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张发奎一生中的两个坚定立场,忠于汪精卫,反对蒋委员长

火烧 2018-04-1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围绕张发奎一生中两个坚定立场展开,忠于汪精卫,反对蒋介石,分析其政治选择与历史背景,涉及北伐战争、国民党分裂及反蒋活动。

  张发奎是正宗粤军出身,而且出身贫寒。所以,他从当团长开始,就在部队里订规矩,不许克扣官兵军饷,不许吃空额,把每个月军饷里剩余下来的钱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类似于公积金的款项,用这个款项改善士兵生活,资助家庭困难的士兵。

  北伐发动的时候,他时为国民政府下辖的第四军的第十二师师长,军长为李济深。北伐战争开始后,国军出兵北伐,第四军一部留下来留守,第十二和第十一两个师出征。因为战争中部队接受投降和俘虏,部队扩大很快,到武汉时,张发奎已经升任第四军军长,并且担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

  北伐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就是张发奎的手下,叶剑英也曾在张发奎手下任参谋长。南昌起义发生的时候,起义队伍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挟持张发奎,逼他一起参加起义。在起义发生后,发表的公开文告中,张发奎的名字也出现在当时的领导人之中,实际上是借用了他的名义。

  张发奎作为一个广东人,又出自粤军,所以地方意识是非常强的。在汪精卫投降日寇之前,张发奎在政治上基本上是唯汪精卫马首是瞻,汪精卫让反蒋,他就会反蒋。其实,对张发奎这样的广东人来说,因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广东人,而且国民党在与北洋政府对峙时期长期以广东为根据地,所以国民党中的主流都是广东人,他们也把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视为广东人的党和广东人的政府。

  所以,北伐之后蒋介石以江浙人为嫡系,在广东人看来就是蒋介石在摘桃子,篡夺广东人的革命果实。他们也认为,汪精卫才是孙中山真正的学生,也是孙中山正统的传人,蒋委员长根本上就是一个篡位的坏人。西山会议派实际上也是以广东籍的国民党元老为核心,他们在政治上只服从于汪精卫和胡汉民,对蒋委员长完全不感冒。

  宁汉之争发生后,广东籍的国民党元老基本上都选择了支持武汉方面。而在宁汉合流之后,广东籍的国民党元老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选择以胡汉民为领袖,一部分人继续坚持以汪精卫为领袖。蒋委员长和胡汉民合作,胡汉民主持党务,蒋委员长主持军事,驱逐了汪精卫之后,汪精卫鼓动粤军反蒋,张发奎也参加了。

  张发奎在政治上,除了忠于汪精卫之外,另一个长期坚持的立场就是坚决反蒋。九一八之后,张发奎又在广东反动反蒋。1935年,发生了两广事变,粤桂两省联手,以抗日为名,通电全国,要求湖南的何键要么和他们一起抗日,要么就让开大路,让广东部队北上去抗日。这当然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他们的目的还是反蒋。

  这次反蒋失败后,张发奎基本上就失去了他的军队,再没有与蒋委员长叫板的实力了,只能在政治上下手。虽然他也奉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的命令,参加了淞沪会战和粤北会战等战役,但都是让他去指挥临时抽调组建的部队,战争结束马上就各自归建了,并没有变成他自己的本钱。

  解放战争期间,张发奎没有实际职务,基本上是悠游岁月度日,同时联络各地军阀,如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进行反蒋活动。1948年,国军兵败如山倒,美国人对委员长也不再继续支持,所以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反蒋联盟,从而实现了逼蒋委员长在1949年元旦通电辞职的目的,李宗仁任代总统,阎锡山任行政院长,张发奎在这之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陆军总司令。

  不过,这个反蒋联盟在反蒋的时候,政治上的另一个旗号就是要和土共进行谈判,达成停战。但在他们这个草台班子匆匆上台之际,国军在三大战役中全面败北,大势已去,他们原来希望的划江而治实际上也不可能了。解放军渡江之后,国民政府先是匆匆忙忙的迁往广州,之后又宣布迁往重庆,最后迁到了台北。

  但在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广州的时候,还是李宗仁、阎锡山主持,等到迁往重庆的时候,已经实际上是蒋委员长在控制局势了。所以,广州解放后,李宗仁和张发奎就直接去了香港,而没有去台湾。之后,在台湾的国民政府曾经试图引诱他们到台湾去,但他们宁可选择直接去美国,也不愿意去台湾。原因自然不难理解,他们当然都很清楚,自己反蒋反了一辈子,去了台湾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张发奎的回忆录也是中情局资助下写成的,里面有不少有意思的资料,可以看看。其中最猛的一个猛料就是,九一八事变实际上是日本人配合胡汉民进行反蒋的行动,但阴差阳错,却变成了日本人将错就错,趁机彻底占领东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