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讲话》,算算账,问问题

火烧 2008-12-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学习讲话内容,计算30年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价,探讨人民币历史比价范围与实际使用差异,引发对经济变化的思考。

 

学《讲话》,算算账,问问题
  
  俺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30多年与数学打交道,自然对数字敏感。
  
  总书记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咱对这一数据有兴趣,所以就开始运算。运算大概不会有错,感念也许会错。
  
  先算城镇居民的 3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 / 343 = 40.2 这就是说 3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0 倍多一点;实际增长 6.5 倍,40.2 / 6.5 = 6.185 。我就将其理解为人民币在城镇的比价(不很确切),也就说30年前的1元,等于现在 6.185 元。
  
  再算乡村农民的 3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 / 134 = 30.9 这就是说 3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30 倍多一点;实际增长 6.3 倍,30.9 / 6.3 = 4.905 。我就将其理解为人民币在农村的比价(不很确切),也就说30年前的1元,等于现在 4.905 元。
  
  问题是,人民币的历史过程比价(我这个不很确切概念),不确定度为 1/10 ,这个历史比价为范围 5 ~ 10 左右。这一点与我对人民币实际使用两个时期比较,却是这个 5 ~ 10 范围超过3倍的。这就是我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