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敢问“彼岸”在何方?
敢问“彼岸”在何方?
郭松民
《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 王小强著 香港大风出版社
>>王小强新作《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作者的话
这是一本探索“彼岸”的书!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过河”预设了“彼岸”的存在,“摸着石头”,则表明了路径还不是很清楚,“彼岸”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而不清楚,尤其是在“摸”了近30年之后,仍然不是很清楚,人们就不免会产生困惑和焦虑,产生寻找“彼岸”的强烈渴望。王小强的新著《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就反映了这种情绪,也汇集了作者对彼案的思考和探索。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读书的困惑”,“行路的困惑”和“看球的困惑”和“看球的困惑”。在我看来,这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作为共同目标的‘彼岸’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意义”;“在‘摸石头’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以及“作为价值观的‘彼岸’对一个社会究竟有什么用”这三个问题,可谓层次清晰。
在“读书的困惑”中,王小强首先以抗日战争历史为例,点明“历史前进需要大是大非”。在王小强看来,如果一个政权在“共同目标”这样涉及前进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交了白卷,则连起码的统一和稳定都做不到,而如果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则无论怎样貌似强大,都难逃土崩瓦解的命运,历史殷鉴不远,后来者要深思。
在“高岗留下的困惑”一章中,王小强分析了中共建政之初,党内对“共同目标”的争论,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阐释了中共放弃“新民主主义理论”,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余下的“第三条道路去哪里?”和“发展壮大中产阶级?”两章里,王小强论证了中国无法通过“扳道岔”的方式“转轨”到欧洲的“第三条道路”上去,原因是由于外在的约束条件是刚性的:地球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资源在中国培育出一个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目前世界体系的利益格局也不允许中国这样做。显然,中国的“彼岸”既不是“美利坚”,也不是“欧罗巴”,中国的“彼岸”只能另辟蹊径。
那么“彼岸”究竟在哪里?岸上究竟有什么景色呢?王小强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说什么不行,容易;要回答什么行,难。”但尽管如此,王小强的探索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他捅破了窗户纸,为其他人的思考开辟了道路;同时他也雄辩的证明地证明了,继续盲目地“摸石头”,已经不能为改革提供方向和动力,共同目标的问题,已经无法回避。
如果说“读书的困惑”是在谈历史,谈外国,还多少有一点务虚的话,那么“行路的困惑”就最能体现王小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功底和1980年代中国改革积极参与者的丰富经验。在这一部分中,除了“谈天说地话回归”一章,谈的是政治体制如何才能兼顾稳定和使全民获得认同感之外,其余的的五章均是对“摸石头”过程中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和现象的实战经验总结,其中数据之翔实,理论和实际结合之紧密,绝非国内那些只知道死抱住几条从不可靠的前提演绎出的不可靠的结论不放的主流经济学家所能比拟的。
在这部分中,最值得推荐的是“砍树救林——广东化解金融危机‘三步走’”这一章,对于大部分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却又深知金融危机惨烈后果的国内读者来说,读这一章会像读惊险小说一般,既惊心动魄,又津津有味。而王小强总结出的“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权颠覆-国家分裂,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训,创剧痛深”的规律,更是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南怀瑾评论说,小强的文章言论每有意气。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趁韩、日不在溜了进去,王小强在看球的时候是“憋了一口气”的,一场球赛楞让他看出了“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这三大主题,合起来就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看球的困惑”。王小强要说的其实还是一句老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信仰,有自信,有自尊。没有这些,钱再多也是白扯!
需要强调的,这本书虽然谈的都是很严肃、很专业的话题,但读起来却没有任何枯燥乏味之感,也没有任何晦涩难懂之处,这完全得益于王小强别具一格、幽默直白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道理的方式。无论是不是经济专业的人,看这本书都会感到毫不吃力,而且会饶有兴味,并由此引发对“岸在何方”的深深的思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