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万万,你真的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吗?
前两天,万万转发了一篇名为《昆德拉: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的文章,本着“万万出品,必属‘精品’”的想法,我特意翻了一下文章,果不其然,继不学戊戍以及不识常凯申和章北海后,万万又一次闹了笑话。
米兰·昆德拉的大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以万万湖北省作协前主席的身份,要说她没听说过米兰·昆德拉的名字,那多少有点离谱了。不过,我敢打赌万万对米兰·昆德拉的认识极其肤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作为通读且精读过米兰·昆德拉全集的人,我相信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为了防止万万再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错误,在这里,我免费给万万普及些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常识,权当好为人师了。
说点题外话,右派热捧昆德拉,上世纪90年代还一度出现所谓的“读昆德拉热”并非偶然。对米兰·昆德拉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米兰·昆德拉的立场是极端反*的,至少上世纪90年代东欧巨变前如此。
由于昆德拉在小说中说了很多右派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右派热捧昆德拉的目的就很明显了,这大概就是另一种方式的“为了捉鬼,借助钟馗”吧。如果对此理解不深的话,不妨看看万万热捧的这篇《昆德拉: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吧。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道,“昆德拉的小说用反讽的笔调描写了人的存在境况,深刻揭示了乌托邦理想的浪漫主义思维造成的危机。这一危机并没有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国家转型而结束,而为它涉及对存在本质的认识。”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定性为“乌托邦理想的浪漫主义”,还造成“危机”,这弦外之音,你品,你细品。
或许是怕别人品不出来文章的弦外之意,作者又忍不住说道,“他(米兰·昆德拉)亲身经历过德国纳粹和苏联乌托邦的两重炼狱般统治,对人性的思考,对荒诞政治的反讽,有着远超于一般思想家的深刻和复杂。”如果不加这几句还算欲说还休的话,这里作者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德国纳粹”相提并论,可算是图穷匕见了。话说到这份上,就算是傻子都该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现在知道万万为何会对这篇文章青睐有加了吧?立场,立场,还是TMD立场啊。
不过,很遗憾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却完全没有这些意思,换句话说,这些意思是作者强加给米兰·昆德拉的。以米兰·昆德拉最经典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文中讽刺的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而绝非社会主义。不管怎么说,当年苏联跑到捷克斯洛伐克把杜布切克(不知道的去问下度娘就知道了)抓了,这种赤裸裸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已经和美国那样没有底线的国家没有多少区别了。话说,苏联如此耍流氓,米兰·昆德拉骂几句不过是人之常情,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啥关系?
同样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在第三部《不解之词》中,通过二号男主弗兰茨与二号女主萨比娜的性格冲突已经多少能够看出米兰·昆德拉对于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态度了。昆德拉未必喜欢弗兰茨的集体主义,但肯定更厌恶萨比娜的自由主义,更不要说,集体主义者弗兰茨的结局是轰轰烈烈的,而自由主义者萨比娜的归宿则是坟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真正说的就是秉持自由主义理念的萨比娜,萨比娜十几岁的时候背叛父亲,长大后背叛情人,再然后背叛国家,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让萨比娜完全失去了自我。背叛看似拥有了摆脱“重”之后的“轻”,可是这种“轻”比“重”更难承受。
就像在结局无可挽回后,萨比娜想的是,她对父亲的背叛是错的,她开始理解当初父亲的态度,没有人希望十多岁的女儿就跟别的男人鬼混;对情人的背叛是错的,她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弗兰茨的爱,为什么不再多给弗兰茨多一些时间多一点理解,然而,再不会有人会像弗兰茨那样爱她了;对国家的背叛更是错的,哪怕她身在美国,却只活成了行尸走肉。
就像A为了B背叛了C,当A再次背叛了B并不意味着会回到C身边,相反,只会离背叛的原点越来越远,所以,虽然年轻时候的萨比娜向往坟墓,可当她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结局就是坟墓的时候,她后悔了,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之后,她却再回不到从前了。
这正是我说万万可笑的地方,但凡她稍微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她就该对萨比娜的命运有所感悟。萨比娜的教训可谓血淋淋,如果万万真的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特别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她还会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还会忙不迭的给外国递刀子,还会挖空心思给武汉抹黑、给中国添堵?
如果万万以及那些与万万思想相近的人真的喜欢米兰·昆德拉的话,我倒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读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特别是米兰·昆德拉在90年代东欧剧变后创作的小说,好好体会米兰·昆德拉思想的转变,如果这样还一点感触都没有的话,那可就真的无药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