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齐:欧元如果失败将引发广泛暴动 连触跌停 人民币国际化需踩踩刹车年终抛售人民币事件解析
电讯报报道指出欧元区银行处于崩溃边缘有以下多方面事实及预测:
1、银行倒闭
本周欧盟峰会未能推出方法缓解对欧洲银行融资的担忧。分析师与交易员警告,这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一位全球大银行的高管向电讯报透露
如果有谁认为情况在好转,那他们只是不了解问题有多严重。我认为,几周内就会有一家大银行倒闭。
2、融资危机
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国内银行在内,为了获得短期贷款,许多欧洲银行已经用尽美国国债和其他流动性证券等抵押品,被迫出借黄金储备,以保证美元融资。
Swissinvest策略师Anthony Peters特别提到了银行间借贷利率飙升:“系统岌岌可危。有相当多的压力。”
下图为3个月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走势:

CreditSights每周融资报告称,由于欧洲银行越来越不相信同业银行融资,欧洲央行已经成为欧洲的核心清算机构。
欧洲央行的欧洲银行存款高达9050亿欧元(合7720亿美元),为2010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
同时,法国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的银行越来越依靠本国央行融资。爱尔兰等小国的银行就变为由纳税人融资的“僵尸”银行。
3、资金缺口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12月9日公布第四轮压力测试结果,欧元区金融系统的资本缺口达到1150亿欧元。其中德国银行的核心资本比例下降最为明显。
4、外部支持受限
尽管明知法国三大银行可以得到法国纳税人支持,穆迪旗下评级机构12月9日仍然下调了三大银行的信用评级,称他们存在“流动性和融资限制”。
事实上,欧元区政府已经自顾不暇,支持国内银行的能力堪忧。
华尔街日报下图可见,欧元区国家面临3.7万亿欧元的问题,政府背负沉重债务,还要在形势严峻的市场筹集更多借款。

而业内还担忧,欧洲机构能否有足够财力解决银行问题。
巴克莱分析师就表示,即使欧洲的救助基金能筹集1万亿欧元融资,也只能满足意大利和西班牙政府与银行的需求。
4、银行被迫变卖资产
瑞银预计,今后3年内,欧元区银行可能出售3.7万亿欧元到4.5万亿欧元的资产。
欧洲银行大幅减缩资产负债表,兴起变卖资产风潮,银行业的问题正在恶化。
NYT:欧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魔术
- 机构
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在10月宣布计划强制银行新增资本以覆盖未来可能的损失。
BEA要求:
到2012年6月,区域内金融机构需要将其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至资产额的9%,较目前要求的
水平高2%。监管层预计到明年夏天,欧洲金融机构因此至少需筹集1420亿美元资本,其中单希腊银
行就需要筹集400亿美元。
NYT曾在11月份总结如下:
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三个直接的方法:
1.它们可以发行新股,但估值很低且投资者们非常谨慎。
2.它们可以在现有贷款到期后不再展期,但这种方法比较耗时间且会伤害经济。
3.它们可以出售资产,但可能招致损失,反而适得其反。
第一种方式,正如惠誉的负责欧洲银行业务的联席主管Bridget Gandy所说:
银行不得不凭空变出资本,因为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太昂贵了。
第三种方式:当地的政治家们已经设置各种障碍阻碍银行出售资产给外国公司。而潜在
的买家,包括美国的私募基金,大部分都等着价格更低的时候才入场。
被逼到墙角的银行们只得使尽浑身解数。
11月NYT就曾指出:
银行正在使用一种备受质疑的方法,使银行不用出售资产,而只是改变它们的风险权重
。这种方案被婉转称为“风险资产最优化(R.W.A. optimization)”当银行放贷时,监管当局会要求银行拨出相应数额的资本金。由于不同种类的贷款风险
不同,因此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这些资产使用风险加权方式计算。这种方式远非简单易懂。大多数中小规模的银行使用所谓的标准方法计算,这种方法由
巴塞尔委员会制订并由各国监管机构监管。这种方法是非常粗略的,例如对所有住房抵
押贷款,无论其质量如何,其风险权重都是35%。大银行们倾向于使用更精细的方法,即所谓的内部评级法。在这种方法下,风险权重取
决于银行自身对其贷款组合过去表现的分析。。。。。
欧洲的监管机构已经在银行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时拉了它们一把。根据标准方法,政府债
务的风险权重为0。理论上,那些转向内部评级的银行对它们的主权债务组合更应该严格
评估。但是欧盟的解释允许其银行享受了评估的好处。通过一种名为“I.R.B. permanent
partial use”的方式,欧盟区银行得以零风险权重来计算成员国债券 ,而仍对其他风险资产采
取各家银行自身的风险评估。巴塞尔委员会称这种做法与巴塞尔协议的精神不符。
然而NYT显然低估了银行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而发挥的“创造性”,他们最近发现:
许多大型欧洲银行正在通过重组存量债务来增加资本。这种被称为“负债管理”的策略
包括低价回购或转换混合证券,后者像债券那样支付股利,也可以被转成股权。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下,金融机构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债券面值和目前的折扣价的差额计
入收益。例如:A银行从投资者处以70%的折扣回购100亿美元的混合债券。通过这种方式,A银行账面上减少了100亿美元负债,且额外增加30亿美元高质量资本(利润)。
摩根大通债券市场执行董事Huw Richards说:这将是欧洲银行得以大幅增加核心资本的关键方式。
这种“创造性”可能并不为投资者所认可:
穆迪欧洲银行风险分析师Lisa Hintz说:
银行必须使用现金去将混合证券转成股权,他们实际上是以现金换股权,而流动性如今
是最紧缺的。
NYT对此评价:
这种一种代价昂贵的会计策略,它将消耗现金,使公司面对金融风暴时更加脆弱。
让我们看看都是哪些银行正在使用这种策略吧:
周一,巴克莱宣布报价30%折扣回购39亿美元债券。
上周,劳埃德银行集团宣布将77亿美元类似债券转换成新债券,要求投资者接受30%的折
扣。
巴黎银行和法兴银行也已宣布类似交易,价值数十亿美元。
11月,桑坦德银行宣布计划以10%的折扣转换90亿次级债。
最后,正如NYT在其11月的文章中总结:
即使这些策略是合法的,银行们也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用意在
于恢复市场对欧洲银行的信心。一旦投资者们认为自己被骗了,他们将更为谨慎。盟峰会金融防火墙火力解析
- 经济
2011年12月10日 21:13文 / 若离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上,除了明确严格的财政预算控制规定,欧洲领导人还为解决欧洲债务危机推出了一道金融防火墙,既有欧洲国家直接融资,又有通过IMF间接注资,还有来自中国的非国债形式投资。
综合英国媒体卫报和每日电讯报报道分析如下:
1、防火墙构成:
A、最高限额50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洲稳定机制(ESM),EFSF目前还剩2500亿欧元可用,必须向第三方投资者筹资,ESM明年8月启动,计划规模5000亿欧元;
B、欧洲国家向IMF提供的2000亿欧元贷款,其中1500亿由欧元区国家负担;
C、除了来自欧洲国家的上述2000亿欧元外,IMF还可能再提供2500亿欧元;
D、欧洲央行承诺每周购买200亿欧元债券‘;
E、路透报道称中国开始计划推出3000亿美元的投资工具,运作欧洲和美国的两只基金;
F、其他EFSF杠杆;
2、效力如何:
A、巴克莱分析师称,IMF、ESM与EFSF可为意大利和西班牙提供5550亿到7000亿欧元,欧洲央行购买债券可让支持资金总计达到8000亿欧元。这可以为两国争取2年时间改革国内经济。
B、券商BGC Partners策略师Louise Cooper :
承诺我们的是“火箭炮”,可现在还差得远。
欧洲政府向IMF提供贷款,然后这笔款又返回来,贷回欧洲,这不就是骗局吗?
C、智库Capital Economics计算,所有筹得的资金共计1.5万亿欧元,能满足意大利和西班牙今后3年的融资。
D、Fidelity基金经理Trevor Greetham认为,长期来看,保证预算“平衡或者盈余”不可能扭转欧元区发展失衡的趋势。当前的失衡主要是债务问题国家缺乏竞争力,不是他们的政府开支。
E、卫报认为,上述两国的债权人可能不会打消担忧。仅意大利的债务就有1.9万亿欧元。
何况欧洲央行不能融资欧元区政府,德国并不乐意通过欧元区共同债券分担债务。
而且,欧元区可以已经陷入衰退。
华尔街日报以下图片显示,欧元区国家之中,除了芬兰、德国、卢森堡,预计其他国家2011年预算赤字与GDP之比均超过欧盟公约规定的3%上限。民币怎么了?
- 经济
2011年12月10日 09:52文 / 顾成琦近期人民币市场的波动引起多方关注,FT也刊文介绍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观点。
FT首先介绍了人民币市场的基本情况:
中国货币市场的封闭属性导致了人民币不同的定价程序以及多种远期价格。
核心的人民币市场有三个:
1.封闭的国内市场(由中国政府控制)
2.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NDF),这一衍生品市场由希望拥有人民币敞口的国外投资者创建。
3.香港远期结售汇市场,作为一个最新措施来打通以上两个市场。从许多方面看,香港远期结售汇市场,又称为CNH离岸市场,运营有点类似大型的ETF基金。例如,国际资金可以影响价格,导致价格相对国内市场产生升水或贴水。但只有一个授权(国有)做市商被允许连接两个市场。
为保证两个市场的交易能够有序交易,指定的清算行(中银香港)按官方配额购买和出售货币,以保证CNH市场最终能够遵循国内(官方汇率)的CNY价格。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捕捉两个市场间所有的套利机会,使得邪恶的投机者无机可乘。
通常来说,如果CNH相对CNY升水,清算行将在香港市场投入更多CNY。而反之,清算行则将CNY投入国内市场以支持离岸市场。
当然,趋势上看,由于对人民币的国际需求旺盛,清算行通常都是应付离岸市场(CNH)的升水。
德意志银行的Saravelos周五指出这一趋势似乎正快速逆转:
除欧洲本身的进展外,我们相信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形势的发展对欧元前景展望同样重要。
...
过去几天中离岸CNH流动性供给状况突然恶化推高了USD/CNH远期价格。这不仅表明欧洲以外市场的资金压力,还会进一步鼓励中国资金外流。
外汇储备的缺乏减少了对欧元的平衡储备需求,我们相信这一机制在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已经运行了几个月了。随着风险厌恶情绪的上升,这一情况的扩大化将造成外储再平衡的需要(编者按,由于美元储备减少,造成外储不平衡),从而增加欧元供给,而不是对欧元的需求,这只会加速EUR/USD走弱趋势。
这就是说,CNY市场交易极度疲软是由于美欧投资者的需求低迷。
德意志银行相信中国很可能开始要出售欧元或美元储备来维持市场运行。
渣打本周早些时候也附合这一观点:
.....市场价格至今已五次挑战了每天0.5%波动幅度的下限,总的来说,过去两周CNY市场都在无出售报价的情况下结束当天交易。
...
这一价格波动表明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出售USD,而中国央行可能正出售其储备的美元。
...
一些人假设CNY的弱势可能表明“热钱”正在离开中国。
此外,渣打认为这一趋势可能还有出口商外汇偏好变化的原因
在9月中旬,当时国内市场的USD/CNY交易清淡,USD/CNH突然大幅升值。此时开始,出口商们,而不是进口商,有更大的动机在离岸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出售美元。
突然间,国内的出口商们不再出售美元给银行,而进口商们则开始更多的在国内市场购入美元,结果如下图所示:
无论哪种原因,小心中国很可能在近期抛售欧元和美元领袖力推欧元区统一公司税率 爱尔兰和英国反对
- 时政
2011年12月09日 08:47文 / 吴晓鹏据BBC:
法德两国领导人提出了加强欧元区方案的更多细节。
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提出欧元区国家采取统一的公司税率。
法国长期以来一直抱怨爱尔兰12.5%的公司税率过低。
但强烈反对这一提议的爱尔兰说,保持低税率对该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推动欧盟税制一体化是极其具有争议性的提议。
英国一直强烈反对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实施税制一体化的政策。
此外,法德领导人在给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的信中再次呼吁对金融交易征税。
英国则表示将就此投否决票。
欧盟关键性的峰会将于星期五(12月9日)举行。德法两国将力促修改欧盟条约,强化预算纪律。
他们具体建议,欧元区一国财政赤字超过3%时,将自动受到制裁,而各国宪法需要包含保证平衡预算的承诺。
星期五的欧盟峰会被看成是事关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未来的重要会议。
欧洲领导人集体抵制卡梅伦
- 经济
2011年12月09日 08:50文 / 若离英国首相卡梅伦7日坚持希望英国得到“公平的协议”,威胁除非保证欧盟改动公约保障伦敦市和自由市场规定,否则就反对德国与法国的新协议提案。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8日表示,不应允许英国妨碍改动公约和其他解决危机所需的措施,不会接受“允许英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为所欲为”。
德国总理默克尔峰会前表示对达成满意的协议有信心,但要更进一步,不可能一次会议就解决问题。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8日表示,默克尔推动加强财政管理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他说:
一项新的财政协议包括重申根本的财政规定和承诺欧元区政府做出的承诺。它是前提条件,对恢复金融市场的正常功能最为重要。
据卫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峰会前警告欧洲“解体”的风险,“没有第二个机会”能拯救欧元,协议失败可能引发广泛暴动。
从来没有哪次欧洲爆发的风险像现在这么大。
我们必须改革欧洲,必须重新思考欧洲。
如果没有勇气这么做,人民就会揭竿而起反对我们。
金融时报指出,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内要求他态度强硬,他对金融业监管提出的要求里还没有涉及到英国“退出的选择”。
一名保守党议员Edward Leigh就表示,首相将从布鲁塞尔带回“张伯伦式的文件”,他已经感到厌倦。提到英国前首相张伯伦,难免想起二战期间的绥靖政策。这番话激起了卡梅伦阵营的愤怒。
而一名欧洲高级外交官对金融时报说:
我不确定英国就是个问题。欧元区国家之间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欧盟领导人正在敦促德国总理默克尔接受向IMF提供1500亿欧元的资金,同时允许在5000亿欧元的欧洲永久性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明年就位以后,现有的4440亿欧元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继续运作。国还能在欧盟待多久?
- 经济
2011年12月10日 01:26文 / Guevara英吉利海峡被大雾笼罩,英国又陷入孤立。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英国对欧洲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刚结束的欧盟峰会。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次峰会都是英国与邻国们关系的转折点。当年,欧盟成立时,英国就首度决定袖手旁观。如今,和上一次一样,英国现任首相再次决定,不列颠无需欧洲大陆的盟友们也可以过得很好。
那么,欧洲以外的政府和公司就该问一个问题了:5年或10年后英国还会不会留在欧盟呢?
一方面,卡梅伦的否决预示着英国告别欧洲的开始;另一方面,欧洲也在向英国说再见。
结果是一样的。从20年前在马斯特里赫特谈判是否应该统一货币开始,英国就一直凭借其权力和外交手腕与欧洲俱乐部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卡梅隆否定财政联盟,预示着这种关系的终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布鲁塞尔的每个人都期望欧元区国家能够成功拯救欧元,同时建立一个整合度更高的财政联盟。
这个愿望还没有破灭。也许有些人会说,峰会上取得的进展很有限,欧元存活的胜算不大。如果欧盟真的(因为英国)分裂了,那么17个欧元区国家中都可能有人跳出来继而离开。但是,如果后者没有发生,英国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
当然,当卡梅伦拒绝财政联盟的报告确实让他的保守党议员们由衷的庆贺。已经有人开始窃窃私语,称正是国内的压力使得卡梅隆在峰会上采取靠边站的立场。
现在,梅伦大可以尽情享受国内保守党人的赞誉。但英国却完全将自己置于欧盟的核心经济计划之外。
事情会照这样的逻辑发展:如果其他20个左右欧盟国家成功的建立了财政联盟,那么很难想象英国的地位。届时,英国再想从法国和德国那里争取到利益,就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它已经被排除在未来的欧盟财政规则之外。
连触跌停 人民币国际化需踩踩刹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7日 01:59 每日经济新闻 查看最新行情每经记者 胡健 杨芮
话题缘起
继上周三、周四和周五连续三个交易日触及跌停后,本周一和周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盘中再度触及交易区间下限。中国10月外汇占款近4年来首次下降,说明热钱正回流欧美。引发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以及人民币难以维持坚挺的预期。据中金公司最新利率策略周报估计,10月“热钱”流出中国的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此外,中国第三季度增加的外汇储备规模较第二季度缩小了509亿美元。这些都表明,热钱外流在加剧,而且规模庞大。
人民币汇率为何连续5天触及跌停?人民币汇率异动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何关联?我们应怎样审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途?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三位专家。
对话记者
胡健 杨芮
对话嘉宾
孙立坚(微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张茉楠(微博)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鲁政委(微博) 兴业银行(12.53,-0.12,-0.95%)(微博)首席经济学家
贬值源头仍在欧债危机
NBD:人民币连续5个交易日大幅贬值,原因在哪里?
鲁政委:人民币贬值的直接原因是美元的波段走强。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欧债危机向纵深发展,欧美金融机构不得不再度去杠杆;二是中国经济减速,加上海外经济减速令国际投资者对未来中国出口前景感到悲观,境外资本也普遍认为中国明年将长时间为稳定出口做准备,让其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已很难继续升值。
孙立坚:主要还是世界经济不太好。2009年的时候,全球市场都不太景气,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政府刺激经济手段,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外加美国等国家对于人民币施加了很多政治压力,人民币更多成为外国人投资的一个方向。然而,现在欧债危机难以见到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在此背景之下,就重回“现金为王”的思想,于是大批资金撤离,转而投向国际货币美元。
张茉楠:近期,在全球金融局势急剧恶化之时,恐慌情绪和做空动能集结,加大了人民币下跌的态势。今年以来,在主权债务危机、经济衰退两大风险集中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严重受挫,避险需求迅速攀升,“去风险化”成为短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
美债被降级和美联储的 “扭曲操作”之后,全球的资产价值重估空间被完全打开。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短期美元流动性吃紧,美元需求紧张驱动避险资金回流美元,避风港效应重启美元升值通道,欧元以及新兴经济体货币兑美元开始大跌,其实人民币离岸价也呈现下跌之势,美元/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两年期以内合约已经明显隐含人民币贬值趋势。
NBD:除了欧债危机引发热钱撤离外,中国的外汇机制有没有问题呢?
鲁政委: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一个怪圈之中打转。简单说就是,当热钱进来时,我们的金融机构、我们的舆论都非常恐慌;而当热钱流出时,我们还是恐慌,这其实不正常。外国投资者无论是做多中国、还是做空中国都是可以解释的,比如这次他们选择做空中国,事实上,明年中国确实经济存在很大的减速可能,所以我们自身有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就来源于我们的刚性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只有千分之五,而世界普遍水平可以达到千分之二十五以上,我们一直是由政府扛着,避免升得太快,这就导致我们并没有避险安排,给了投资者套利空间。
仅升值难以国际化
NBD:人民币经历较大幅度的升值周期后,突然连续贬值,人民币国际化碰到什么问题?
孙立坚:这恰恰是一个我们反思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间窗口。说实话,我一直不是很支持人民币加速国际化,这次人民币被外国资本做空恰恰说明我们的国际化道路不成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虽然资金外流、人民币贬值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不是中国经济导致,而是因欧美债务危机产生的流动性恐慌导致,但市场对人民币态度的逆转却说明,此前市场对人民币的追捧,并非人民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及流通性,而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套利、套汇的投机需求。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当真正的“现金为王”思想回归时,更多的人还是去把钱去兑换成美元和日元这样的世界货币,这也说明人民币离作为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地位还差得很远。
仅靠升值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够,还需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下工夫,这次连续的贬值已经给了我们经验和教训。
以升值为主要方式的国际化进程已经遭到了当头棒喝,外国资本并没有真正视人民币为具有避险功能的币种,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最近两年我经常去江浙的中小企业调研,我太了解企业的痛处了,长期积累起来的依靠加工、低廉劳动力等撑起的“中国制造”并非是船小好掉头那么简单,他们的转型升级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可能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这主要是源自两方面传导:一方面,如果欧美经济不景气甚至可能恶化的预期,会令海外资金回流本土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间资本对未来财富增长预期悲观以及对民间借贷市场整顿的恐慌,出现资本外流。
盲目升值、盲目国际化,会给资本大进大出留下太多空间,比如1997年的泰国,为什么泰铢会被大举做空,就是源于本身并不具备太强大的经济实力,却为境外资本提供了一个非常畅通的来去通道,而人民币的坚挺正是来源于我们稳定的汇率机制。
张茉楠:人民币的国际化,不能再走日元国际化的老路。虽然这些年一直说日元是国际货币,但是它并未享受到国际货币的红利,反而不断成为各个投资机构和金融大鳄的阻击目标,包括现在日本央行非常尴尬地要对汇市进行持续性的干预,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投资标的,利率低、好操作、目标集中,所以不断地被国际市场投资者作为投资货币,但这也加速了日元长期加速的被动升值,对日本的宏观经济造成了很大伤害,因为它很难根据自己的节奏来控制涨跌,而是不断被人炒高或者套利融资。
而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避免成为投资标的和套利货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就等于失去了货币的自主权和定价权。
适度增加人民币弹性
NBD: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机制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孙立坚:我们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将步伐放慢一些。根据历史经验,风险最小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先理顺国内价格市场化改革,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继而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最后把人民币推向国际舞台。在目前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各个步骤都应该先考虑条件是否成熟,不能一下子跳到最后一步。
张茉楠:这么多年来,包括金融危机爆发3年来,中国的汇率机制非常被动,无论涨跌,话语权都几乎掌控在国外金融资本上,现在也是中国与外围博弈的极有利时机。尽管人民币近期的波动可能会引起心理恐慌等风险,但是中国要想实现向市场化的这种转轨,包括汇率形成机制及资产价格的利率形成机制,都应该是自然的,是去看市场的脸色,是市场认为你有向下做空的动能和趋势,央行也是顺势而为。
不必对人民币贬值过度担忧,汇率涨涨跌跌恰恰充分说明人民币正在反映本国经济客观现实。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汇改目标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让人民币真正“弹起来”。也许这才是中国的机会。
NBD:如果人民币增加弹性,更加密切联系市场,会不会对外贸企业造成冲击呢?
鲁政委:其实这个是不会的,就以近期人民币连续升值和突然贬值为例,当人民币连续升值的时候,企业会自觉地采取避险措施,比如提前结汇等办法。人民币波动比较大时会不会造成外贸企业的恐慌?其实也不尽然,举例来说,人民币长时间来与美元挂钩,但是中国也同澳大利亚和欧盟做生意,结算时也会有用欧元结算的时候,但从外贸数据来看,人民币对欧元的波动似乎并没有对中欧贸易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欧债危机、美元区间震荡的宝贵“机遇之窗”,切实增强人民币对美元的弹性,真正实现可升可贬;同时,也应考虑港币当前联系汇率的可持续性问题。否则,一旦欧债平复、美元反转,人民币或港币难免成为投机资本攻击的下一个对象,现在还仅仅是美元因为避险需求而走高,如果未来美国经济转好,美元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币恐怕难以承受投机资本的冲击,即便我们的外汇储备并不少。
结束语:人民币连续触及跌停虽然出乎意料,但十分合乎情理。伴随汇率数字走低,我们最需要静下心来看清的问题是,人民币并非那么国际化,当大难临头各自飞时,众多投机资本还是选择栖息在美元这一硬通货上。如此来看,我们也没必要一味通过升值而换回虚幻名头,更多还是要在本国经济结构和转型中下苦功夫,最终让国际市场认可人民币。谢谢三位专家。
年终抛售人民币事件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0日 10:29 经济观察报微博欧阳晓红 肖君秀
因升值预期被“追逐”了6年有余的人民币,一反此前其对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的强态。一起始于9月下旬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还在升温,遭遇罕见的二连跌、五连跌、八连跌,即期汇率市场执意与央行中间价对峙。
人民币第一次受到冷遇,而美元正在成为紧俏货。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购汇率首次超过结汇率,经济实体购汇意愿骤然上升,他们在短期人民币贬值预期下竞相选择外汇。
“我们最近接到相关部门的窗口指导电话通知,对出口量比较大的省份有些限制,减少结汇。”12月6日,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部负责人说。其言外之意是尽量保留外汇头寸。
一位接近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人士称,无需对此担忧,改善外汇供求关系——我们期待已久,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
对于汇率改革的时间窗口是否打开,人们似乎还在寻求共识。
“我要买美元”
“我要买外汇!买美元!先不结汇了!”类似的声音充斥于外汇指定银行柜台周围。一些急于购汇的进口企业或出国居民担心人民币贬值,欲提前购汇以保值;一些出口商在国内提前买好美元再到香港结汇,因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更便宜,可从中套利。
12月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3352,按0.5%的波幅计算,6.3669是当日跌停价。当日盘中,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达到交易区间下限,这已是即期汇率连续八个交易日触及“跌停”。
外汇指定银行疲于应付久违了的“购汇热”。尽管人民币中间价坚挺,但市场购汇需求不减。
深圳某大行外汇交易员称,与平时相比,近期购汇盘(买入美元)约有50%左右的增加,忙碌程度跟9月末那段时间差不多。他告诉本报,9月末有过窗口指导,对于某些单笔大金额需要跟相关部门和领导报备。但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达到需求大于供应的情况,能够保持正常的交易性。“市场还没有到投资者担心的那种境地,”上述外汇交易员说,“但由于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机构和投资者吸收美元,造成变相的流动性紧张。”
不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反映出美元头寸紧张,连续八个交易日“跌停”确实情况不妙。
但从美元绝对价来看,尚在可控范围内,因为受政策管制有0.5%的涨跌停限制,每天央行中间价都报得很高,通过中间价牵引和控制,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即使在“跌停”位置,美元的绝对价都是在6.37、6.36左右,不会大幅偏离预期。“预期导致贸易项下的进出口商换汇行为发生了变化。”渣打银行全球研究经济师李炜告诉本报,这与中国国内未来三个月经济走势、背景相关,对人民币升值预想产生分化,导致进出口商提前购买美元,出口商到离岸市场去结汇,更愿意开盘之后,在较高价格出售美元,从而获利。
其实,“金融机构也存在利益最大化,当人民币升值,其资金池里的外汇就少些;反之,外汇则多些。但银行套利比较困难,有一些工商企业会那样做。”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
一位接近外管局的人士称,最近出现的因市场外汇买盘骤增而部分银行无汇可卖的现象,也暴露出境内银行长期只防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风险,结售汇头寸持有过低的问题。
抛售人民币:从离岸到在岸?
“比较让我们担心的是,远期已经出现了升水的情况,市场预期远期人民币可能会出现贬值,原来这种炒作只是局限于境外市场,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种势头向境内蔓延了。”上述外汇交易员说。
事实上,就11月份交易来看,某些交易日、某个时间段购汇盘会较多,但总体看还比较健康,未现恐慌性单边行情。整个月的交易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总体比较均衡。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最新数字显示,截至10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6185亿元,两年来首次下降。
进入12月,香港即期汇率定盘价与央行的人民币中间价平均差价480个基点,较9月中下旬逾千基点的价差已平滑许多,如9月30日境内外即期市场价差达1653个基点。
事实上,9月下旬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CNH)汇率走势与中国内地明显分化。上述接近外管局的人士认为,CNH对美元汇率相对内地汇价差由负转正(即由溢价转为折让),这令在内地卖美元(结汇)、在香港买外汇的无风险套利迅速转为在内地购汇、在香港卖美元,9月末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币购售额度项下买美元的额度首度告罄,而此前一直是买人民币的额度吃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撰文称,CNH即期汇率走低的一大诱因是国际投资机构有意唱衰并“做空”中国。CNH汇率变化又反过来会减弱投机资本进入中国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的资本净流出。
余永定认为,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下跌是离岸市场上美元需求大于供给的结果。
然而,离岸人民币汇率价格影响境内人民币价格可能是决策层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国际投资机构或许可借香港人民币离岸影响人民币预期,甚至“做空”人民币。
一位外管局人士坦言,这一次,奢望多年“做空中国”的国际投资机构终于如愿以偿,开始获利了。但他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只是短暂现象,至多维持至年底。
不过,香港沃德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称,经调查,发现主要是因国庆节前大量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其支付多采用银联(直接使用人民币)通道,由此积累了巨量的港币或美元交割需求,才造成美元需大于求。
其他的说法是,欧债危机造成对美元的巨大需求,资金短缺的国际资本撤离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投机资本有意唱衰并“做空”中国,从而导致离岸人民币汇率走低。
可以佐证的是,11月,靠沽空港股获利而闻名的JulianRobertson老虎基金旗下KelusaCapital,将其中国对冲基金的规模扩大逾4倍至2.5亿美元。
曾成功预言安然及美国抵押贷款危机的“做空大师”查诺斯12月6日表示,旗下基金Kynikos正在做空中国农业银行(2.59,0.01,0.39%)的股票;工行、建行被减持;惠誉称中国银行(2.92,0.00,0.00%)业增长乏力……
那些国际对冲基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在中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时刻为难中国。
悲观蔓延
11月30日,人民币第一天“跌停”,当日A股上证指数暴跌3.27%,随着人民币随后几天的“跌停”,A股也一路向下,共跌去近百点,跌幅超过4%。
不仅仅是中国,其他亚洲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货币也出现了贬值现象,如前段时间韩元贬值了15%,今年下半年来巴西的雷亚尔、印度的卢比贬值幅度都超过10%。
亚洲经济放缓令很多投资者变得悲观,如果退出股票市场,自然会对货币造成下行的压力。
中环资产投资基金(CAI)常务董事、中国主管蔡礼键认为,从香港市场来看,此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国的经济不太看好。
“欧债危机导致国际投资者对亚洲货币的悲观预测,很多经济体环比增长下降已经开始,这种下降趋势可能会继续恶化,”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尤其到明年一季度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增长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也会在明年一季度有比较明显的放缓。”
招商银行(11.90,0.00,0.00%)资金交易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内外环境的变化,外部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同时令美元吸引力提高,国际上的趋势是买美元避险。
危中之机?
“这未必不是好事情。人民币境内外差价已开始缩小,资金大进大出可能性少了。”原外管局资本司副司长陈炳才说,更多是因为进出口企业境内外套利,导致汇率波动。
上述接近外管局的人士认为,此次外部冲击的延续,有可能令困扰我国多年的、持续较大顺差形式的对外经济失衡问题得到缓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其看来,外部冲击对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巨大。由于缺乏可投资的渠道和产品,目前人民币只是套利资产而非避险资产,因而市场投资风险偏好高时资本流入,反之则流出。
而中国的想法是,不追求顺差越大越好,外汇收支顺差减少有利于“促平衡”目标实现。
现在,“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外汇供求状况趋于平衡”或许令改革时间窗口出现。上述接近外管局的人士表示,这将为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
该人士建议,经常项目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缺乏大幅升值的基础上,若配合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推动内外资公平待遇等其他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可以促使人民币汇率较快接近均衡水平。
李炜称,此时推进改革只是一种投机,若自身配套机制未完善,就没有理由加速改革进程,按部就班做即可。
“中国外汇市场仍处于发育初期,自身建设未完善,此背景下,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预期都容易‘一边倒’,此时推进市场化改革,无疑会放任一边倒的氛围,变成离岸人民币价格影响内地价格。”赵庆明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