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精神救不了小岗,也救不了中国农村!
我一直在认真看《永远的忠诚》,每天都看。《永远的忠诚》终于看完了,却看到很失望。很遗憾,“大包干”精神救,不了中国农村!
下派干部到村,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一般需要下派干部的村,都是乱泥扶不上墙的村。这些村,村民自私,宗族房头势力猖獗,弱人难活,矛盾众多,上访告状不断,靠选举选不出干部来,就是勉强选出了干部,也干不下去,所以只能靠上级派人来改变。没想到,小岗村也是这样的村。
经过30多年的“单干”,农村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家庭分化及其厉害。
一个家庭也发展,第一要有资源。农村改革开始,安人头平分土地,一般人平也就1亩多(据说小岗生产队要划到人均5亩多)。刚改革时,一个家庭就5到10人(五保除外,那时还没有3口之家),分到的田也就是5到10亩,几亩田的产出,确保一个家庭的粮食供应是可以的,要发财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第二是要有人。一个家庭有人,这个家庭也能浮起来。5到10亩的种植规模,既然不能让人发财,那财路就只能在其他的地方找,有人承包水库、塘堰养鱼,有的承包荒山植树、养猪、养鸡,但这些资源要承包,还得有一定的实力,一是要村级给你,二是要有银行贷款(刚改革时大家都没有钱),这些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包的。靠这些发财的人,本人要有胆量,外面有社会关系,如给村领导有关系,跟信用社有关系,跟上级有关系。但靠这些承包发财的人,在80年代,大有人在。小岗村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建葡萄园的人,就是有权的人。能够开车子的人,就是有关系的人。中国其他农村,也不外如此。
家庭有了人,还可以抢占集体财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般的村集体,都有拖拉机、榨油厂、加米厂、砖厂、养猪养鸡厂等一些集体财产。很多人开始跑运输,第一台拖拉机就是村集体的。
老实百姓家庭,同样要有人,有人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在农村种过3年多的田,有一年干旱,我一个人在一口塘里用水车子车水,田处于我下面的一家弟兄几人跑过来不许我车水,因为我只有弟兄一人,斗不过,只好让开,由他们去车水,车完水还把我的田里的水放到他家的田里。
老实百姓家庭,有了人,你才能靠读书去改变命运,你才能去打工,到外面去寻找一片天地。
但是,30年才发现,读书你也难以改变命运,除非你当了官,发了财,你在城市也是异类,你只靠你唯一的工资过生活,没有房子,没有福利, 省吃俭用别人也未必看得起你。打工吗?不断是低工资,而且真是是用命在赌明天,做工的逼不了工伤和职业病,做楼的经常有人掉下来失去生命,造就了不少的特困家庭。
发了财的村民,就不在是村民了,他们大都迁移到了城镇,但还霸占着村里的资源在为自己创造财富。剩下的,都是勉强为生的农户,还有即将倾覆的家庭。
先富带后富,走到共同富裕,其实就是一个空话。
30年“单干”,将中国农民的固有的自私性发挥到了极致——农民维护个体利益的顽固性,发展到了你不可想象的地步。
南部的大旱,我们还记忆犹新,因为在6月8日前,我所在的地区,就还是大旱中。对于当前的旱涝急转,也看的明白。
自2010年11月份开始,我就没有见过老天下过地上动流的雨水。尽管府河澴河水位很低,野猪湖、王母湖的水位也低,但并不是没有水。水库也有水,如八汊洼水库。实际上,同样是旱灾,八汊洼灌区就好一些,因为八汊洼灌区的渠道系统依然能发挥作用,所以八汊洼灌区不仅早稻没有受影响,中稻也没有受影响。这一回干旱,主要问题在于很多提水泵站不很快能发挥作用,一是机械老化,很多设备,是1960年代的设备被。二是进水渠淤塞,多年没有清淤,水进不到泵站。三是渠系废弃,很多渠道没有疏浚,杂草杂树丛生,泥土淤积,失去走水功能,还有的被农户填平,做了菜园,种了庄稼,或者建了房屋。还有的因为城镇发展,渠道变成了城镇。
抗旱设施不能发挥作用和旱涝急转,跟现在的政府放弃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有关,但跟农民对集体时代的水利设施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在集体时代,水利设施齐全,配套合理,不仅有大道几万亩到10几万亩的灌区,小到每个大队有当家塘堰和小水库,每个生产队有自己的10几口小塘堰,建设有无数的小渠道,小提水站(排水站)。但是,现在不仅塘堰小了,浅了,装不住水,村内部的小沟渠甚至大的灌渠,也被农民挖和填得差不多了,不能进水,也不能排水,农民早30年内极力的扩大自己的责任田,却没有顾忌到公共水利设施的重要性。现在要开出一条新的渠道和挖一口新塘甚至改造一口旧塘,阻力太大了。
我总强调一个观点,小农经济离开了大水利,是不可能有前途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总是破产,原因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天灾盛行的国家。小农经济是靠天吃饭的经济。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没有大水利做保障,小农经济就会自然破产。而小农经济又是和大水利建设相互矛盾的,因为小农经济不足以支持大水利建设。
近30年中国小农经济之所以能够丰产,是有从解放后开始建设的大水利做保障,这些水利建设,是集体时代的产物。
下派干部救得了小岗吗?救不了的。除非象沈浩一样,是财政局的干部,否则你无法面对小岗的问题,如修路,救济穷人,修建大包干纪念馆。开纪念馆落成典礼时,音响、凳子都是财政局的,别的单位是做不到的。你说组织部派人到小岗,能做什么?给每个小岗人都一个副处级待遇吗?也要财政局给钱才行。
这就是沈浩的前任搞不下去的原因。这也是全国到村级任职的国家干部的普遍疑难。湖北的“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钱,单位不给村里钱,什么也做不了,做不成。这一次湖北的抗旱,活跃的都是国家干部和村干部,水送到农户的田里,农民还不一定感谢。各地农民是不出抗旱的钱的,都是单位和财政拿钱,这也是这次湖北“三下乡”活动的一个插曲,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时“抗政治旱”了。
所以,在现有体制下,能救小岗村的不是沈浩,只能是安徽财政。就中国农村的,也不是下派干部,而是中国财政。
否则,沈浩就不会把忠魂留在了小岗,应该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他的忠诚。可惜了一位好干部。
为什么说“大包干”精神救不了小岗呢?“一年跨过温饱线,20进不了富裕门”,小岗人的话,就是很好的总结。
小岗村是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据说,“大包干”前小岗村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也据说,“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而1978年时,小岗村拥有517亩耕地和10头牛。
根据以上资料,“大包干”第一年,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总产量为13.3万斤,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却只有17斤,这就是集体时代,小岗村的生产水平,小岗村生产了15年,每年却连种子都不可能收回。这样的村,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的粮食亩产量是多少呢?13.3万斤/517亩=257.25斤,这种生产水平,也没有达到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水平。1978年,我是有记忆的,早稻记得是500到70斤的样子。
在集体时代,小岗人可能是不做农活的,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亩产只有17斤。在大包干时,小岗人也可能是长期磨洋工中不知道怎么种田,尽管积极性很高,但没有种田技术,所以亩产也只有257.25斤。我们生产队是1982年单干的,我家水田有3.1亩,产早稻是26袋子,每袋子是100斤,共计2600斤。我记得,这是使用了化肥的结果(碳酸氢铵)。
“大包干”救得了小岗吗?257.25斤的大包干生产水平,就是做好的回答。
沈浩给小岗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小岗自身的进步带来的。3年过后,小岗不断没有诞生出自己领导核心来,而且更加依赖沈浩。听说沈浩死后,安徽省财政厅又派了一名干部到小岗任职,至少从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上看,小岗人没有一点进步,这可能是在集体时代,15年每年每亩只能生产17斤粮食的小岗人养成的依赖性,其实就是小岗人固有的自私性阻碍了小岗的进步。
实际上,沈浩到小岗村任职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不是“大包干”精神的体现,而是集体主义的再发挥。如修路,按照“大包干”精神,就是由贾治国一包了之,但沈浩却组织了全村人来修路,在集体精神下,小岗村的弱智人物,也有了超越于贾治国的水平。
“大包干”是跟规模化生产背道而驰的。沈浩是知道这一点的。中国的所有农村干部,都知道这一点。下到村里去,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没有规模效应,想靠种田发财,是不可能的。一亩地,只能解决一个人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一个人的致富问题。“一年跨过温饱线,20进不了富裕门”,不仅是小岗人的写照,也是全中国农民的写照。
土地的规模化,实际就是土地的集约化。但在现行的“大包干”体制下,解决土地的集约化,只能有两条道路:一是沈浩在小岗所推行的模式:引进农业公司,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二是目前推广的成立专业合作社。如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这两者的实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他们尽力要使农民成为一个实体去与公司或其他组织进行联合,而极力排除农民自身的联合,要回避的,就是集体化。目的是淡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用农民的土地经营权代替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变相实现土地的私有化。
失去了组织化的单个农民,就是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这种拥有,也是短暂的,因为这种所有权,是不可能抵抗私人资本的兼并的。私人资本会对他们进行各个击破,最终失去土地的,依然是农民。小岗村1500亩土地出售给GLG公司,2000亩土地出租给GLG公司,就是最好的说明。私人资本喜欢的是劳力,而不是给无关的人创造利润。
大包干,救不了小岗,也救不了中国农村。一些人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不可能放弃“大包干”,作为下派干部的沈浩,始终苦恼的恐怕也是这一点。
所以,共同致富,只有在集体制度下,才能实现。也许,大寨、华西,才是对于农民有利的道路。
http://chutianguke.blog.163.com/blog/static/7632632220115176204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