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兼谈小悦悦事件

火烧 2011-10-25 00:00:00 网友时评 1045
文章探讨道德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分析私有制与公有制下的道德差异,结合小悦悦事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以交易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物质决定精神,任何上层建筑都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总合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道德作为一种意识,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长期以来约定俗成、有益于大众的处世准则。对人们的言行有指导和约束作用。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最初的阶级社会是用神权、等级观念和暴力威胁来凝聚人心的。氏族统治和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的。后来这一招失灵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失去了效力,不得已社会统治自然地改为利诱,即私有观念来调配人力资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以金钱为中心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对比起来,后者较前者有了很大的进步,克服了唯亲是举、贵贱世袭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身心。但这同时又使社会陷入了唯利是图的罪恶漩涡。

私有制确立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私人占有就成了该社会的特色,一切活动由交易来完成。作为对物质世界真实反映的交易思想自然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所以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公平的道德就是交易,任何非交易的道德的提倡都是不公平的。私有制下讲无私奉献是对老实人的愚弄和公开掠夺。因为无私奉献是公有制的社会道德。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世上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更没有超社会的道德。

在公有制的社会里,个人是社会大链条上的齿扣,大家以自己的奉献来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并从整个社会集体利益中获得好处(这里指幸福,不是指个别利益)。个人的价值是靠奉献来实现的,即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个人的荣誉和地位就越高。比如你做了一两件好事,大家都称赞你、爱护你;你做了许多好事,大家就会学习你,崇拜你,推举你。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了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个人的价值也就实现了。随着个人价值的实现,整个社会财富会越积累越多,社会风气越来越好,自然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而在私有制社会里,讲的是交易和占有,别人的幸福和富裕与自己无关,个人之间是毫不相干的个体。大家都想从社会中捞取财富,有良心的靠公平交易(其实在有阶级差别的时候,强势和弱势之间的交易根本不可能有公平可言,如一方买不买都行,一方不卖就会饿死。)没良心的就坑蒙拐骗、杀人掠夺。为了在众多的掠夺者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人利用公权力和暴力结成团伙,狼狈为奸,压迫褫夺别人。总之一个人占有了财富,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会幸福。个人的价值是靠索取和占有来实现的。即你占有的财富越多,就越受到社会的尊重,个人荣誉和地位也就越高。比如你有了十万元,大家就称赞你能干,你有了一百万或者一千万就可以当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一个人只有捞取了大量的财富,其个人价值才能实现,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你把一切都奉献光了,就只能去做乞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众多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群体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弱肉强食,风气败坏,国家就成了一个被掏得千疮百孔的病体。在这里所有人互相攻伐,彼此倾轧,罪恶流行,结果是人人自危。社会就成了富人的天堂和穷人的地狱。统治者、代言者可能会辩解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来约束犯罪。这就是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但这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开欺骗,甚至是对公众的恶意玩弄。当权力成了谋生谋乐的手段时,法也就无人可律了。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幸福,执法者自然会攫取财富,向财主靠拢。因而形成全社会的以索取和占有及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道德观念。既然核心价值是索取,法律向私有倾斜,那凭什么要求人民群众无私奉献? 迫使人们犯罪,再以法律绳之,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法律。

所以,世上没有超社会的道德,也没有超阶级的法律。道德不是一切,法律更不是一切,只有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在私有制社会里提倡无私奉献和法律平等是公开的欺骗和胡说八道。如要真的想提倡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我说是真的,那就只有建立公有制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才是高尚道德赖以生存的土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