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
“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
钟 声
读罢“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消息(见《工人日报》 12月1日 一版),不仅使人产生颇多联想,即在这个“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是值得称道还是令人忧虑和悲哀?
“新增就业岗位”,对长期失业或无业可就的人们而言,无疑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但在“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即在民企不断发展、扩充的形势下,也无疑暴露了国企的数量不断减少、衰败、消亡和势必继续裁员的事实。况且,除此“七成”外,尚有“三成”难以就业和根本无法就业者到底人数多少,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难曰“乐观”和称道,而且极其值得忧虑。还有那“七成新增就业”者的工作境况如何,是否存在被剥削、被奴役、被炒鱿鱼和实在工作不下去而重新失业的因素,不恰好与所吹嘘的“新增就业岗位”形成了鲜明对照?
试问《工人日报》及其记者先生:你们的“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数字详实准确?是经过缜密调查得来还是拍脑袋的产物?其中因国企消亡或裁掉的失业职工占多大比例?有多少人被你们计算进“七成”后又很快沦落到“七成”以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喉舌,重点关心一下国企兴衰和失业职工的根本利益,难道不是《工人日报》理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须知,即便所说“七成”不虚,也无非是在为虎作伥、替民企歌功颂德和为残害工人阶级和国企的资改派涂脂抹粉。所谓“民企”是什么性质?不就是残酷剥削和榨取雇佣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私有企业?如果说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那么作为阶级性本该极其鲜明的《工人日报》故意将私企说成“民企”,不觉得是在蒙骗工人阶级和对工人阶级的可耻背叛?
此外,《工人日报》的拙劣的报道,还说明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即“国退民进”——实质是公退私进的步伐仍在加快,国民经济已经不再是私有经济成份“三分天下有其二”那么简单,并且分化、瓦解和吞并国企的“重组改制”犯罪并未因通钢工潮而停止,而是在主流舆论卑劣的安抚下、欺骗下和诱导下一直都在进行。不过是吸取了通钢工潮的惨痛教训,再不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地公开“攻坚”和实施吞并罢了。
所以,奉劝《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先生们,有关资改的舆论确实得继续造,否则资改就难以进行。但也须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尽可能权衡利弊,不要顾此失彼和闹出令人不屑的笑话。仍以“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的消息为例,不让真正的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看到其另一面行吗?
(附《工人日报》报道原文)
我国七成新增就业岗位在民企
2009年12月1日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北京 11月30日 电(记者郑莉)“目前,民营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万个,占当前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今天召开的民营企业发展与促进就业政策咨询会上获悉,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我国有近8亿适龄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规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始终是长期的重大民生问题。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产业、就业形式多样和渠道多元等,都使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的就业“蓄水池”。
“小企业解决了大就业。”据全总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80%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民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有效缓解了经济转轨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
为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有关部门提出了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还共同开展了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至今,共有55.78万家民营企业在招聘周活动中提供了1075.5万个岗位,404.5万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139.9万城镇失业人员和137万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帮助民营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了用工及就业平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工会号召,开展“共同约定行动”,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工作岗位,与职工携手共克时艰,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对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1~9月,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851万人,其中9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