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2)

火烧 2017-01-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9
文章探讨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区分,强调能量运动规律对社会发展的解释,重点分析人性与人类观的核心地位,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

 ---接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1

 

(本文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1》中社会科学的补充部分)

2.3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由于社会科学理论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所以,厘清了一些基本问题,这需要在研究中予以注意: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前文曾反复强调,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能量运动规律完全是相反的。深入考察一下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就可以得知,无机物是因放能而相互化合,而有机物则是因吸能而相互化合,它们两者的能量运动方向完全相反(这只能由能量运动才能反映出来)。

无机界与有机界能量这一不同的运动规律,请大家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区分无机界与有机界能量运动最基本的规律。其实,这反映的也正是整个宇宙与(地球)有机界的能量运行规律。它间接地说明,宇宙能量处于不断的扩散中(所以,宇宙才处于膨胀中),而有机界能量则是处于聚集上升中,由此才产生了微生物、植物、动物、高级动物(人类)的梯级运动与进化规律。要彻底搞清楚这一问题,需要深入考察微生物的诞生和运动,由于其较为复杂,在此从略,只要大体清楚有机界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的演化是由于能量聚集上升的结果就可以了,而这一规律就可以解释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人类的诞生和人类智能的不断进化)。

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它以研究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为主;而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特殊规律则从属于这一基本规律,它以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相对运动为主。由此,就必然存在着依托于基础理论而存在的应用理论。

遗憾的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从没有区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而是一直都将它们两者混同在一起,无论怎样努力都说不清楚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人类纵向改造自然(劳动)的历史,基本属于一些资料的罗列或堆积,始终不能将其理解并解释为一种绝对运动并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

更有甚者,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探讨的问题上,许多人仍然在将它们两者混同在一起来研究,既说不清自然科学的问题,也说不清社会科学的问题。

2)人性与人类观是社会科学的关键

人性与人类观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致使社会科学一直处于混乱中。现在,居然有人将其理解并解释为人的自私性,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丛林法则”如出一辙,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它决定着社会科学的本质。

人性与人类观,它属于人类社会之“道”的发端,属于人类社会之“德”的依托,属于其“经线与纬线”“织点”的开始,属于社会科学和哲学基础中的基础,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科学就没有基础和依托,其根基就难于落到实处,就必然处于悬浮状态,也必然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性与人类观的确立,主要依据是对人类社会的考察(依据其对立统一规律追根究底),也出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马恩著述中所体现的劳动的基础作用。而这一问题明确并确立后,它不但可以统一社会科学理论,也为在继承马恩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建立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问题的确立,它不但可以将社会科学的根基落到实处,而且可以按照中国哲学运用顺序思维,理出人类社会的基本脉络,即阴阳或对立统一规律。而理出这一基本脉络后,就可以与马恩研究成果进行一下相互对照,也能够填补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空挡,并弥补其不足。同时,它也可以将其它社会科学理论的优长结合进来(如资本主义和宗教理论的优长),形成集众家之长,摒众家之短的一种集大成理论。

社会科学的“经线与纬线”,既潜藏于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也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它需要我们后人将其“经线”进一步明确出来,然后再将其“纬线”重新织上去,从而织出更为符合人类历史诞生、存在和运动实际,既包含历史又包含现实的综合性画卷。

在对马恩理论深入挖掘基础上所得出的“人性=劳动性”这一等式,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一种准确的概括。其外延很丰富,不但可以将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与其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世间的一切假丑恶与动物性联系在一起,为社会科学理出了清晰的头绪。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在一系列基本的概念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劳动,它属于推动社会运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属于人类社会运动与发展的主线。

在人类社会的诞生、存在和运动中,劳动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主线,而资本只能属于特定历史阶段中运动的一条辅线。抓主线还是抓辅线,这应该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区别。而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抓主线,也需要抓辅线。

由此再看待目前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它的主旨是加强各国间的劳动协作,并辅之以资本的运动,而美国等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其主旨是资本的运动。据此也就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战略实施的未来和前途。

3)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相互衔接和基本脉络

现代科学只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但并没有研究绝对运动,更没有研究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由此,也就在具体的理解和运用中,对“运动”这一概念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绝对运动的理解和研究,基本还属于空白。这并不属于大家不愿意这样,而是我们现代的物质科学对此解释不清。

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社会运动,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或绝对运动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具体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不能用以解释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它只能属于相对运动,只能属于解释相对运动的应用理论。

历史既是连贯的,也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历史横截面或模块所组成的。将人类社会纵向运动的历史进一步突出出来,就是要解决一个个历史运动的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的连贯性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特色社会主义,它就代表着人类历史运动的一个模块或横截面,属于既衔接历史又衔接未来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生产力或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适合于什么生产关系,以及适合于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属于这一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不这样将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是像现在这样混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思想界没有不混乱的,争论不休或莫衷一是是一种必然。

4)突破“以人为本”的瓶颈

在此再强调一遍,人性与人类观的确立,它事实上已经突破了浮于社会存在和运动表面那种“以人为本”运动的瓶颈,已经深入到人性与动物性或思想的深层和实质,已经不属于人类社会运动的表观现象。

几千年来,受限于科技发展的局限,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不是“以神为本”(神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东方为主),或两相混合。而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中西方则出现了另一种区别,中国认为人是有别于动物的一类生物(即不属于动物),与动物存在着严格的区别,这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观点;而在西方,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属于动物,与动物一样存在着激烈的相互竞争,由此而产生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的初期就直接突破了西方的“以神为本”和“丛林法则”,有些接近于中国的“以人为本”,其反对有神论和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就说明着这一问题。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明显带有“以人为本”的痕迹。这种划分并不够彻底,仍有些停留于人类社会运动的表面,致使其现在遇到了一些难于解释的现象。比如我国出现的许多贪官污吏,在其未暴露前,他们很“无产阶级”,但在其“无产阶级”掩盖下,却又很“资产阶级”,成了与人民利益为敌的蛀虫。还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劳动者现在都在参与炒股票,成了用自己的积蓄进行盈利的小资产阶级。由此,便显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有些绝对化。虽然其形式上似乎像是一种对立统一,但事实上这种对立统一并没有深入到底,仍然停留于社会存在和运动的表面,并且其词汇解释起来属于专家学者的专利,不便于老百姓的理解和把握,不利于社会教育,在反腐倡廉中也会产生一些模糊现象。

人属于高级动物,它来源于动物,既属于动物又高于动物,所以,任何人都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虽然分别代表着劳动与寄生,但“无产阶级”也具有动物性和寄生(自私)性,而“资产阶级”也具有人性和劳动性(如对劳动的计划、组织和调动),以上的贪官污吏和炒股的劳动者就在非常明确地说明着这一问题。

对“以人为本”的突破,仍然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体现于后期恩格斯的著述(下面会专门谈这一问题)。

马哲一致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社会运动的表观现象是复杂的,但通过分析其本质,就可以看出其是否有利于改造自然的劳动创造,是否崇尚人性或真善美,是否以这一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阴阳),这是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最基本脉络,也是其基本规律,属于社会科学基本的认识论。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没能将人类的活动解释为其内在的人性与动物性在发挥着基本作用,而是主张“以人为本”,都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表面的社会运动,由此而导致产生了许多的模糊现象。除以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问题外,还有资本等概念,也都受限于这一瓶颈制约而难以深入。

但在社会矛盾激烈时期,不排除出现“阶级”现象,也不能不以“阶级斗争”方式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

至于人类具体的社会行为,就像上面的图4一样,那属于各种应用理论探讨的范围。

5)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运动的,发展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往往会静止的孤立的看问题,注重于寻章摘句,而不是运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活生生的事实,不知不觉中会陷入“本本主义”泥潭,并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次次陷入危机。但从毛泽东和邓小平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看,他们都不属于“本本主义”,都是根据其原理运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根据实事求是原则,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由此才杜绝了“本本主义”,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了成功。

前面《社会科学的顺序与逆序思维》和多篇文稿中都阐述得非常清楚,恩格斯后期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逐步深化的发展规律,它由阶级社会逐步深化到能够覆盖整个人类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才启发我们既能够将其原理与自然科学相衔接,也能够在社会科学中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伸展开来,使其在与有机界能量运动的结合中与中国哲学相互借鉴与弥补,从而得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分类,并进一步明确了其相互联系。

那些本本主义者们可能会扣帽子说,“这是修正主义”,但其实这是承接马恩的研究成果,并重新按照我们中国的顺序思维对其理论予以重新整理的问题。这属于马恩没能完成的一项研究,需要我们后人根据其先期的研究成果完成其后续的收尾工作。

这一收尾工作虽然较马恩的先期研究要简单了许多,但其任务仍然是繁重的,比如各种应用理论的研究,就存在大量的工作要做。

通过按照顺序思维这一整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运用中就增加了许多的灵活性。由于其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或阴阳,并且吸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长,它与资本主义就不那么针锋相对了,而是在明确了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后,根据具体情况顺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予以引导,在具体问题上可以运用“事实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予以灵活掌握和调整。

6)对资本的分类

人的行为是对立统一的,它受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基本的对立统一运动所操控,所以,人的劳动也就被区分为劳动的正值与负值,即劳动性与寄生性。资本的运动也同样属于人的行为之一,它也自然从属于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基本的对立统一运动,由此,资本必然要被区分为劳动资本与寄生资本。

根据这一基本矛盾以及对资本的分类,也就确定了在社会主义阶段究竟“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长久以来难于解决的特殊问题。

一直以来,在资本问题上没有进行这样的分类,致使一些左派片面地主张计划经济而反对一切资本和市场经济。但劳动资本(相当于工商业资本)与劳动相结合后,它可以促使劳动的运动,并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这应该属于我们保护的对象。而我们反对的,应该是与劳动脱钩并大肆攫取劳动成果的寄生资本(相当于热钱或虚拟经济)。否则,不但分不清我们的阵线,也会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按照劳动是人类社会之根的原理,劳动资本应该属于社会这颗大树的枝叶,它可以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能供“大树”生长,也属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7)公有制与私有制问题

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区别,在大家所熟悉的一个问题上便可以显现出来。一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一般都认为体现在公有制与私有制问题上,这在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阐释上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并且一直争论不断,但根据基础理论予以理解,人性必须要以动物性为基础,所以,公有制也就需要以私有制为基础(没有私,哪有公?),要根据人类和社会的进化程度来决定公与私的比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性的提高,公有制比例必然会增长,但其是一个缓进的过程,不应该一刀切。这既符合中国的阴阳,也符合马哲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说“公有制也就需要以私有制为基础”,可能与我们现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似乎有些许矛盾,但它是根据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演化而来,并非有意这样做。根据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人的私心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脱离动物性,它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而不应该是彻底消灭私有制。

很明显,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上吸收了一些资本主义理论的长项,用以吸纳国内外资本,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而实质内容则是以公有制为导向,以四项基本原则保驾护航,保障社会向着公有制发展。目前阶段讲得很清楚,它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时期。

还有,强调人性或劳动性无疑是正确的,这属于人类发展的正能量,也属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也应该顾及到人类的动物性或寄生性。作为代表人性和劳动的政党,在党内当然要弘扬这种高尚品格,并按照这一标准要求党员和干部,但对待群众就不能这样要求,否则就会犯左倾错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