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马哲和现代科学的运动观
【提要】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运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实际中,理论界却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尤其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理解和解释上,现在看来还不够彻底,导致其与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系存在着欠缺。这主要是死读书的本本主义在作祟,使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致使许多人不但以“封建”或“过时”等的肤浅见解理解中国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依据顺序思维,通过运用运动观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究,不但可以剔除其一些非合理成分,也可以将其各自的优长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发扬。这不但为中国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并且也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如基础理论),拓展了其适用宽度(如自然科学),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提供指导作用。
前文《社会科学的顺序与逆序思维》曾通过考察得知,在探讨社会科学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脉络是逆序发展的,最终才由恩格斯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最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探讨出来的人类观以及对立统一规律,需要我们后人从头对社会科学重新予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而如果根据恩格斯确立的人类观重新顺序阐释其历史唯物主义,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整个科学领域,前文《试谈中国特色理论原理》曾运用“0或根思维”将其它理论排除在外,只剩下中国的古代哲学和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劳动观。由于自然科学是基础,并且其属于最重要的科学内容,本文也将近现代科学一并予以探讨。
为简练起见,在此只按前文中的考察结果予以陈述,而不做具体的考证。
1 中国哲学、马哲和现代科学的运动观
目前,各理论体系宇宙观不相统一,比如中国古代科学的宇宙观既为“易”又为“气一元论”,而马哲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则属于“唯物论”的物质观。为搞清楚这一问题,目前科学界界正在加倍努力,距最终结论已经不远。但即便根据现有资料,在有一点上它们则是统一的,那就是都统一于运动。
1.1 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运动观
在前文的考察中曾得出,按照现代科学解释,中国古代的“易”应译为现代的“运动”,那么,《易经》就应该译为《运动之经》。
“气一元论”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中。由于古代没有能量这个概念,其“气”实质上相似于现代的“能量”。对于这一点,可以由“五行”予以佐证,“行”是“气”的动态,而“气”则是“行”的客观实在。由于“运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运动”(见《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由此,“阳气与阴气”也就相当于现代的“正负能”,而其五行八卦则相当于马哲的辩证法。
通过运动的观点看待《易经》与“气一元论”就可以发现,其实它们说的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统一于运动或能量。
1.2 马哲的运动观
马哲的基本观点是运动的观点,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领会并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
1.2.1 马哲的唯物论
马哲的唯物论或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不同的。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指的是“可见或可探测性”存在,而马哲中的物质,则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列宁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或伸缩性,它并不单纯指的是“可见或可探测性”物质,而是包含一切存在,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所以,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时,一定要将其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区别开来(见下面“马哲的运动观”)。事实上,如果运用“运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运动”的考察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已经不属于物质,而应该属于能量。
1.2.2 马哲的运动观
记得当初学“辩证法”时有句话背的很熟,即“要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此,马哲实质上也属于运动观,其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讲的就是运动。如果运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对立统一规律,那就犯了原则性错误。(有关“唯物论”的问题,见下面“现代科学的运动观”)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身就产生于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是事物的纵向运动,它以对立统一规律予以体现,代表着绝对运动。
①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只局限于社会科学,而不涵盖自然科学,这主要是因为当初还没有搞清楚物质是如何诞生造成的,还不清楚物质还有其“历史”。现在,根据科学的发展,已非常清楚物质来源于能量,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运用于自然科学。
②就具体的单一事物而言,它具有自己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历史,属于单一的具体事物对立统一的绝对运动。
2)普遍联系。它属于具体事物相互间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在各具体事物绝对运动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没有绝对运动便没有其存在,其运动的实质仍然属于对立统一,是各种各样事物相互间的对立统一运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运动。
由此就可以看出,“辩证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各种具体事物的纵向运动 + 横向运动。
前文曾强调过,“阴阳或对立统一规律是破解现代科学之谜的钥匙”,其原因就在于,不管是纵向的绝对运动还是横向的相对运动,其都属于阴阳或对立统一的运动。
1.3 马哲运动观的非彻底性与偏差
1)马哲运动观的非彻底性。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人类社会整体的纵向运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属于具体事物的纵向运动 + 相对运动(普遍联系)。
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论,它说明的已经不属于人类社会具体的事物,而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探讨,直接涉及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诞生,将其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历史直推到底。由此,也就将人类也作为一个整体由0诞生,并产生人类社会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运动。
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强调历史地看问题,但由于其理论成形较早,其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却并不彻底,没有将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后续进展包含进去,没有将人类历史探索到0。由此,其对立统一规律并没有直插到底与0联系在一起,在表达人类从0诞生开始的事实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非彻底性。
2)马哲运动观的偏差。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论,事实上确立了人性和人类观(这一基本问题模糊了几千年)。由于改造自然的劳动促使人性与动物性相分离,所以,改造自然或劳动才应该属于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人与自然的矛盾才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由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得不退居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特殊矛盾。这一点,也已经由中国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马哲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顺序或正向思维,是很难被发现的。
1.3 近现代科学的运动观
近现代科学的基本状况是,缺失正确的宇宙观,也缺失对立统一规律,但其研究的也主要是运动。
近现代科学虽然认为宇宙是物质的,但随着相对论的出现,它又称“物质是有形的能量”。那么,物质的本质究竟属于能量还是属于物质?马哲其实对此说得很明白,“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再结合质能关系式和“物质是有形的能量”,以及“运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运动”的考察结果,物质的本质其实就是能量。由此,就让我们审视一下各种“力学”。
1.3.1 近现代自然科学
1)经典力学。这是物与物之间的运动阶段。
2)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是从物与物运动向能量迈进的阶段,但它出现了两个分支。
①相对论:它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探索天体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并认为这种引力以“引力子”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根据其“质能关系式”,质能等价,其实说明物质等于能量。
②量子力学:它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粒子“似-粒”、“似-波”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及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这种能量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以“能量子”的形式表现出来。
“粒”或“子”说引发了很多质疑。根据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解释,活劳动被“物化”在了商品中,那么,有谁见过这种能量是以“粒”或“子”的形式物化进商品中?又有谁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以“粒”或“子”的形式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很显然,“粒”或“子”说不但与事实不符,也与我们中国古代科学的“气”存在着矛盾。
“力”是什么?其实它就是运动,就是能量。虽然一些科学家们目前仍然热衷于“粒”或“子”说,但近现代科学一些新的发现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并且还向其发起了挑战。
1.3.2 近现代科学发现
1)宇宙膨胀。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这说明宇宙中还存在着更大的一种力(其实是另一种更大的斥力与引力),而这种更大的力,也不是“粒”或“子”能够解释的了的。它事实上说明,在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上方,还存在着更深一层的宇宙奥秘没有被揭示出来。目前,科学界似乎已经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2)暗物质与暗能量。根据万有引力,发现宇宙中大量存在着这两种存在,运用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无法解释,运用“粒”或“子”也无法对其予以探测和解释。
3)真空。前沿科学家发现,“真空含有自己的能量”,那么,有谁发现这种能量是以“粒”或“子”的形式存在的?等等。
宇宙膨胀和暗物质与暗能量等的出现,使现代科学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2 运动的本质
我们现有的各种现代科学理论所阐述的运动都属于物质的运动,并且将“可见性或可探测性”作为一种清规戒律,严重制约着科学的发展,而现实则是,许多非“可见性或可探测性”事物却大量涌现了出来。
现在,新的发现已经非常清楚,“可见性或可探测性”物质仅占宇宙质能总量的4-5%,它并不能涵盖宇宙的全部,物质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根据对现代科学的深入考察,物质运动的背后是能量运动,物质运动属于能量运动的表现形式,而能量运动才属于物质运动的真实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所阐释的物质运动,其实只属于真实运动的表现形式,而不属于运动的实质内容。现在对运动的解释只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并不探究其为何会产生绝对运动,也就无法揭开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动之谜。尤其是自然科学将物质定性为“可见性或可探测性”,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也被牢牢束缚于这种“物质”之中,无法突破这一瓶颈。
运动的本质是能量的运动,因为没有能量便没有运动。
而根据马哲“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结合中国的古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应该如下:
历史唯物主义:指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及其事物纵向的绝对运动。经过分析这种运动的本质,除其“物质”突破了“可见性或可探测性”外,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科学,而是已经扩展到了自然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指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具体事物纵向的绝对运动(生长化收藏)+ 横向的相对运动(普遍联系)。
将历史唯物主义划归纵向的绝对运动和将辩证唯物主义划归横向的相对运动(普遍联系),事实上就如前文所讲,它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为基础理论(哲学)和应用理论(哲学)。
(为节约版面,中国哲学与马哲的纵横运动思维示意图在此从略,有兴趣者可参考前文中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多个图示。为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纵横关系,下一篇文稿《为什么要区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将通过图示予以较详细的说明)
3 各理论继承与扬弃简表
在一系列考察中,并没有受哪个理论的束缚,而是先从考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入手,其基本顺序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附带大体考察了宗教理论,然后再通盘汇总考虑,并对各理论进行相应的继承与扬弃,做出了必要的调整。
在考察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观和对立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
运动观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运动观考察各理论和哲学,首先解决了宇宙观问题,也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得出了人类观。宇宙观与人类观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其哲学的起点,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很自然便得出了两大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由此,再返回头考察各种理论,也就很自然地清楚该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什么,也清楚需要扬弃什么。为集中体现这种继承与扬弃,特列表如下:
各理论继承与扬弃简表
项目 |
优长与缺欠 |
继承并发扬 |
自然科学 |
对物质探索较为细致,但缺失正确的宇宙观,也缺失对立统一规律,事实上缺失基础理论。 |
继承了物质科学和近现代发现的优长,并对原有物质观予以纠偏,补充了必须的基础理论。由此,便统一了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大爆炸理论,使它们融为一体。 |
社会科学 |
对资本和价值探讨较为细致,但缺失对劳动基础作用的细究,由此而导致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混在一起不予区分。 |
继承了对资本和价值原有的研究成果,尤其继承了对劳动这一最基本问题的探究,并将其根据绝对运动规律突出出来,形成了必须的基础理论。 |
中国哲学 |
以太极或《易经》理论(含阴阳)为基础,具有较完整的哲学理论框架,但缺失社会科学哲学框架,其五行八卦作为应用理论或哲学出现了严重偏差。 |
继承了太极理论的完整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宇宙观,纠正了五行八卦的偏差。尤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将其太极理论框架运用于社会科学,弥补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不足。 |
马哲 |
在社会科学中,将劳动追究到了人类诞生的起点,为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社会科学较深入,但自然科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社会科学予以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分类。 |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将其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同时,根据劳动的基础作用,将其突出出来,形成了相应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分类,克服了原来两者混在一起不予区分的弊端。同时,也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自然科学。 |
优点:通过顺序思维和对宇宙观与人类观的追究,能够集众家之长,摒众家之短,将各种理论融为一体,并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框架,也将哲学分别与它们融为一体。 |
注:“社会科学”基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此不得不特别说明,本系列考察主要集中于现代科学理论和哲学所缺失的部分,即基础理论,而具体的应用理论则明显不足,需要各专业人士在对基础理论框架审核的同时,更需要对应用理论予以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并弥补其不足。
4 结论
由于长期接受物质科学教育,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理解只停留于字面而不深入其内容,如果现在说宇宙的物质观是错误的,人们很难接受,但运用运动观来阐释这一现象,则相对容易些。
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运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实际中,理论界却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尤其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理解和解释上,现在看来还不够彻底,导致其与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系存在着欠缺。这主要是死读书的本本主义在作祟,使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致使许多人不但以“封建”或“过时”等的肤浅见解理解中国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依据顺序思维,通过运用运动观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究,不但可以剔除其一些非合理成分,也可以将其各自的优长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发扬。这不但为中国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并且也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如基础理论),拓展了其适用宽度(如自然科学),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提供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