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太多太多人没有‘阶级’这个概念”
一
有时候,我们会在深夜无声地看着手机屏幕,刷着那些重复又陌生的画面:有人在吐槽工作,有人分享加班的打卡记录,有人晒着租来的小房子里孤独的晚餐,有人讲笑话、演段子,用一张张带着滤镜的脸把生活装点得轻松有趣。屏幕外的世界很安静,只有手机里不断滚动的声音提醒着我:还有无数的人,像我一样,困在这样的一天。
清晨挤公交、地铁,抬头是一张张同样疲惫的脸。办公楼的电梯间里,站着同样低头刷手机的人。午饭时排队等着外卖,吃完还没咽下最后一口,就开始担心下午的会议。晚上回家的地铁上,有人抱着电脑在改文档,有人背着工具箱打着瞌睡,有人穿着外卖服,还在接最后一单。回到出租屋,脱下鞋、脱下外套,瘫在床上,刷到凌晨,再告诉自己“早点睡”。第二天,又是一样的循环。
“这就是生活吧。”我们常常这样安慰自己。长辈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校说“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社会说“年轻人要多拼搏”;每个人都说“别想太多,好好干就是”。于是,我们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向前走,一边疲惫,一边又告诉自己“没办法,谁的生活都这样”。
但有时候,当夜深人静,当短视频都刷腻了,当所有声音都安静下来,心里会冒出一个模糊的疑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只能是这样?”
为什么房价这么高?为什么工资不够花?为什么付出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有人随便投个项目就赚走一年的薪水?为什么有人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能过得比我们好?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命运如此”“生错了时代”“我不够努力”。如果运气好一点,遇到朋友,也许会一起吐槽、骂骂“资本家”、骂骂“制度”,然后又各自回到生活里,继续刷视频、继续打卡、继续奔命。
我们很少再往深处去想。很少再去问:“这些问题背后,到底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不是偶然的,不是每个人个人命运的巧合,更不是简单的“努力”和“不努力”所能解释的。但有一个词,悄悄地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或者说,被悄悄拿走了。这个词,叫“阶级”。
因为没有“阶级”这个概念,我们无法看见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我们只能用“个人失败”“运气不好”“别人更努力”这样的词汇,去拼凑一个充满漏洞的解释。我们把眼前的一切看作天经地义:老板有钱因为他聪明,房东涨房租因为市场规律,物价飞涨因为经济必然,35岁被裁员因为你不够年轻。
于是,我们的愤怒无处安放。我们只会去怪罪离自己最近的人:那个拖延工作的同事、那个插队的陌生人、那个态度差的客服、那个出错的外卖员。我们彼此指责、互相埋怨,却看不见,真正的问题其实来自一套更大的结构,一套早已写好的剧本。
当“阶级”这个词消失,我们也就失去了看清剧本的钥匙。失去了团结的语言。失去了共同的方向。
但只要我们重新说出这个词,只要我们敢于承认这个现实——我们是有阶级的,社会是有阶级矛盾的,财富和权力是由阶级决定的,那么,我们就能找到彼此,就能看见自己不再孤单,就能明白,这一切并不是“命运”,而是“结果”。
当“阶级”重新回到我们的语言中,我们才能有重新写剧本的可能。
这个世界,本可以不同。
二
可如今,说“阶级”是多么陌生啊。这个词,好像只出现在历史书里,出现在那些已经过去的年代。我们从小听的,是“和谐社会”“人人平等”,是“努力就能成功”“勤劳致富”。那些讲阶级、讲剥削、讲对抗的话语,似乎属于很久远的过去,属于课本上的“旧社会”,属于某些遥远国家的“革命年代”。
“我们早就没有阶级了。”有人这样说。可是真的没有了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有一辈子住在一间出租屋的人,也有从出生起就拥有几套房的人?为什么有人为了还房贷不敢请假,有人却靠收租坐等钱到账?为什么有人拼命考公、挤进编制,只为有一个“铁饭碗”,而有人生来就不用为饭碗发愁?
如果没有,为什么工地上的农民工要在高空中赤手空拳搬砖,而写字楼里的人吹着空调“优化方案”就能决定他们的命运?为什么医生要每天连轴转,保住的是医院的KPI;老师要应付无数文件、评比,早已顾不上初心;快递员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被平台一句“延迟将影响评分”催着不断加速?
如果没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上升无门”“阶层固化”,却又说不清这“门”在哪里、这“锁”是谁掌握?
其实,不是“没有了”,而是“被不让你看见了”。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淡化了”“被掩盖了”。这个词,像是被一层又一层包装纸包起来,只留给你一个“努力”“奋斗”的标签。它让你永远低头看脚下的路,却不抬头去看那条路的尽头是谁画出来的。
于是,我们越来越难以看见彼此的共同处境。刷视频时笑话“打工人”,自嘲“社畜”,抱怨“卷死了”,但没人再去追问“是谁让我们只能做打工人?是谁让我们只能被卷?”我们只是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这是“社会大环境”,这是“现实”。
可现实不是凭空而来的。现实,是阶级关系的结果。是利益分配的结果。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只是,当“阶级”这个词从语言里消失,我们也失去了对“结果”发问的能力。我们不再追问“为什么”,只会接受“就是这样”。我们不再追问“谁获益”,只会责怪“我不够好”。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不相信贫穷有原因;比辛苦更可怕的,是以为辛苦是命中注定;比被压迫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被压迫。
可一旦说出“阶级”这个词,一切便开始有了解释。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那些让人窒息的现状、那些无法挣脱的命运,背后都有了逻辑。你会发现,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我始终在这里”。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有人希望绝大多数人永远在起跑线的后面”。
说出“阶级”,就是打开一扇窗,让你看见那堵一直挡在面前的墙。说出“阶级”,就是在无数孤独的命运之间,搭起一座桥。说出“阶级”,不是为了怨恨,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找到共同的名字,为了找到一起改变的可能。
阶级,从未消失。只是我们太久没敢直视。太久没敢承认。太久被告知“没用了”“过时了”。可它就在这里,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每一次的困惑里,每一声“为什么”里。
只要我们还愿意问“为什么”,只要我们还愿意找答案,这个词就不会死。这个词,就依然有力量。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它,重新说出它,重新理解它,也许,我们就离改变更近一点。
这个世界,也许就会真的,慢慢开始不同。
三
有时,这种“阶级感”的缺失,总是让我们陷入了一种更深的困境。我们似乎渐渐习惯了每天的疲惫,渐渐不再去反思自己为何会如此疲于奔命。我们不再感到不公平,反而将其视为“常态”。我们甚至开始嘲笑那些试图反抗现状的人,觉得他们是在“自找麻烦”,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理应“安于现状”。
这种思想的束缚,比贫穷本身更为可怕。它让我们放弃了质疑,让我们放弃了改变的可能。就像那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河流,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努力被无形的力量消磨,却始终无法看见那条河流背后的人与事。我们努力追逐的,不是希望和未来,而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目标,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渊。
“阶级”这个词,曾经被我们误解为激烈的对抗与敌视,曾经被我们看作是一种“过时的”历史遗留物。可它并不是一场与他人对立的斗争,而是一场与结构的较量,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背后权力关系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看清,生活中的不平等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层层之中。它揭示了那些无声的压迫,那些无形的障碍,提醒我们去发现隐藏在我们每一天的重复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阶级矛盾。
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根源。我们可能无法一蹴而就地打破这种结构,但至少,我们必须重新看到它,重新理解它,重新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改变自己”这种单一的叙事所迷惑。我们被告知,“只要你足够努力,生活就会改变。”我们追求个人的提升与突破,拼命去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跨越阶层、改变命运。这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思维,它把社会问题个体化,掩盖了背后真实的阶级结构问题。
然而,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并非总能改变一切。在一个阶级结构分明、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里,个人的努力只能在极限的条件下有所改变,却无法撼动大体的格局。这种现实,正如那无形的玻璃天花板,始终存在,只要你不够高,不够强,总有一层力量在上方压制着你。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个人努力毫无意义。相反,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是改变的起点。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社会并不总是公平的,机会也并非人人平等。在这样一个深深埋藏阶级分化的社会里,唯有我们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这种阶级矛盾,正视它,挑战它,才能让我们的奋斗有更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阶级境遇,那么我们就永远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安排。在那些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深的真相:阶级压迫和不平等的本质,才是这世界中许多人无法跨越的“障碍”。
只有当我们看清这个真相,才能真正地去寻找改变的方向。只有当我们敢于说出“阶级”的时候,才能突破那些无形的枷锁,真正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