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论》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猫论》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安庆仁
千万别给我上纲上线,这里只谈论哲学不谈论政治。
《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帕斯卡有句话非常经典:“原理是直觉到的,命题是推导出的”。如果说《猫论》是原理,离直觉层面显然相去甚远,就是不懂哲学的人也能看懂,《猫论》出自理性经验;但如果说《猫论》是命题,可是在导出命题之前,它却先入为主的暗示,其中有一种颜色的猫必定是不会抓耗子的。
有些猫的确不抓耗子,这我们并不否认,但未必就是白猫,也未必就是黑猫,否则便是一概而论的否定了整个白猫或者黑猫群体,哲学上虽然承认共性寓于个性中,但并不认为共性可以替代个性。举例说,黑种女人有不生孩子的,白种女人也有不生孩子的,你可以说“能生孩子的女人就是好女人”,但你要是说,不管黑种女人还是白种女人,能生孩子的就是好女人,好么,黑种女人和白种女人准得一起找上门来讨还公道:你必须说个清楚,到底我们谁不会生孩子?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讲,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各有长短。从技术层面来讲,市场经济更容易操作,前些年我认识过一个美国来的外教,请她到家里做客,她看我有一堆经济学,大为惊讶,捧着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感慨万千,说全美国能够把这部书完整看一遍的不足2万人。这轮到我开始惊讶,她被我的表情逗笑了,然后用不太标准却很熟练的汉语认真告诉我,经济学是马后炮,问题出现后才构建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根本就不能防范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因为资本家和金融投机家,总能绕开法律想出一些袭奇古怪的赚钱法子,法律根本就奈何不了他们。
后来接触多了,她又给我很多启发,所谓美式市场经济一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只要法律上不禁止的都可以干。这意味着,法律只不过就是给商人擦擦屁股而已,然后立快牌牌,此处严禁大小便,违者罚款加判刑。但是,虽然这里不许大小便,别处还可以大小便么。资本主义社会总是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玄机就在这里。而经济学家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商人大小便后,取点粪便样品拿回去化验,然后写出一份化验报告既《经济学》。
中国显然把市场经济想得太复杂了,那么多官员、学者绞尽脑汁的研究,从上到下每年的经济会议多不可数,而美国的做法简单的让我们不敢想象,说出来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巨无霸的美国市场,真正的管理部门就三个——美联储、财政部、司法部。总统只是在关键时刻才出来干预一下,在经济景气时期,美国总统每年顶多召集一两次大型的经济会议,其余时间主要是为别的国家的事物“操心”。
美国企业家比总统还省心,除了波音等军工企业要按照订单生产,其余各企业就是跟着感觉走,市场销售情况好,就加班加点多生产,反之就少生产。斯蒂格利兹在书中又是曲线又是模型,洋洋洒洒的写了有200万字,但在美国企业家眼里,连手纸都不如。因为那都是人家玩过的东西。但斯蒂格利兹在中国却捡了大便宜,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到目前为止一共发行了200万册,其中一半都是中国人买的。
相比市场经济的简洁,计划经济可就复杂深奥得多了。虽然计划经济在实践中没有考出好成绩,但原因不在这个模型本身,而是出在运行这个模型的技术手段和驾驭者的综合素质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计划经济是一种近乎完美、既节省资源、时间、劳动和劳动力,同时又非常高效的经济模型,但恰恰因此,对运行这模型的技术手段和驾驭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格外严苛,以下是说明。
第一、计划经济是个结构严谨的反应链,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起了变化,整个流水线的参数就要重新设计,并迅速做出反应。例如唐山大地震那样的自然灾害,就不在计划之内,灾害发生后,一是地震所造成的唐山生产能力的空缺必须由其它生产能力弥补。二是还要额外再多生产一部分,以满足唐山救灾和重建的需要。三是运输环节、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等,都要及时跟上才行。但受制于技术手段落后和人员素质因素的影响,计划部门按照原始的方法,用了很长时间才初步的理顺了这些关系。假如放在今天的网络和计算机时代,从重新编制计划到投入运营只要4个小时就足够了。纹川大地震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个原始经济模型,小学文化水平的人,管理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并不稀奇。但计划经济的科技含量非常高,既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保障,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高素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术操作能力,还包括道德素质。在这里我坦白地承认,相对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确缺乏驱动本能的动力,管理者更多的是依赖理性和良知自觉地完善自己。但我觉得,世界之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管理才干的高尚人物并不少见,更何况,在经济上我们也不会亏待人家。
第三、计划经济的另一个难题在于决策。此前计划经济所以失败,决策失误占有很大成分,但这个问题并不难克服,如果决策能在民主前提下充分讨论,失误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设想,如果用政治上的北欧模式加经济上的计划模式,那么平等与效率、理性与人性、科学与道德、GDP与环境、资源与人口不就有机的结合了吗?
小平老人家有一个论点我非常赞同,即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也就是他的模论。从哲学上来讲,真理是不可知的,人类的任何经验都仅仅是来自事物的现象,当胡塞尔涨着胆子把现象还原为本质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陷入康德设下的陷坑里。康德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理性和科学,可是直到死他也没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理性的本质又是什么?
有同于理性主义回避理性本身一样,科学也总是刻意的回避科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按照我的理解,理性其实就是世俗化了的思维强迫心灵接受社会给定的事物或经验,在理性社会,身份、地位、财富严重的扭曲了人对美的认知,放到动物社会里一个备受性歧视的男人或女人,因为有钱或有身份和地位,在人类社会就会产生非凡的性魅力。不错,我们当然承认“客观性”是经验的“公共性”,但问题在于“公共性”的经验未必就具有“客观性”,休谟的很多命题之所以不能还原,就是在于这些命题的逆命题并不成立,这正是现代科学和理性的败笔。例如休谟认为科学方法出真理,出一切真理,逆命题显然是一切真理都来自科学方法,但他显然忽视了,第一、科学的方法未必都科学,很多所谓科学的方法,后来一证实,竟是伪科学。即如此,谁敢保证那些还没有论证过的科学就不是伪科学呢。同时放在地球上可能是科学的东西,放到火星上也许就是伪科学。第二、世间绝大多数真理说道理更合适,都不是来自科学方法,而是来自心灵知觉即感悟、先验本能和类比。
无论承认与否,所谓的文明社会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用理性掩盖人性,用科学掩盖道德,用效率掩盖平等。坦白的说,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我有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我羡慕甚至嫉妒西方理性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我又无法容忍这种理性主义给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带来的诸多不公与灾难,我一直在思考,除非搬开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这三块绊脚石,否则科学和理性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严谨的公正的科学和理性。
小平老人家的模论,如果用严谨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就是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世间没有纯粹的不可变的事物,宇宙中所包含的种种道理,都是偶然性的产物,比如,宇宙形成于一次偶然的大爆炸,太阳系形成于偶然的聚合,月球形成于偶然的撞击,哪里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指导宇宙呢,没有,从来就没有,可有人非要弄出个普适的逻辑,假如真的有这个普适的规则,那真的要替大自然悲哀了,一个颜色、一个物种、人类也只有一种文化,大家都说英语,哈里波特是必看的也是唯一的读物……天啊,真的不敢想象!
我并不反对市场经济,如果市场经济真的有利于老百姓,为什么不呢?但同时我也不反对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我做过一个分析,从分析中发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旗鼓相当,相对而言,计划经济给居民带来的实惠可能更多些。
计划经济时代(80年)普通工人的家庭月收入大致上150元左右,家庭平均人口5——7人,人均月收入30——21.5元。市场经济时代按去年初数据计,普通工人的家庭月收入大致上元3000元左右,家庭平均人口3.1人,人均收入将近1000元。去掉物价上涨因素(平均上涨15倍,房价、学费、医疗费因素未计),实际上去年的1000元仅相当于80年的67元,如果在考虑房价、学费、医疗费因素,就更不好说了,这意味着,居民生活的改善,更多的是受惠于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3000元养活5——7口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