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制度性干旱》访谈有感
看《制度性干旱》访谈有感
显然,《制度性干旱》是一部尊重自然科学的社会问题作品。 苏拉密 老师以其敏锐的社会眼光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深刻地说明了现象的本质。通过气候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寻找到了中国当代干旱这个现象的内在逻辑关系。整篇文章立足点正确,逻辑性严密,充满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的向大家介绍这篇文章及其表达的学术观点,乌有之乡组织了强坛网友苏拉密和邋遢道人之间的访谈。本人怀着崇敬之心,全文观看了这个访谈节目。受到很多启发。为了更好的就干旱和粮食问题进行条理清晰的阐述,我写这篇贴文也正为了此。
《制度性干旱》从降雨、蒸发、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全面说明了当代干旱的自然成因和社会促发机理,里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原理和社会进步的哲学道理。这篇学术作品还有很多问题能引起社会注意,启发我们思考。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目前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的利用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水的分布,人类活动是一些自然规律的参与者。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作物生长必须有一个水份的保存和蒸发过程,大气环流决定了水的自然循环。在这样的普遍联系中,人类是运用自然呢还是对抗自然?我想,农业生产的社会问题,其深层次应该是在哲学的高度。
说到这里,提到“道人”几次问到很有价值的事情,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其实,这也蕴含在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里。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这个事情,只不过在哲学思想里没有再进行更深入的科学探寻。自然环境的演变同样具有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在我理解来,它与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就是相辅相承且主次分明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是社会进步可持续性的基础,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人类自身的改造,首先要维护自然环境演变的可持续性。《制度性干旱》正是在人类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中,透露出了这样一个基础原理。人类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感悟,来源于对历史的总结。反过来说,任何社会意识,除了通过实践的检验,大自然也会在不同程度说明她的真理性和谬误性。
农业生产的具体技术细节是支撑《制度性干旱》学术观点的又一层科学原理。我突出介绍两件事情,也是乌有之乡访谈中主要涉及的东西。第一个是节水农业。谈论中,如果只围绕着用水量和有效产出来说明,那必将陷入弯弯绕的经济学谬论里,从而离科学十万八千里。节水农业的实质更应该放在自然环境下的水循环状态里来考虑她,努力提高粮食生产在自然水循环系统里的参与度,并以此来指导社会实践。第二个是农业生产免耕法。这是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争论,争论的内在心理过多地涉入了政治因素,便没有进入到科学的内部。免耕法在西方农业思想中,本质是个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问题,以前了解过相关的内容。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综合进行,在当代,无疑是个较为先进的理念。可惜,我国是全盘引入了这个源自西方的农业生产办法,没有再进行自主创新,甚至于免耕法这个错误的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技术也以假乱真。纠缠在技术细节,反而会抑止了《制度性干旱》更大的农业生产思想。
《制度性干旱》并没有为我们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主观必须服从客观,大自然对错误认识的说明往往更加直接和残酷。访谈开始时引入了毛主席的话语:“我们吃饭靠精耕细作。”我感觉,伟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思考社会实践总是直接切入劳动。因为,粮食问题要靠劳动,而不是靠市场。“道人”有一篇贴文《温县考古》,就此问题补充的很好,本人所在的灌区也有所提现象,感受便更深。
总之,这次访谈以及所涉及的文章水平太高了,真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
- 胡靖:非洲饥荒之中国映衬
- 毛主席时代永远怀念--驳网易毛时代水利不值怀念的谬论
- 新闻联播露真相,私有改革元气伤!
- 水库被老板承包养鱼是不是人祸呢?
- 胡靖:小水窖救不了农村水利--“大包干”带来水利大倒退
- 红旗渠究竟靠什么修成的?(附红旗渠纪录片)
- 毛主席是怎样决策和督导治理淮河的?
- 从五省旱灾看资改派反党集团
- 时寒冰: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中部、下部)
- 抗旱救灾志愿者行动倡议书
- "大西南的旱灾,四成是天灾,六成是人祸"一个老农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