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
“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 吴恩远
一、俄罗斯广大社会阶层反思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一)俄罗斯现实存在的深刻社会危机的反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
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发动了政治改革。政治
体制的变化引起了历史学的反响,史学界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
空白点”,由此在全国掀起一场“重评苏联历史的运动”。这场运动在冲破以往史学领
域比较盛行的教条主义和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方面有过一些作用,但在“公开性、民
主化”的口号下走到了极端,其结果导致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社会的混乱、国家的
解体。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变化必然引起意识形态领域
包括历史学的反响。2004年2月,普京总统指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俄罗斯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具体而简练地描
绘了这个“悲剧性”状况:“最近15年来俄罗斯的确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性的变化,生活
水平下降,道德水准乃至整个文明程度都在滑坡”。资深政治家齐普科教授在《我们怎
样认识斯大林?》一文中指出:“今天俄罗斯……试图重新评价历史,是俄罗斯现实存
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映。可以说500年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
可以看出,苏联—俄罗斯历史学这两次变化与社会变化的轨迹大体是一致的,它绝
非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客
观规律的反映。
(二)要求对苏联历史给予科学评价
如今,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作法遭到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及广大民众的反
对。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波利雅科夫指出:“从1987—2000年13年
来,俄罗斯历史科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上发生了根本改变,历史科学的很多方面被
破坏了,被抛弃了,被颠倒了”。现在“俄罗斯历史学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在利用几
代学者积累的学术资料基础上,吸收新的资料,重新思考历史。”
俄罗斯这次“重新评价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恢复被颠倒的一些历史事件、人
物的真相。正如尤里·波利雅科夫指出的那样:“(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所谓‘改革’的
不成功在人们的社会意识里产生了新的转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到十月革命和苏维
埃制度所起的进步作用。2002年,什·姆·蒙恰耶夫和弗·姆·乌斯季诺夫在其撰写的
《苏维埃国家史》一书的结语中也认同这个观点:“历经了多年对苏联历史的否定,今
天终于合乎规律地在千百万人的心中产生了一种意识:不能否定苏联70年的历史”;第
二,反思历史不是回到“粉饰一切”、“文过饰非”的苏联史学,而是要“还历史公
正”,要更“深入地、科学地重新思考苏联历史”。 (三)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
俄罗斯社会阶层
提出或实践“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的,不仅有著名的俄罗斯学者,还包括
相当部分的前“持不同政见者”、国家领导人、主要政党、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等
等。
俄罗斯领导人。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时,叶利钦在他的报告中曾说:
“在建立反希特勒联盟中,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的功绩是伟大的。”尽管
他避而不谈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对取得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但毕竟对斯大林作了某些
肯定。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则进了一步,他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时指出
:“不能贬低或不提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否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诚实
的。”1999年12月,普京总统发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既指出苏联时期“付出
了巨大代价”,又强调这一时期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2004年2月,他再次指出
:“苏联时期,苏联的存在以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强有力的稳定因素。”保留苏联时
期的国歌、军旗,也证明他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苏联的历史成就。当然,对苏联时期的严
重弊端、甚至对苏共政权体制他是完全否定的。但对此前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做法,普
京总统毫不含糊地表示了反对。可以说,正是由于普京对待苏联历史的观点,在一定程
度上揭开了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的先河。
政府和政党。苏联解体之初,原苏共领导人的塑像、纪念碑等曾经遭到疯狂的破
坏。2000年6月2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农工党领袖尼古拉·哈里多诺夫提出:应恢复克
格勃创始人捷尔任斯基被毁坏的塑像,以及早先其他被毁坏的塑像。他说,这是团结社
会的第一步,也是还历史的公正。2002年,一批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写信给总统普
京、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等人,也要求在莫斯科市中心恢复捷尔任斯基塑像。卢日科夫
支持这个请求。
2003年,伏尔加格勒州政府作出恢复缄市原来的名称“斯大林格勒”的决议。州议
会议长说道:“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历史中最光荣的名字。斯大林是强大俄罗斯的象
征。重新使用这个名字,有助于使俄罗斯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已有十几个州政
府签名支持伏尔加格勒市政府的改名要求。
2003年11月13日,俄罗斯秋明州伊希姆市政府决定,在原来被推倒的斯大林塑
像位置上重新竖立斯大林纪念碑。副市长伊·法杰伊娃指出:卫国战争时期,由伊希姆
市人组建的军团呼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从这个广场走向前线。而政府
这个决定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这是还历史的公正。
据最近的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者已经不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的75%)。自
由民主党肯定斯大林者比例最高(占该党被调查者的83%),而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权党
“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
前持不同政见者。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这位在青年
时代痛恨斯大林、曾想要刺杀斯大林的前持不同政见者,近年来逐渐改变了态度。2003
年3月4日,他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
他还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
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之一,把20世纪称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
甚至像索尔仁尼琴那样的曾对斯大林恨之入骨并对斯大林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贬损的
人,看到在斯大林领导下建成的强大国家遭到毁灭后出现的混乱状态,思想上也不能不
有所触动。他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里,已不把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描
绘得一团漆黑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用肯定的笔调来写斯大林。 俄罗斯民众。十
余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历史的认识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在各种民意调查、特
别是全民投票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情感。例如对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
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俄罗斯人还赞同继续这些改革,到90年代末,则有超过
2/3的人反对它。这里要特别提及俄罗斯年轻人情感的变化。以往肯定或者怀念苏联历
史的人确实集中在老一代人,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2003年3月5日,齐普科教授指出:“俄罗斯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尖锐感受到国家的
衰落和混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感情。在这样的条件
下有了对斯大林的向往。”2003年2月27日,基里尔·亚基梅茨在《斯大林先生万岁》
一文中写道:“目前20岁一代的人更希望国家强大和有秩序,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俄罗
斯所缺的。对这一代人,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在其心目中是不坏的象征。”
这就说明,当前俄罗斯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确实不是个别人或少数团体的行为,而是
涉及相当广泛的民众范围,是值得加以关注的。
二、重新思考苏联历史的主要方面
(一)重大历史事件
1.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之初,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大多是否定的。现有俄罗斯学者指出,列宁不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经典”定义,而是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
时代这个现实出发,发动了十月革命,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尤里·波利
雅科夫院士对所谓十月革命阻碍了俄国现代化进程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前几年,
“由于以为俄国很快可以取得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成功,在俄罗斯各种媒体:报纸,电
台,电视上,充满了对十月革命和苏联时期肤浅的判断,带有偏见的评价,甚至是胡说
八道。特别是把沙皇俄国、尼古拉二世、斯托雷平等人理想化。”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
联是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大概以后也不会再有的强国,它在20世纪30年代步入世
界先进国家行列,二战后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舞台、对国际生活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丘巴里扬院士也指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也是20世纪一个重
大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十月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唤醒了民族解放的意识;它还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其内外政策,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
的进程。
俄罗斯广大民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也有了变化。2001年11月7日,俄罗斯社会和民
族独立问题研究所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有一半的俄罗斯人肯定十月革命的意义,有
67.6%的人仍然肯定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2004年4月,俄罗斯就列宁与十月革命
进行的民意调查证明,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 2.工业
化、农业集体化与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目前,绝大多数俄罗斯的论著都不再否认工业化成就,指出在1928~1932年、
1932~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分别提高了2.2和2.0倍,劳动生产率提高
了2.7和2.4倍。
2002年出版的、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20世纪祖国史》写道:“30年代末
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1%,成为世界上仅有
的三四个能制造当时所有工业产品的国家之一。”该书还针对过去批评工业化“实行国
家严酷的集中的计划管理、缩小市场的作用”、对农业“超经济强制”获取资金、使人
民“勒紧裤腰带”等论点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家面临新的战争威胁。未来战争的
特点是机械化战争,是飞机、坦克、战车的较量。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有强大的工业,
这对国家是生与死的问题。”而苏联没有殖民地,没有外资,工业落后……形势所迫又
不可能走传统的从轻工业开始较为缓慢的工业化道路。所以工业化中的这些做法是“迫
不得已”。
另一个新的认识,是反驳“苏联时期中断了现代化进程”的观点,把工业化与俄罗
斯现代化过程联系在一起。这—认识以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
士为代表。他坚决否认“俄罗斯在20世纪初脱离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说法,指
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
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
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者弗·丹尼洛夫在其最近的文章中也说:
“俄国革命前的现代化进程仅仅是注重经济的增长。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与之不一样,在
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体制。国家保证了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科学
和文化,实行了普遍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实际上的免费住宅、休假制及其他
社会保障。”
对工业化新的评价,也多少改变了以前全盘否定农业集体化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由
于集体化的完成,不仅保证了工业化所需的商品粮,每年还为城市提供1500~2000万劳
动力,使工人数量由900万增至2400万。“农业集体化是保证加速实现工业化最重要条
件”,“国家在处于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以难以置信的努力的代价,取得工业化的
大步前进,并奠定未来战胜德国纳粹分子的基础”。
这里所指的代价,就是集体化中强迫农民入社,对不服从者予以镇压、流放;由于
农民的反抗招致生产的破坏,致使在1932~1933年的大饥荒中死亡上百万人。对苏共和
斯大林在集体化中所犯下的这个错误,俄罗斯人仍然是予以谴责的。
3.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初期,一些人曾预言:“这是资本主义和民主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
义,世界将出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将建立一个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会”。当时广大俄
罗斯民众似乎都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有利于俄罗斯发展:因
为建立了“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
十年后,饱受艰辛的俄罗斯人态度有了改变。1999、2000、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
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
72.0%。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在1993~2001年,共7次向俄罗斯居民进行了
调查(其中1998年4月、8月分别调查1次,缺94、95年资料)。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
革”而获得好处的俄罗斯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5.1%、13.9%、7.5%、7.60%、
6.50%、9.30%、15.9%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遭到损失的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
者的57.4%、86.1%、64.8%、65.6%、72.4%、63.7%、51.3。可见大多数俄罗斯人
对十余年来俄罗斯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不满意的。
2002年6月12日(俄罗斯国庆日),独立研究所就“俄罗斯是否建立了民主体制国
家”进行民意调查,结果高达56.6%的人否认现行俄罗斯政体是“民主体制”,只有
30.4%的人同意这个看法。
但经济社会危机还仅仅是表层次的,尤里·波利雅科夫院士分析了苏联解体对俄罗
斯更深层次的影响。他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而言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时的危机,
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危机。苏联对世界舞台、对国际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苏联
时期是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大概今后也将不会再有的时期。苏联解体中断了几个
世纪来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潜力。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也强调了苏
联解体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苏联解体没有使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
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
(二)历史上有争议的领袖人物
1.斯大林
在对苏联历史上领袖人物的评价中,斯大林始终是争论的焦点和中心。这里仅仅强
调两点:第一,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很低的。据调查,高达64%的人对他
持否定态度,肯定者只有8%。这和当时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的评价是一致的。而最近的
一个显著变化是,若干机构的民意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持肯定态
度。这也和当前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的思潮是一致的。2003年3月5日,俄罗斯《导报》以
“俄罗斯人怀恋斯大林时代”为题分析了民众、甚至包括反对派肯定他的几条最主要原
因:第一,把苏联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建成了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的基础;第二,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法西斯,保卫了国家的独立;第三,建立了强大的
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宅,首次实现在一个国家里消灭了文
盲;第四,很快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47年就取消了商品的票证供应;第
五,奠定了热核武器、宇航技术发展的基础;第六,苏联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公民都以自己强大的祖国自豪,苏联模式在欧洲亚洲一系列
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
当然,对斯大林时期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在
大清洗等问题上所犯的严重错误,许多学者仍然持批判态度;同时,目前俄罗斯继续存
在对斯大林评价的不同观点,甚至相当激烈的批判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看法。
2.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等人在改革之初曾自称“苏共20大的产儿”,当时社会各界对赫鲁晓夫
评价甚高。近来出现对赫鲁晓夫评价与原来不同的观点。2003年,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
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指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激励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消失了。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创新精神丧失了。
由于惰性,俄罗斯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科技革命的浪潮。
《20世纪祖国史》对赫鲁晓夫的评价颇具代表性:“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
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对他在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
化、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工作,人们都是肯定的。但他在农业、工业、和
外交方面鲁莽的、不彻底的改革,往往把国家引入死胡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
和斯大林不同,常常不是引起尊重,而是讽刺。”
3.勃列日涅夫及勃列日涅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被指责为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顿而以
“停滞时期”著称;对他执政时期肯定的评价只有2%,否定的达到80%。
现在俄罗斯学者对此前的提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停滞”的另一面应当理解为苏联
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过去往往把‘停滞’理解为在苏联历史上的某段时间一切
陷入停顿状态。实际上今天—————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15年后才明白,实际情
况恰恰相反。不能不看到和忘记了在这段时间,由于千百万苏联人诚实、忘我的劳动,
建立了崭新的、完整的工业企业,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发明。”
俄罗斯历史学博士鲍里斯·帕什科夫在其《20世纪俄罗斯的执政者》一文中,对勃
列日涅夫的主要成就归纳如下:开始了在经济体制领域以集约化生产为目标、扩大企业
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和物质刺激、减少中央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中心的改革;实现农业
改革;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在宇航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从社会发展指标看,1959~1979年,苏联人口增长了5369万,全国达到2.624亿
人,增长25.7%(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口从1.48亿下降到1.45亿)。勃列日涅夫时期
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到70年代末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人口从1960年全国的
49.9%达到1978年的62.4%;1966~1971年工业产值增加了50~14,建立起当时世界最
大的水力发电厂等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延长休假(实行每周5天工作
日)、工资增长(从1968年月工资40~50卢布,到1980年的168.9卢布)、5年内5600万人
免费获得住宅……所以,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生活最好的时期,承认
这一切与“勃列日涅夫个人工作作风包括善于使用干部有关”。1999年,据俄罗斯社会
舆论基金会就“20世纪的俄罗斯领导人谁对国家发展给予最良好的影响”题目对俄罗斯
民众问卷显示,勃列日涅夫竟然占据第一位;在关于“俄罗斯在什么时期具有最高的国
际地位”的问卷中,勃列日涅夫时期仅次于斯大林时期,居于第二位。
当然,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越来越明显的消极现象:经济改革不彻底,经济增长速
度的降低;政治上保守、干部队伍老化、官僚机构膨胀;思想上僵化、封闭和教条主义
盛行等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关系中与中国关系的尖锐化,由于出兵捷克、阿富汗引起国
际局势的紧张等,俄罗斯学者仍然持批判态度。
4.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苏联解体以来,有关对这两个人评价的书目很多,本文简单介绍俄罗斯人对他们的
态度前后形成的巨大反差。
1989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以70.76%的多数票当选苏联
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他在苏联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以59.2%的得票
率当选苏联总统。叶利钦在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于1991年6月12日经全国全民投票,以
57.3%的多数票当选。
但在苏联解体短短几年后,由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广大俄罗斯民众重新对他们
进行了评价。1996年,戈尔巴乔夫竞选苏联总统,经过全民投票,以得票率不到1%而
惨败;1999年12月底,据民意调查叶利钦的支持率只有1~2%,他不得不放弃竞选俄罗
斯总统,提前让位给普京。1999年,据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就“20世纪的俄罗斯领导
人谁对国家发展给予最坏的影响”题目对俄罗斯民众问卷显示,戈尔巴乔夫的得票率以
占被调查者34%高居榜首,叶利钦以30%居第二位。2001年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6.1
%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应对当前国家的困境负责。
叶利钦当时掌握的权力,有力量阻止苏联的崩溃。但有人却使叶利钦相信:只要建
立了三个斯拉夫人的、具有主权的邦联国家,其余无路可走的原加盟国家就会加入进
来。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叶利钦在导致一些地区主权化方面是有责任的。如1990年
他在鞑靼斯坦说,俄罗斯可以和鞑靼斯坦签订协议,他认为在俄罗斯可以搞邦联制,可
以给加入邦联的地区有能力想象那么多的自主权。这是后来导致车臣、鞑靼斯坦等地区
试图分裂的一个原因。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的改革遭到完全失败,这在俄罗斯已是不争的事实。戈尔巴乔
夫当初所提出的所有改革目标都没有实现:既没有能使苏联在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
面融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没有能改造苏联管理体制,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方
面,俄罗斯学者阿·奥尔诺夫的分析颇有见地。他指出,这些改革的设计师们给群众灌
输的一些“经济理论”的错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1)鼓吹其经济改革理论的学术
性。实际上他们无非是利用了西方货币学派理论中一些肤浅的原理,更不能结合俄罗斯
的实际利用这些理论。(2)夸大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危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无
论是生产增长规模还是群众生活水平,决不是处在如其所说的危机状态。苏联经济结构
需要改革,但不是被破坏。(3)认为苏联解体对经济发展有利。实际上苏联解体后各共
和国画地为牢、互设关税壁垒,割断了原有的经济联系,和西方正日益加强联合———
欧盟的扩大形成惊人的对照。(4)否定国家对经济调控的作用。他们忘了,即使在美
国,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份额也不低于30%,丹麦和瑞典达到60%,以纠正自由竞争带
来的一些负面作用。(5)滥用“民主”和“自由”概念。改革家们都自诩是“民主
派”,要求扩大“民主”和“自由”,戈尔巴乔夫甚至提出“无限制”的民主化、公开
性。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民主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工会,工人没
有说话的地方了。你有骂政府的“自由”,却没有骂“老板”的“自由”;你可以“自
由”选择职业,却只能得到如同学生助学金一样的报酬。人们的得到的是失去社会保障
的“自由”…… 在广大群众的脑海里,戈尔巴乔夫的名字已经死死地和苏联生活
方式的急剧崩溃、社会的苦难和动荡、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家解体联系在一起。
三、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限度
俄罗斯重新反思和评价苏联历史,不是意味着要回到过去苏维埃时代。
今天无论俄罗斯民众或学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全盘肯定苏联历史,他们对那一
时期的错误思想、方针、政策,都持批判态度,如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弊
端,领袖个人专权造成的诸如大清洗、全盘集体化中暴力对待农民的错误,思想领域中
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等等。与此同时更强调对旧体制的改革,弗.丹尼洛夫在
充分肯定苏联时期成就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改革由于加速工业化、集体化而形成的高度
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指出它已经不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不适应信息时代的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