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拿破仑、还是法国的肯尼迪?

火烧 2007-11-25 00:00:00 国际纵横 1032
文章分析萨科齐执政风格与法国右转趋势,探讨其改革引发的社会动荡与经济挑战,同时关注法中关系及萨科齐访华的影响,对比拿破仑与肯尼迪的风格,展现其政治影响力。

拿破仑、还是法国的肯尼迪?


作者: 郑若麟


        这是尼古拉•萨科齐第四次访华,同时也是首次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身份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媒体对这位五十二岁的总统可谓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因为萨科齐首次参选即当选为世界第五大强国的总统;当他进入总统府时,全球媒体都在问,他是谁?他将执行何等样的外交政策?他将如何改造面临危机的法国体制……而熟悉,则是因为萨科齐虽然当选仅六个月,却已经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萨科齐热”!他频繁在媒体露面,“成功地”成为战后历史上在世界媒体上最出风头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出镜率”绝对占据了法国历届总统的前茅,超越他的欧洲同事,甚至不亚于美国的小布什…… 事必躬亲、全面出击
        以“决裂”为口号赢得选民支持的萨科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法国的内政外交,是一个目前在法国国内外专家、记者们都在探讨和争议的问题。但从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来看,这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总统。两大特征已经成为“萨科齐主义”的标志:一是事必躬亲,无所不在!统计证明,萨科齐是法国历史上在媒体镜头前露面最多的总统。几乎没有一天没有萨科齐的新闻。据法国媒体统计,从五月当选至八月不到百日,萨科齐出镜224次!远远超过当年希拉克的100次。大到欧盟宪法草案简化版的推出,小到前往乍得接回在“佐埃方舟”丑闻中被起诉的七名法国和西班牙人,中间还得串上与抗议油价上涨的法国渔民“拌嘴”……都是萨科齐亲自出马。给人的感觉是:法国政府“失踪”了,什么都要总统自己来干!一个佐证:法国居然没有一家报刊传媒想到给同样执政六个月的政府或总理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证明菲永总理和他的内阁确实是被笼罩在萨科齐巨大的影子里了……
       第二大特征则是左右开弓、内外出击,全面推行以“决裂”为标志的内政外交!从5月16日登上爱丽舍宫的台阶后,萨科齐总统已大权在握整整180多天。对外,萨科齐走访了欧、美、非三大陆十几个国家,其中三次赴美、一次赴俄,也比当年同期的希拉克出国次数更多。不可否认,法美关系在萨科齐“热狗外交”和“示爱之旅”之后,已经大大升温!小布什今天眼中最亲密的“欧洲盟友”,恐怕已经不再是英国的布朗或德国梅克尔,而是法国的——萨科齐了!在内政方面,萨科齐修正移民政策、加强教育体系、调整司法结构、改革退休体制……在几乎所有领域全面出击,结果导致了目前全法国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交通工人已经坚持了七天的大罢工,几乎使法国、特别是巴黎全面瘫痪。萨科齐最依赖的司法部长塔蒂几乎走到哪里,法官们的抗议示威就跟到哪里……当然,这一切将会如何演变,正如一家法国杂志的封面标题所问的那样:“真改变还是假改革:萨科齐往何处去?”答案何在,目前尚不得而知。
       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萨科齐上台后,法国确实在变…… 向右看——齐
        萨科齐上台后法国社会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全面向右转,从思想、意识一直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政策,都在全面向右转。
       法国大革命以来一直以“人权国家”自诩。虽然左翼曾经执过政,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左翼社会党总统密特朗曾连任两任十四年法国总统,对法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左翼思想的影响;但法国实际上一直是一个右翼稍占上风的国家。早在2002年萨科齐就已经把准了法国社会的脉搏:他曾在私下说,今天法国社会主要潮流是右倾。谁欲当选总统,就必须向右倾斜。事实上,萨科齐确实是这么做的。成功当选后,萨科齐正在引导法国急剧右转。在思想上,法国目前正在全面“批判”“68年5月思潮。萨科齐在一次竞选集会上曾大力抨击“68年5月运动”,称法国的灾难就是从那时开始的。“68年5月”是一场充满了反抗、自由、革命等左翼思想的学生运动。当年遗留下来的一批“68年5月分子”今天大多为左翼或极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不是转而支持萨科齐,就是沉寂下来。法国右翼思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汹涌“回潮”。法国出现“殖民主义有利论”并非一个偶然“出轨”现象……
       在统治结构上,右翼目前掌握了几乎法国全部政权:政府是右翼的,国民议会右翼占多数,参议院右翼占上风,宪法委员会右翼政治家居多,地方政权也大多掌握在右翼手中。这已经使法国成为目前欧洲最为右翼的国家。而在政治领域,主要反对党左翼的社会党在“法国社会右倾”的冲击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这一事实,更是进一步突出了右翼执政党“法兰西公民联盟运动”的全面强化。在政策推行上,萨科齐总统治下的法国也在全面向右转。从通过反移民新法案(将DNA亲子鉴定纳入其中)开始,一直到加强教育领域的考试、筛选制度,都是明显的右翼政策。
       在外交上,萨科齐的“右转”也是令人瞩目的。如果说重塑法美关系中的“大西洋因素”还只是一个西方国家的“回归传统”的话,那么强化对伊朗核危机的立场,则明显是向美国“新保守主义”立场靠拢的做法。萨科齐总统在访问俄罗斯时祭起“人权外交”的大旗,也令人印象深刻。知情者透露,前一天普京和萨科齐还以“你”相称,共乘吉普兜风,翌日记者会上普京便冷淡地以“您”相谓,并坦言在伊朗核问题上与萨科齐看法相左。萨科齐的法俄关系远不如希拉克时代的“法、俄、德三国轴心”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在经济政策上,萨科齐作为一位“自由派”,当然强烈主张“右转”:为收入最高者减税,是萨科齐上台以来争议最大的经济举措!其他一系列诸如“多工作多收益”、“放宽解雇条件”等都是右翼经济政策。目前这一旨在刺激法国经济增长的做法正在全面推行之中。其造成的社会动荡也是空前的。 一位个性“非凡”的总统
        从当选的这一天起,尼古拉•萨科齐就已经表现出他是一个“非凡”的总统!刚刚出版即畅销法国的一本小书《富格餐厅之夜》披露,萨科齐当选当天晚上,就由“未来的”第一夫人塞茜莉亚出面,在巴黎这家著名的豪华餐厅举办了一个“私人”庆宴!应邀者名单集中了法国金融、财团、传媒、演艺、广告、政坛……最富有、最有影响和最有权势的名流。这是一个“法国统治者——包括思想、金钱、政权的统治者之夜”。人们记得,就在“富格之夜”(据此间媒体报道,富格饭店套间的价格是一夜1500至2500欧元)的翌日,萨科齐即赴马耳他,登上一艘海上豪华游轮“休息”(一周租金为11至20万欧元,由总统的私交大富翁博洛雷解囊)。据《富格餐厅之夜》一书透露,在为一位好友授予骑士勋章时,萨科齐说:“你很富有,你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你发了财,我,也许过不了多久也能做到这样……”从法国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来看,敢于如此明确地摆明自己生活价值取向的总统,萨科齐绝对是首位!
       萨科齐同时也是法国第一位离过婚的当选总统,当然更是法国首位在任时离婚的总统。法国传媒并无恶意地评论说,萨科齐尽管反对、却还得感谢“68年5月运动”才是,正是这一思想解放,才使得总统离婚在历来保守的法国社会变成“小事一桩”。萨科齐总统的生活私事在法国引起的反应实际上是非常强烈的。一方面所有的报刊传媒乃至接受民意调查的法国普通老百姓都说,这是“小事”,是总统的“私事”,不值得大书特书;另一方面一位传媒高层人士告诉我,事实上此事“卖”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一机会。不仅仅是总统离婚,凡有萨科齐作封面的那一期刊物或报纸,销售量就直线上升。这证明,萨科齐对法国人的“魅力”确实是无法解释的。一位长年跟踪采访萨科齐的人表示,萨科齐强烈的个性,特别是他的某种掺杂着平民作风的奋斗精神,对法国人有着强烈的、难以解释的吸引力。当一个人公开表示发财没有不好,大家都应“多工作多收益”时,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目标时,很多期盼着改变和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人都倍感亲切。
       此外,萨科齐直率、强硬的性格也是引起争议和欣赏的原因之一。在接受美国CBS电视记者采访时,因对方直截了当地问及“你是否知道塞茜莉亚现在在哪里”的敏感问题(当时总统离婚在即,但尚未公布)时,萨科齐怒从心起,一声“谢谢,再见”,起身即走!反对者称“总统爱美国不爱美国新闻自由”,支持者称“就是应该给美国傲慢自大、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问的记者一点颜色”。萨科齐在全世界电视观众面前脱口而出骂他的未能搞好此次采访的总统府发言人是“低能”,也令所有法国人既吃惊、又好玩。据说萨科齐能力太强,以至于经常不满意手下人的工作,“低能”是很轻的训斥,不然将是“蠢货”……
       今天法国对萨科齐的“研究”是如此之“深入”,以至于萨科齐搜集《勃朗峰》名牌钢笔、萨科齐每天跑步的姿势、萨科齐喜欢像布什那样拍着记者朋友的肩膀以“你”相称的习惯……都被传媒事无巨细地报道给公众。萨科齐可能是法国最没有神秘感的“现代派”总统!
       面临严峻的历史考验
        如其所有前任一样,萨科齐总统最难以逾越的一关,将是法国社会改革!
       近二、三十年以来,法国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难题:如何使法国经济重振,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提升国民收入和购买力。法国国家已经负债累累,高达上万亿欧元,用总理菲永的话来说,即“面临破产的边缘”;通货膨涨则使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相对减少;社会不满情绪正在积累。2005年巴黎郊区爆发骚乱固然有种族因素,但经济不景气造成下层阶层生活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萨科齐不得不迈过去的一个重要关卡。他的所有前任都在社会改革问题上跌跟斗。希拉克于1995年当选上台时也是踌躇满志地推行改革,结果引发了当年长达三周的大罢工。最后以政府的全面失败而落幕。萨科齐推行的交通部门职工退休制度改革也已经引发目前法国近十天的大罢工。尽管萨科齐誓言这一次政府“绝不让步”,但当社会动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法国经济与社会是否能承受,目前仍然是一个硕大的问号。据统计,罢工造成的损失每天公平4,4亿欧元。交通部门的罢工这几天又与法国公务员要求提高购买力的大规模示威汇合在一起。接连两天,法国全国均爆发数万人的游行。虽然从总人口来说抗议者处于少数,但其影响力却不容忽视。这次罢工将决定萨科齐的改革是否成功。
       到目前为止,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首轮谈判已告破裂。冲突还将继续下去。 萨科齐:选择中国
        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对于萨科齐来说,将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曾三次访华的萨科齐,尽管对中国并没有特殊的爱好——这与希拉克酷爱中国文物形成鲜明对比,但这三次访华却对萨科齐的政治生涯留下了深刻印迹。特别是1995年和2004年的那两次。1995年萨科齐因支持希拉克的政敌巴拉迪尔出面竞选总统失败,而被右翼政党打入“冷宫”,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所谓“沙漠时期”。当时甚至有的评论以“萨科齐完了”为标题。确实,希拉克对萨科齐的不满是公开的,特别是希拉克夫人更是激烈……熟悉内情的人都说,希拉克可以原谅其他政敌,但不能接受他特别中意的萨科齐的“背叛”。就在萨科齐政治生涯最困难的时候,中国邀请他访华。决策者的“人情味”使得中国成为当时惟一邀请萨科齐做客的国家。忽略这一点的人,将无法正确理解和分析萨科齐与中国的关系。
       2004年萨科齐以内政部长的身份第三次去中国。当时根据礼仪,中国国家元首胡锦涛并非一定要接见这位政府的第二把手。但中方不仅安排了会见,而且双方“会谈甚欢”。就是在那次会谈之后,萨科齐透露,他问胡主席“经过十年担任第二把手、最终升任主席一职”有何感想这一令法国人心领神会的问题。胡锦涛的回答是:“倍感责任重大!”萨科齐看来自视为与胡锦涛同属一代的政治家。他当时在访华时还表示,胡是中国的第四代领导人,他也是第四代戴派领导人!言下之意,他们同属一代。应该看到,萨科齐不久前会晤过的布什也好、普京也好,都将离开国际政治舞台。而萨科齐与胡锦涛则还将“共事”五年。这对法中两国关系的稳定、持续,也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国有些人将萨科齐与拿破仑相提并论,因两人身高相仿;也因两人强硬风格相似。但也有人将萨科齐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相比,认为两人都是传媒的宠儿,都给本国政坛带来一股全新气息。不管是“拿破仑”还是“肯尼迪”,从萨科齐的个性、风格、政治理念和个人经历来看,从法中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双边关系以及对当今世界整体格局的认识来看,没有理由不对法中关系继续乐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