐走向了平稳。从1987年到1990 年,东京日经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接近100%,而德国的股指涨幅仅为30%左右。因此,考虑到资产价格的膨胀速度,日本银行的利率是非常廉价和不合时宜的。
另外,套利交易也是导致低利率政策失败的重要因素。通常的货币套利交易,是指投资者借低利率的货币投资于高收益率的货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元和日元成为最常用的套利交易货币,但日元的套利交易规模要远大于其他货币。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将基准利率降至1%以下,有的甚至为零利率,并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理论上,这些货币都成为套利交易货币。不过,美元因为有全球基准货币的地位,套利交易的规模自然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套利交易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主要低息货币的汇率变动看出套利交易资金的波动。我国央行副行长苏宁说过,大量的美元套利交易带来的资金流动,有可能成为全球将面临的新风险,他估计目前因美元零息而产生的套利交易资金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远高于10年前日元套息交易时的水平。另据相关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以来的日元套利交易,规模估计在1万亿美元左右。无疑,套利交易规模越大,产生的影响和风险也越大。但是,参与套利交易的资金量在不断变动中,其规模其实非常难估计。如果考虑到美元套利交易资产的种类之多、时间之长,参与面之广,这个数目无疑非常之大,甚至超过了1.5万亿美元规模。由于市场对于风险认知的不同,全球市场在今年以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
套利交易存在的最大危害,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能为本国经济服务,而都流向了海外,使经济呈现出了表面宽松,实际紧缩的格局,这又要求货币当局进一步实行宽松政策,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过去20年的日本,如今的美国都是这样的情况,而这种情况都是一个人造成的,他就是本·伯南克。当年日本实行量化宽松,也因为听取了他的建议。
经济学中,也有中性货币政策的主张,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避免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干扰。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主张,但同时也认为既然经济不可避免会出现周期性的增长与衰退,那货币政策就不可能袖手旁观,而应有所作为,这种作为方式就是控制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而对货币数量的控制,首先可以达到间接控制价格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也可以避免过度干预价格导致市场体系的紊乱,甚至出现套利交易这种畸形格局。
据此,笔者的主张是彻底冻结利率调控措施,或是为其设定一个非常小的变动范围,而央行仅调控货币数量足矣。(作者高连奎,系北京睿库社科研究院研究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