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
【提要】将中国的古老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实质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一种结合,它不但可以正确地反映宇宙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同时,它也正确地反映出了物质科学一直解释不清的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或绝对运动。
物质观或物质科学虽然否定了上帝为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但这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到现在仍然是个谜,一些西方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仍然信仰上帝,由此可看出物质观本身就带有某种过渡性。
相比较而言,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走的比较远的是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者都属于无神论者。在国际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虽然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都坚持物质观,但在基础理论的根脉及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它们实质上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则存在着根本性不同,而这种不同只有通过《易经》哲学才能反映出来。本文就此问题尝试着进行一下集中梳理。
1宇宙或自然的第一推动力
关于第一推动力,可从中国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考察两个角度简略地予以梳理。
1.1中国古代的第一推动力
在中国古代,没有理论和哲学之说,都统称为“经”,有“经书”与“纬书”之别。诸如“佛经”、“圣经”、“古兰经(又译可兰经)”等,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它们的共同点,基本都是我们人类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回事,它怎样诞生,为什么会运动等。
《易经》就是解释宇宙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同于其它宗教学说的显著之处是,认为“阴阳”属于宇宙的最基本组分,也是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宇宙的运动是自洽的,并没有上帝的存在和操控。
1.2现代科学考察中的第一推动力
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考察稿中,曾明确得出宇宙本原是能量,而不是物质,在物质诞生之前,宇宙存在和运动的相态全部为能量。这一点除目前有些科学家已不同程度地予以证实外,它与现代科学的近现代发现也是相符的,比如宇宙组分“暗能量68%+暗物质27%+物质5%”等,就彻底揭穿了物质观的虚伪。
但物质观科学由于近现代以来发展迅猛,在科学领域形成了一种非常霸道的局面,并制定了许多的清规戒律,什么“实验科学”、“可见与可探测性”、“可重复性”等等,也将物质当成了科学的上帝,形成了一种宗教,令自然科学难以突破其藩篱而向前发展。
宇宙或自然的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物质和自然为什么会存在着绝对运动?虽然许多人将爱因斯坦当做神一样顶礼膜拜,但他自己却很直白地将其理论称作《相对论》,承认其研究范围只属于宇宙的相对运动。所以,现代科学界只研究相对运动,而不研究绝对运动,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几百年。
运动是宇宙及一切存在的最基本共性。由此,宇宙或自然的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也就成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最基本问题。
根据考察,没有能量便没有运动,运动必然属于能量对立统一的运动,由此,宇宙的能量性确定无疑。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产生于其正能(暗物质)向负能(暗能量)的扩散,是它推动着宇宙一直处于绝对运动中。而物质诞生后,由于其内能与外界的交流产生了约束,所以便相互之间产生了约束运动的势能,由此而形成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万有引力的机理就在于此)。但由于物质的相对运动阐释起来较为复杂,在此不予细谈。
就现在我们的宇宙来讲,其正负能已经演化成了我们的宇宙时空,即宇宙时空本身就是由宇宙的正负能所构成,它本身就处于由正能向负能的转化中,而物质始终处于宇宙正负能的包围中,由此才导致我们的物质也始终处于绝对运动中。
为明确绝对运动(第一推动力)与相对运动的关系,即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请看下图:
注:1)哲学与理论,其实是一回事,区别是,哲学更凝练,它只概括反映宇宙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梗概,而理论则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些细节。所以,哲学更能够反映基础理论。
2)基础哲学包括应用哲学,但应用哲学不能代替基础哲学。很明显,《易经》的阴阳属于基础哲学,注重于解释事物运动的梗概,而辩证法则属于应用哲学,注重于解释事物运动的细节,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纬书”。
3)按照古代的说法,中国文化与辩证法相结合,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经书”与现代的“纬书”相结合。
图1 《易经》与辩证法结合构成自然哲学示意图
根据图示,如果不能够明确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应用理论绝不可能解释一切,目前自然科学中所出现的诸多矛盾或谜团,其原因就在于此。
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只运用于社会科学,而将其与《易经》相结合,它也可以运用于自然科学。通过图1可以看出,它既属于《易经》的现代化,也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现代化,事实上它们两者同时实现了现代化,促使它们都实现了升级换代或升华。
至于大爆炸发生的起因,那属于科学界继续探索研究的问题,不属于考察的内容,因为考察只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说话。
目前,暗物质的性质还有待科学界的最后确准,但根据考察,暗物质属于能量(热能)已经基本能够确定。
2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
与自然科学无法解释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一样,现代社会科学也不能系统解释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仍然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没有深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古以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一直都没能将人性和人类观探讨清楚,即便我们国内,虽然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那么多年,但到现在仍然有人认为“人性就是自私性”,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明确,对统一思想和认识有多么重要而急迫。
如果细心观察,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有些地方前后是不一致的,尤其在《共产党宣言》的再版序言中,马恩两人自己也解释得非常清楚,虽然后来他们发现了原来的阐述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所发表的文章已经成为“历史文献”,他们已“无权作出修改”。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已经发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并对这一问题着重予以强调。尤其是后来恩格斯经深入研究后发表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确地阐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理论界虽然很重视,但并没有意识到其更大的价值所在,它事实上非常精确的定义了人性,并明确了人类观,解决了几千年来社会科学悬而未决的最基本问题,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具有开天辟地之功。由此,也就明确了劳动是人类诞生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其所派生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辩证法虽然属于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但相比较我们的《易经》,它的横向思维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影响了马恩思想的发挥与阐释。
既然明确了劳动属于人类社会的基础或根本动力,那么,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当然要以其为根基而构建。现再次转录《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起点与归宿》中的示意图,并稍做修改如下:
注:自然哲学的阴在上而阳在下,而社会哲学则是阳在上而阴在下,这反映的是宇宙或无机界的能量运动规律是扩散,而地球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能量运动规律则是聚集上升。
对于无机界和有机界能量这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属于自然科学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没有解决,致使现在许多人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为一谈。所以,要想搞清楚社会科学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自然科学的问题。
图2 《易经》统合中西文化与辩证法等示意图
通过以上两个图示可以看出,中国的古老哲学 - 《易经》,不但可以统合古今中外的自然科学,也可以统合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所谓的哲学,它其实就包含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之中。如果非要将其独立出来,其基本框架就只能是:事物的“0 + 历史 + 现状”。
在此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以上两个图示所展示的基础理论包括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时空,而应用理论则不包括时空(相对论时空则属于在宇宙时空基础上,由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时空)。
由以上两个图示已经反映得很清楚,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实都缺失基础理论,也都缺失物质和社会运动的时空。既然物质的绝对运动是由宇宙时空所主导,那么,人类社会的运动也就会由社会时空所主导。专写此文的原因,一是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最基本问题予以特别强调,同时也是为下文《人性与劳动之风》先做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