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提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解决“道”为何物的问题,能够为目前兴起的中国文化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看出,其与中华之“道”既相通又不同。在对它们两者从理论之根上深度嫁接或结合后,既为中国文化植入了现代科学思想(为社会科学植入了劳动内容或基因),也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它们两者同时升级换代,为我们的科学与文化建设会提供有力支持。
现在许多人都在探讨“道”,也在探讨“盘古”和“太极”等,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但“道”究竟是什么,现在的理解和解释多种多样,莫衷一是。
对“道”的理解和解释出现混乱,主要是因为宇宙观和人类观没有确定造成的。但根据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考察结果,在确定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后,它却非常简单。
为力求简练,本文在做些简单的铺垫后,尽量用两个图片说话。并且为便于理解,其中也使用了一些百姓概念或语言。
1 “道”究竟是什么?
中西科学与文化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在根本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19世纪开始翻译《圣经》时,译者就曾借用“道”这个词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通过这句话说明,中华之“道”就相当于西方的上帝或宗教,其共同特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在一起,有机与无机不分;而它们的不同则是,宇宙或自然的起源不同。由此也可说明,在物质科学发展的今天,西方许多科学家为什么仍然离不开宗教,因为上帝既是自然或物质世界的起源,也是西方科学界解释自然的另一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不管是宇宙(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从【0】研究其起源并研究其本质是何等的关键!
自然科学之“道”,它既包含着宇宙的起源和本质,也包含着其基本矛盾或基本运动规律。从哲学方面讲,它就是自然科学的宇宙观及其认识论。
社会科学之“道”,它既包含着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本质,也包含着其基本矛盾或基本运动规律。从哲学方面讲,它就是社会科学的人类观及其认识论。
由此可见,我们古代先贤用一个“道”字来概括这些不但能够统揽全局,其思维也何其缜密!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综合得何其精妙!
但在对“道”进行探讨时,我们应该主要是继承其思维,以研究事实为主,而不是扒拉故纸堆,拘泥于那些章句。而如果一头钻进故纸堆,一味地“之乎者也”,那也会将自己带入迷宫,难以自拔。
本文不是对宇宙观和人类观等进行考察,而是根据考察中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中国的顺序思维,再对“道”予以综合探讨,并与大家展开交流。
“道”与“太极阴阳”属于一回事。“道”说的不是物质,而是能量(物质属于“德”或“五行八卦”的范畴)。由于物质诞生并隶属于能量,并且物质运动属于能量运动的表现形式,属于浮在能量运动之上的一种表面现象,它一直由能量运动所操控,由此,便【“道”在物中,物在“道”中】,“道”便属于隐藏于物质运动背后的一种存在和运动。就现在来讲,它主要涉及的是时空。
这与现代科学的做法正好相反,由此,便构成了前文所说的逆序思维与顺序思维的区别。西方现代科学先着眼于研究物质,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先着眼于探讨能量和宇宙时空(即阴阳)。西学重在定量分析,而中学则重在定性分析。而“道”主要侧重于运用阴阳进行定性分析。
2 宇宙或自然之“道”
在《道德经》中,尽管老子将“道”解释为“惟恍惟惚”,但他却肯定“道之为物”,属于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并非虚设。所以,在谈“道”时,如果不谈这种存在,无论谈得如何在理,那都属于空谈或“清谈”。
“道之为物”的问题,可以根据现代科学发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1 宇宙之大“道”
根据考察,宇宙的本质是能量的。哈勃的天文观测等已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宇宙在膨胀。不是能量便不会运动和膨胀,而运动和膨胀必然是能量的运动和膨胀,它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着相互印证。
对于宇宙究竟是否开始于大爆炸,虽然科学界对此基本认同,但民间有些人却存有质疑,现在我们不去争论这些。根据哈勃的天文观测,宇宙从小到大的演化却是事实,由此,它也就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必需程序。
而这个程序必然是从【0】开始。根据中国的古代科学解释,这个【0】属于“混沌”(也曾认为宇宙空间不变),由“混沌”的“阳生阴降”或“盘古斧劈”而产生了阴阳,这显然与现代科学观测不符。由此,现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不但可以矫正中国古代科学中的想象成分,也为长期以来一直“之乎者也”的泥古不化学风上了一课。
但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精华并不在“混沌”中,而在于其由【0】而生阴阳的顺序思维和运动思维,并且其集中于阴阳。从【0】开始产生“道”所说的那种存在,并在运动中产生了阴阳(“盘古斧劈”其实也指的是运动),这就将中国的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发现联系在一起了。
能量的本身在于运动,而运动必然是正能向负能运动,是不可逆的,这可由热力学和熵理论做依据。由此,就解释了宇宙中的暗物质向暗能量转化并促使宇宙膨胀的运动,这由天文观测和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做依据。也正因为如此,便产生了宇宙诞生并运动的基本公式:
0 = E++ E-(正能+负能=阴阳)
这一公式不但是宇宙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基本概括,也是对宇宙认知最基本的认识论。
通过资料介绍和计算机模拟得出,在宇宙诞生之初只存在暗物质与暗能量两种基本组分。自从在运动中由暗物质遇冷收缩产生了物质,暗物质与暗能量仍然存在并持续运动,由此便呈现出我们现在所观测并计算得出的“暗物质、暗能量和物质”。就目前来讲,暗物质与暗能量其实就是宇宙的基本时空。所以,真空或太空其实并不“空”,其本身就是由正负能(暗物质与暗能量)所构成的能量,它们属于能量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与爱因斯坦的计算相符)。
这种基本时空,属于由宇宙正负能拓展而来,属于物质所存在的一种背景,没有它,物质便无以依托,也无法显示,所以,我们现在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等,在探讨中基本都丢失了宇宙的基本时空。爱因斯坦研究“统一场论”无果而终,其原因就在于其难以克服的物质思维,其思维在研究中缺失阴阳,丢失了宇宙的基本时空。
1.2 自然之小“道”
上面是从整个宇宙角度说明“0 = E++ E-(正能+负能=阴阳)”这一公式,其实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事物,其背后都存在着这一背景的基本运动或支撑。
既然整个宇宙在膨胀,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微小时空也必然在膨胀。如果在宇宙中任选一点作为【0】,那么,从这个【0】开始,该时空也经历着其诞生和运动,也在不断的膨胀产生正负能。由此,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这种背景所衬托并支撑而存在和运动,无一例外。
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来,能量是其“父母”,其“基因”遗传于能量。所以,按照老百姓的语言,如果研究自然只盯着物质而不探究其由来和其“遗传”性质,那就等于忘了“父母”,或“娶了媳妇忘了娘”,属于“不孝”。
“父母”是子孙存在和运动的基础,任何人也不能超脱于“父母基因”的支撑而存在和运动。由此,探讨物质运动,不能不考虑其背后的能量运动,否则,就无法解释其为什么会存在着绝对运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原因。
这样,就可以理解【“道”在“德”中,“德”也在“道”中】,或【“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按照中华之“道”与西方上帝或宗教的区别而言,西方现代科学之“父母”便为上帝或宗教,而按照能量与物质的关系,西方科学实质上就属于“不孝”或“无道”理论。
1.3 图说宇宙或自然之“道”
根据以上对宇宙之大“道”和自然之小“道”的探讨,我们便可以将它们通过示意图显示如下:

注:1)宇宙或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就是正负能或阴阳,它属于宇宙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矛盾,决定着整个宇宙和万事万物的绝对运动。
阐释基本矛盾当然应该运用基础理论,而阐释特殊矛盾则应该属于应用理论,因为基础理论属于应用理论的“父母”。
2)(已经存在的)各种事物相互之间的普遍联系,其实也是正负能或阴阳的运动,只不过其属于各事物相互之间产生的正负能或阴阳而已,很明显其属于相对运动,由此也就属于特殊矛盾。
但如果追求单一事物的生长化收藏,它也属于单一事物的绝对运动。由此,没有绝对运动,便没有相对运动,因为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孙”。
图1 自然科学之“道”示意图
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各种事物在统一的宇宙正负能或阴阳运动的大背景下,它们相互之间也因自身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正负能或阴阳运动,我们中医的“五行”也应该属于普遍联系中的这种运动。
由此也说明,不管是解释宇宙或自然基本矛盾的基础理论,还是探讨其特殊矛盾的应用理论,只要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或阴阳,掌握了其由来及其运动,便可以触类旁通。而现代科学之所以出现了一些谜团或困惑,恰巧就在于没能确立正确的宇宙观和没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基本规律。
3 人类社会之“道”
根据前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结合一系列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存在着由社会科学的形式向其内容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通过运用中国思维,便可以进一步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与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恩格斯挖掘出来的,其实质上相当于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逆序挖掘出了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父母”。虽然其这方面的阐述不多,但我们正是要抓住这一苗头进行更深入挖掘,从而促其理论进一步完善。为承接前文并强调这一问题,特将前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复制过来作为参考。
【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其阐述基本是围绕着“阶级”现象而展开的。虽然其基本阐释的都属于劳动与寄生的问题,但“阶级”毕竟属于社会运动中的一种现象或表现形式,并不属于其根本内容。但在对这种形式的探讨中,它逐步形成了向其内容的过渡和演化,从而在恩格斯晚年,终于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这事实上已经彻底翻开了社会科学新的一页,将其由形式深入到了其实质内容,由定量分析深入到了定性分析。由此,便确定了社会科学理论一系列基本的重大问题:
1)人性和人类观。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由形式到内容的穿越,进一步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出来。这一穿越意义非常重大,它即明确了其基本的人类观为劳动观,也将人性明确为劳动性,从而使人性和劳动性成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这是一次伟大的穿越,它事实上突破了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瓶颈制约,将社会科学研究向其内容的更深处推进了一个层次,进一步凸显了其理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从而将“以神为本”和“以人为本”抛在了脑后。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由于确定了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并有力证明了人与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所以,改造自然或劳动便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运动,人与自然的矛盾便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能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矛盾。
3)人类本质的认识论。恩格斯的这一突破,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此,虽然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将人性和动物性分别与劳动性和寄生性直接挂钩,但却分别将它们称作“人性(社会属性)”和“兽性(自然属性)”,事实上已将人类的本质看做“人性与兽性”的对立统一。
而这一对矛盾,也属于几千年来始终未能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它事实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本质,为人类认识自己和社会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方便。
人类本质(双重属性)= 人性(劳动性)+ 动物性(寄生性)
由于动物性属于人由类人猿继承而来的“自然属性”,它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被划归自然,从而使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矛盾也可以划归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范畴。
别小看了人类本质这一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它的涉及面很广,涉及到人类文明的逐步进化,涉及到人类自身的思想改造和对社会的改造,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特殊矛盾其实基本都属于人类这一本质的不同变种(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等)。
4)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劳动观的确立,再加上其所揭示出来的基本矛盾和认识论,由此就可以以点带面重新构建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意识形态,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5)价值观。这虽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别强调的概念,但根据现代西方社会所崇尚的“普世价值观”及其社会影响,这一问题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显然就是劳动观,即“劳动价值论”。】
3.2 图说人类社会之“道”
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事实上它在原有基础上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科学,相当于既“有道”又有“德”,既研究其“父母”又研究其“子孙”的全视角理论体系。为此,我们可以制作成示意图显示如下:

注:1)人与自然的矛盾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矛盾。与自然科学一样,阐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当然要运用基础理论,而探讨其特殊矛盾只能属于应用理论。
2)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始终是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抽去劳动,人类社会的一切将不复存在。由此说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由人性或劳动性的不断增长所推动的。
3)人性(劳动性)与动物性(寄生性),这属于人类本质的认识论,其反映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本质或基本内容,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具体体现(即各种不同的社会体制)。剩余劳动产生后,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一直是由资本统治劳动,但其方式随着资本形式(如土地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等)的变化而变迁。
4)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自资本或剩余劳动诞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在越来越弱化,即人类的动物性在不断降低,而人性在不断增长。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后,变成了劳动统治资本(不是指具体的企业,而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在我们劳动政权的统治下,私有资本可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展示身手,但不可以为所欲为,否则就要被专政。
图2 社会科学之“道”示意图
劳动性,其本身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味着其改造自然。而动物性,首先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它是改造自然的基础,人性或劳动性只有依托于动物性或(对自然的)寄生性才能改造自然。同时,“人性(劳动性) + 动物性(寄生性)”又是对立的,人性(劳动性)的增长意味着动物性(寄生性)的降低,意味着人类的进化,而反之,则意味着人类的退化。学习并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就意味着继承前人的人性和劳动。
由此,便也明确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它并不是反抗一切资本,而只是反抗通过资本表现出来的寄生性或动物性。
4 结论
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解决了“道”为何物的问题,这为目前兴起的中国文化热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通过大量典籍研究中华之“道”并不是不可取,但如果拘泥于那种形式,会导致自己多走很多弯路。而按照中国传统的顺序思维,结合现代科学首先解决“道”为何物的问题,先明确自然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科学的人类观及其认识论,不但能够更明确地认知中国文化的优长与不足,也能够进一步理解其本质。同时,这也属于一种捷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看出,其与中华之“道”既相通又不同。在对它们两者从理论之根上深度嫁接或结合后,既为中国文化植入了现代科学思想(为社会科学植入了劳动内容或基因),也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它们两者同时升级换代,为我们的科学与文化建设会提供有力支持。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