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庙堂之上,碌碌何为?

火烧 2010-12-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庙堂之上碌碌无为的现象,分析社会转型期个体价值论与短视行为的影响,揭示社会矛盾与腐败问题,反思发展方式与价值观变迁。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里有一句脍炙人口至今尚为人们传颂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实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践行“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家,以民众疾苦为己任的不凡抱负。无论时代怎样变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用所拥有的学识报效国家是为千古不变之理。但也应看到,受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心理以及观点也在发生变化。从“读书做官”到“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等封建腐朽思想,在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为人民所服务思想的确立,共产主义理念的根植,这些都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坑。事实也确有一大批执政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与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正以一种健康的步伐在飞速的发展。 

但是,自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特色”以来,从西方民主思潮的侵袭到美式“普世价值”的肆虐,一些“海龟”派学者穿着“砖家”“精蝇”的马甲,大肆宣扬鼓吹人的个体价值论观点,首先肯定人的私有观念。利用所掌控的媒介对几十年社会形成的“大公无私”观念进行蓄意污蔑和热潮冷讽。于是,所谓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型思维、以利字当先、视私有为天经地义的浪潮得以在“特色”社会肆虐泛滥。 
 
无论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实施,还是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无不呈现急功近利,热衷于眼前利益的功利化短视行为。这种极端的短视行为已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人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国家的对外关系处理、还是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问题的政策制定方面都无不毕现短视的功利化行为。从“特色”三十年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纷乱丛生都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急功近利式发展带来的恶果。 

从“猫论”“不争论”的所谓理论设计与创新到“韬光养晦”的实际不作为,从“特色”官场黑恶腐势力呈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客观势态,从社会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人们道德观念的急剧滑坡,“特色”社会纷纭乱象可谓洋洋奇观。于是,诸葛亮大骂王朗的一段话就被人们惯常用来作为对“特色”社会官场混乱、社会矛盾丛生的真实写照: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卑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难道是所谓的社会转型期必然要出现的怪相乱象? 

为什么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与实践竟而抵挡不住私欲和利益的大潮冲击?如同一道大坝,一旦一处决口,竟至纷然崩溃?是否资改派当权阶层的权力绑架和丧失良知的文人当政才是致乱之源? 

所谓的领导干部知识化,其实是让受美式民主灌输洗脑的“海龟”们把持权力。从“特色”社会的政治、经济的逐渐西化沦落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附庸。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贪利本质决定了不会听任中国发展为强大国家的,即是再拍马溜须也不行。“特色” 

所谓的发展被无情实践证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迷梦而已。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说不免绝对化,但也真实反映了当今社会那些“砖家”“精蝇”的丑陋本质。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知识的重要和不可或缺性,但如果绝对化的看待这个问题,又不免导致治国的误区和歧途。 

再远的有李后主词赋误国,近代的巨奸汪精卫文章诗词亦称冠绝一时。从汪氏刺杀清摄政王未遂入狱而作的《狱中占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曾让多少人血脉喷张、激情萌动。但面对日本侵华的战争铁蹄,汪氏却做了人所不齿的铁杆汉奸,汉奸身份的定位将注定永世背负骂名。但今日还有当权高层平时也以所谓的歪诗现世,但其真实作为却早已为人所不齿。若论辞赋文章,汪氏胜其多矣;但论卖国共识,其实一丘之貉。 

为什么“特色”之世盛产汉奸?为什么卖国已成“特色”官场共识? 

 呵,苦难不尽、命运多舛的泱泱华夏大国。

从“特色”中国已被四面埋伏,从国家利益不断被分割,钓鱼岛屈辱,黄海底线被突破,人民被迫转基因,汉奸势力肆无忌惮的疯狂卖国……我们仿佛看到风雨飘摇的中国在哭泣,在滴血。总是把祖国比喻为母亲,那么,当面对母亲的苦难,儿女们都在干什么? 
用私利诱导欺民,以奸心肥己卖国。人民被幸福、被和谐、被小康着,国家被尊严、被发展、被国际化…… 

其真正背景是什么?其后隐藏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