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萧武:评《台湾·1895》

火烧 2008-12-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台湾·1895》展开,探讨清政府腐败与李鸿章的评价,反思甲午战争历史,分析台湾抗争与历史人物决策,突出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

前一阵央视黄金时间热播了《台湾1895》,从抗法护台开始,一直讲到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倭国结束。主题基本上是对的,反映了台湾人民坚决抵抗侵略的艰苦斗争,同时也反映了朝廷的腐败头顶和软弱无能。但是还是有个问题,就是这些年来一直流行的为老佛爷和李中堂翻案的这个东西,还是没能避免。我看了一下片头,这个片子的总策划居然还是主管对台事务的陈同志,这样高的级别,还搞出这样的东西出来,就让人觉得比较担心了。要是倭寇再来一次,是不是朝廷还是会为了保住祖宗基业,就把割肉畀敌,把台湾、东北、云南、广西、新疆、西藏、蒙古这些地方割让给别人呢,是不是到时候也会说“不是我们不肯尽力,实在是武器不如人、国力不如人”呢?至少从这个片子对老佛爷和李中堂的高度同情的理解来看,是很有这种可能的,这就是咱的国情嘛。

 

黄仁宇同志讲,委员长的抗战战略是正确的,最基本的一个判断就是,委员长坚决不肯签城下之盟,知道倭寇资源短缺,人少地狭,兵员和资源都不足以支撑长期战争,利在速战速决,所以委员长就坚持打全面战争,打持久战争,丢了南京不签城下之盟,丢了武汉不签城下之盟,倭寇进犯三峡,威胁重庆的时候,委员长甚至打算退到西康,把首都签到西安,继续坚持抗战。反正我就是不投降,我就是坚持全面战争,我就是跟你耗,看咱们谁耗得过谁。倭寇不是想分裂东北吗,虽然事实上没什么办法,但是我就是坚持不承认;不是想分裂华北吗,我也可以妥协,但我还是要坚持主权;你不是想在淞沪作战消耗国军精锐然后拿下南京结束战争吗,我就是偏偏不,耗我也跟你耗,但我就是不结束战争,你占了南京我可以迁都重庆,你占了武汉我还可以以西南为基地继续坚持抗战。

 

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这个战略显然是完全对头的。从这一点上说,委员长确实是比老佛爷和李中堂进步很多了。倭寇一占东北,动了祖宗陵寝,我大清就慌神了,六神无主了,满朝大臣,除了签一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外,就没啥办法了。而且,这个片子还坚持了《走向共和》的逻辑,谁投降谁就是大清忠臣、爱国志士,谁不投降卖国谁就是奸臣就无能。所以就把翁同和搞得很狡猾,完全成了反面典型。李中堂在倭国卖国都卖得受伤了,老佛爷都已经生气了,翁中堂还在搞内讧,还是要求坚持战争,要求杀了李鸿章,真是太不识大体了,太不爱国了。

 

那时候我大清的GDP还很高,至少是比弹丸之地的倭国要高多了。倭国跟我大清比,简直就是狼跟大象比体重,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这个片子的编剧显然对这点也很清楚。在倭国谈判的时候,倭国开口就要三万万两白银,还要割让辽东半岛,割让台湾。李中堂马上反驳说,你们一年的GDP才不过八千万日元,你们就敢开口跟我们要三万万两?而且,编剧还很清楚,在东北作战的时候,倭国已经快要精疲力尽了,是拼上了吃奶的力气组建了一个旅团从东北向北京方向进攻的。而且朝廷上讨论的时候,翁同和们提出来的正是迁都西安,与倭国做持久战,拼资源消耗。既然编剧知道这些?怎么给老佛爷和李中堂一个投降卖国的台阶下呢?编剧很聪明,光绪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老佛爷抱病出场为国操劳来了。老佛爷只说了一句话,好啊,既然你们要求迁都再战,那我们娘俩走,把主张迁都再战的人都留在京城,等着挨倭寇的枪炮。这下这些主战派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了,只好同意老佛爷的主张,支持李中堂签个卖国协议算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主和派的李中堂老佛爷才是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主战派的同志们不过是图个嘴上痛快罢了,其实都是贪生怕死之辈,真正要出头的时候,是没人敢冒险犯难迎头顶上的。但是编剧又说了,台湾人民在丘逢甲领导下坚持要求抗战,而且已经明说了,要投降也要等我们战死之后再投降,不用那么着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主战派也不全是那么无能,也还是有人愿意流血出力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后五分钟,其实问题不在倭寇太强,而在我大清太无能,老佛爷和李中堂太短见,精神上比倭寇先崩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委员长经常要求部下坚持最后五分钟取得胜利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在对付倭寇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比老佛爷和李中堂们聪明很多很多倍的。

 

虽然甲午战争的时候天朝还没有现代陆军,海军虽然装备已经现代化了但人却没有现代化,但是仍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换了是委员长处在甲午战争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呢?我想怎么着也得迁都再战吧。虽然倭寇的陆军现代化得早,装备比淮军要好,战斗力也比淮军要强,但那时候倭寇其实也已经是在拼最后一口气了。只要朝廷敢示以绝不投降卖国,坚持抗战到底,恐怕倭寇等不到打到北京,就已经先累死了吧。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个解释,我大清到底不是汉族政权,始终不自信,总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还是要退出去的,所以总想着保住东北,万一迁都到西安,那满人恐怕就完蛋了,我大清得虚君共和被汉人把持大权了,万一天下有变,我大清就是想活着退出关外也求不可得了。若是换了委员长,在这个时候调集精兵固守京城,蓄势而动,待机反攻,一旦倭寇力竭,就一鼓作气,不但打到鸭绿江边,而且还要直捣倭窝,占领倭国列岛。这样,东亚就真的可以实现永久和平了。哪里还轮得到倭寇在东亚跳梁呢。

 

至于李中堂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洋务运动思维,已经批判过多次了,就不说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