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易经》与科学学(自然与社会考察之二) 1 科学学 2 社会科学学[4] 3 科学学基本特征 4 结论 参考资料

火烧 2016-09-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易经》与科学学的深层联系,揭示其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价值,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考察,强调能量运动与阴阳对立统一的核心思想。

 提要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考察,对照中国古老的《易经》,拂去其灰尘,原来是那么灿烂辉煌。根据考察结果,现在可以对中国文化的根脉看得更清楚些,中国文化之根为:易=(能量)运动;中国文化之脉为:阴阳=正负能对立统一(绝对运动)。它正是现代科学最需要的科学学,也正是目前科学界一直所苦苦求索的能够统领一切的大统一基础理论。中国先祖创建的这一理论,其价值远远在于四大发明之上,它保证了中华文明延续5000余年长盛不衰,并且在补充新的营养后还将焕发青春继续延续,其意义较原有的四大发明都更加重大。

 

在自然科学考察基础上,对社会科学也进行了考察。最后对一系列稿件进行修改整理过程中,又提炼出了新的内容,即《易经》与科学学的关系,现将其简介如下。

在介绍过程中,为简明和节约版面起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考证过程在此从略,只采纳其考察结果,而对于《易经》之“易”,不得不略作考证。 

1 科学学 

由于考察结果既能够反映出《易经》的合理性或优长,也能够反映出其不足,所以,它也会对《易经》形成一定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考察拂去《易经》的灰尘,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它属于现代科学急需的科学学。

现代科学之所以需要科学学,因为它属于整个科学体系的根脉和统领,属于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在以其为基础对各专业学科进行考察时,它不但会解释目前科学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破解科学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瓶颈,也会矫正现在的一些错误。

1.1 自然科学考察结果[1]

在“自然与社会考察”这个系列中,实质上主要考察的是社会科学,因为其不但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而且也会进一步厘清人类社会的根脉,反映出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架构。为防套用《易经》思维的嫌疑,保持客观性,我们先谈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然后再谈《易经》和社会科学学。尤其是社会科学,许多人的思维已固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难接受其它理论。

这样做是必要的,比如社会科学是不是需要先搞清楚人类社会的根脉,是不是需要先搞清楚人性或人类观?是不是需要社会科学学?它是不是也需要立体的基本架构?我们目前所探讨的社会科学属于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在自然科学根脉和宇宙观等基本问题的映衬下就一目了然了。

1)宇宙观:大爆炸(能量)。宇宙观即为宇宙之根和宇宙的根本性质,它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问题。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基本属于目前科学界的共识,但对于爆炸的动因属于能量,目前还未尽一致。

2)认识论。正能与负能(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对立统一。认识论属于宇宙演化之脉,宇宙中的一切都与其相连,无一例外。按照现代解释,认识论也就是宇宙的对立统一或基本矛盾。

据考证,目前的暗物质为正能(热能hotter energy),而暗能量为负能(冷能colder energy)。在对暗物质的认识上目前差别较大,科学界普遍将其理解为物质,一直在将其作为“粒”或“子”进行探测,但也一直毫无进展。而暗物质探测的无果,其实客观上在越来越反衬出其能量性,我们可静待佳音。

能量始终处于运动中,因为正负能始终存在着能量差,所以它属于绝对运动,由此而产生了“第一推动力”。目前的宇宙时空或真空,就属于目前宇宙正能与负能(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基本存在形式,物质始终处于其包围中(有关物质诞生并隶属于暗物质的考证,可参见前面的考察稿)。

3)万物相通的普遍联系。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物质世界了。对此,辩证法介绍的很详细,在此不予赘述。

这里的万物相通的普遍联系,既存在着宇宙能量的绝对运动,也存在着物质的相对运动,属于绝对运动+相对运动,西方辩证法基本能够涵盖。实质上,“万物相通的普遍联系”所覆盖的范围,基本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一致。

一些迷信辩证法的人们大概已经看出来了,其实它的本质也属于运动。之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既存在于普遍联系之中,又高于普遍联系,因为它属于宇宙演化的主脉,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个主脉演化产生的,它主导着宇宙的绝对运动。

没有能量的绝对运动就不会产生物质及其相对运动,而产生物质后,它仍然处于绝对运动中,由这种绝对运动而产生了各具体事物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属于宇宙的根本规律,并属于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核心。所以,辩证法属于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哲学,因为物质的诞生(权且这样说)才产生了绝对运动基础上的相对运动及其“普遍联系”。由此,宇宙是先产生了绝对运动,然后才产生了相对运动,所以,辩证法无法解释物质诞生之前的宇宙及其能量的绝对运动,只能属于宇宙运动和演化的一个横截面,其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均置于普遍联系一个层次,它自己已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可参见《中国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思维[2]》)。

1.2 中国文化的根脉 -《易经》

关于《易经》之“易”,现在一般解释为“简易、变易、不易”,现在我们对其简单考证如下。

易: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

变:改、更、易也。

变化:指人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

以上这些,可以说都属于“易”。运用现代语言解释,“变”或“变化”,那就是“运动”。而在前面的考察稿中也曾得出,“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运动就是矛盾的运动。而一切运动必然是能量的运动,即运动的本质是能量”,由此可以进一步说,“运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运动”。由此,《易经》的基本问题现代解释应该如下:

1)宇宙观。=(能量)运动。

2)认识论。阴阳=正负能对立统一(绝对运动)。

3)万物相通的普遍联系。八卦=现实客观存在的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由于八卦(天地风雷水火山泽)需要辩证法对其予以替代,故不做深入考察。

中国文化的根脉:结合对自然科学考察,现在可以对中国文化的根脉看得更清楚些。中国文化之根为:易=(能量)运动;中国文化之脉为:阴阳=正负能对立统一(绝对运动)。

实质上,前面考察稿中所得出的宇宙能量运动守恒公式:0 = E+ + E-(正能+负能),其“正能+负能”就是阴阳。

注:由于古代没有能量这个概念,所以中医才用“气”替代“运动”,产生了“气一元论”。不过,“气”类似于“能量”,其对宇宙性质的认识偏差不大,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对“易”的正解。

1.3 自然科学和《易经》考察结果列表比较

为便于自然科学和《易经》等考察结果相互比较,特将它们列表显示如下:

自然科学的基本框架[1]

三层哲学框架

哲学反映

客观实在

近现代哲学

国∕西方古代哲学

1

宇宙本原

(宇宙观)

宇宙的根本属性

(原始性和全局性)

能量

物质

太极观(含气一元论)∕神祇或本体论等

2

对立统一

(认识论)

宇宙存在和运动原理

(历史性或时间维)

正能与负能(两点论或二进制)

阴阳∕?

3

普遍联系

万物相通

(现实性)

能量绝对运动+物质相对运动

辩证法或实证主义等

五行或八卦∕形而上学等

注:1)宇宙“三层哲学框架”反映得属于一种四维时空,而西方辩证法反应得则属于一种三维时空。

    2)有关哲学问题,请进一步参考《中国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思维》,已将其列为(自然科学考察之四)。

1.4 图示科学学

注:1)“物质”或“辩证法”代表现代科学。

    2)负能要用负值标示,由此,中间的“0”值,始终属于正能与负能运动的恒定值,宇宙始终围绕着“0”而运动,体现的是能量守恒定律。若想了解其具体情况,可参见《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3]》考察稿,在此不予详述。

科学学结构示意图 

2 社会科学学[4] 

 

2.1 社会科学考察结果

现代科学基本形成共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在类人猿动物性基础上而产生了人性。

根据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很明确,人性是与动物性对立统一的一种属性。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也非常明确,人性=劳动性。由此,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如下:

1)人类观。劳动。“人性=劳动性”这一等式,很明确地阐明了社会科学的最基本问题,它属于人类之根,为社会科学学确立了最基本的依据,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2)认识论。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它属于在改造自然基础上人类社会存在和运动之脉。由于动物性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它划归自然。所以,人类社会的基本脉络,既体现于改造自然的基本运动,也体现于改造自身的动物性。

正是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动物性的基本运动,由此也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或第一推动力。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才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由其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3)普遍联系。由于劳动或改造自然属于人类的最基本运动,其“普遍联系”应该是与劳动相关的普遍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运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相对运动,它属于人类社会在生存基础上产生的特殊矛盾。

2.2 社会科学考察结果列表比较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社会科学都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框架,或者说框架模糊,在下面列表中无法列出。由于恩格斯后期才阐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前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存在着不同的阐述,经整理后可作为参考。

社会科学的基本框架

三层哲学框架

哲学反映

客观实在

近现代哲学

前期马哲

1

人类本原

(人类观)

人类的根本属性

(原始性和全局性)

劳动能量

物质

社会关系总和

2

对立统一

(认识论)

人性与动物性

(历史性或时间维)

劳动与寄生(两点论或二进制)

无产者和资产者

3

普遍联系

与劳动相关的各种联系

(现实性)

自然与社会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

辩证法

辩证法或与阶级相关的一切联系

注:1)中国传统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侧重于宣扬人性,引导人心向善。

    2)西方(资本主义)人性:人性与动物性不分,认为人类社会运动遵从“丛林法则”,人性=动物性。

    3)从表2看出,马哲虽然人类观和认识论不尽准确,但其已成功地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并且其认识论与考察结果(劳动性与寄生性)非常接近,较原来中国和西方传统社会科学属于一种很大的进步。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最具有进步性,在人类进化史上,它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

同时表2也能反映出来,为什么那些“本本”马克思主义总是失败,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后期的劳动原理则能够成功。所以,在怎样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方面,也是学者们的一道历史性考题,并且这道考题还关系到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期和后期在阐述上的区别,其自身已指明了将要向劳动发展的方向。

2.3 图示社会科学学

    由于前文已经将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考证清楚,故不做赘述,直接通过图示予以阐释。

    注:政治经济学等属于“现实世界”,所以它属于应用理论。

社会科学学结构示意图

通过图2可以看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最为理想的理论框架,也是中西社会科学相互融合最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3 科学学基本特征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考察,并将考察结果与《易经》相对照,不但解决了科学学的问题,还将科学学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给揭示了出来,现将其列表显示如下:

科学学基本特征简表

基本特征

     

1

理论之根

不管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它都存在一个诞生→演化→现状的运动过程,都存在一个“0 + 过去 + 现状”基本的运动脉络和框架,都存在着各自的根→基干→现状。而理论之根,这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学”或基础理论所具备的最基本特征。

2

基本矛盾

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要具备基本矛盾或对立统一规律,由此而形成必须的理论框架。

由理论之根和基本矛盾,就构成了自然和社会“科学学”或基础理论最基本的根脉。

3

四维时空

四维时空是在根脉基础上形成的。由此,自然和社会“科学学”或基础理论都存在着其纵向的历史维,必然属于四维时空。

4

理论框架

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科学学,其科学学都必须要具有立体而明晰的哲学框架,并能够统领和囊括其各自领域的应用学科

5

绝对运动

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它们都始终处于绝对运动中,而这种绝对运动,就是其第一推动力,由它运动演化产生了万物,并产生了万物在绝对运动基础上的相对运动。它既存在于事物的纵向运动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横向运动中。所以,作为科学学,它既要反映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反映事物的相对运动,既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历史,又要反映事物运动的现状。这两种运动是自洽的,不需要神或上帝来操控。

6

概括

科学学最基本的是理论之根和基本矛盾,这是整个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根脉,其它都属于由其所派生。比如目前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都属于科学学的应用学科,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则属于社会科学学的应用学科。

就现有各理论体系而言,科学学的基本特征就是集众家之长,摒众家之短,既高于各理论,又与各理论相互联系,由此而成为各学科共同拥有的基础理论。将其确立后,目前各学科理论将成为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应用理论。

而这个科学学,毫无疑问当属于我们的《易经》,只是根据科学的发展,稍微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4 结论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考察,能够将传统文化中《易经》这颗璀璨的明珠拂去灰尘,使其重现辉煌,真是令人非常兴奋。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中国先祖的聪明智慧。

尽管通过考察对中国传统哲学内容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完善,但自然和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变化,都超不出中国的阴阳,因为阴阳属于宇宙的主脉,它涵盖着整个宇宙。真的有些始料未及,原来中华文化最大的奥妙在《易经》这个总根上。结合对自然科学考察,现在可以对中国文化的根脉看得更清楚些。中国文化之根为:易=(能量)运动;中国文化之脉为:阴阳=正负能对立统一(绝对运动)。这真有些石破天惊,它正是现代科学最需要的科学学,也正是目前科学界一直所苦苦求索的能够统领一切的大统一基础理论。

我们真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正是由于《易经》的哲学思维,才形成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如果说中国古代曾存在过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那中国古代哲学则属于更大的一项发明,其价值远远在于四大发明之上。这一发明保证了中华文明延续5000余年长盛不衰,并且在补充新的营养后还将焕发青春继续延续,其意义较原有的四大发明都更加重大。

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确立社会科学学的有利条件较多:1)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人类观和基本矛盾)都已经很明确,不需要科学界的实验或肯定;2)经济发展已具备了坚实基础,正在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并且正在与世界各国展开更广泛的劳动合作;3)中国传统圣贤文化一直侧重于人性,文化基因较好;4)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已经多年,其崇尚劳动反对寄生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社会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5)中国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劳动政权,政治体制有保障;6)通过改革开放,既借鉴吸收了资本主义长项,又清楚了其短项,等等。所以,中国科学学的确立应该会以社会科学为先导,由此而带动自然科学学的最终确立。

 

自己的考察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以这篇稿子收尾,能够将自己一系列考察最终归于《易经》和中国文化,使我倍感欣慰。在此,特向一起讨论甚至与我争论的众网友深表谢意,因为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可能不会使考察如此深入,会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遗憾。 

参考资料

[1] 能量的宇宙 [2014-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uxk8.html.

[2] 中国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思维 [2016-04-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w7tp.html

[3] 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 [2014-07-1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ux8n.html

[4] 劳动的人类社会 [2012-06-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1592x.html

 

初稿2016-9-1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