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七十九)——金融的逻辑是经济学家的逻辑:评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九)

火烧 2014-11-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陈志武金融逻辑与经济学家评价标准,质疑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分析中国是否拥有真正经济学家,强调经济学家与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的约有6000人,但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陈志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2006年2月,美国《华尔街电讯》公布了一份十大华人经济学家的榜单。这份引人注目的榜单把学术影响力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次是经济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上榜的10位经济学家中,陈志武教授名列其中。”⒁“问:有没有印象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称你为经济学家?陈志武:这个真的想不起来,这个可能主要是在国内。因为在美国,没有‘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这样的一个差别,英文里面都叫Economist(经济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读研究生之后,人家基本上也可以说我是一个Economist(经济学家),或者说Financial Economist(金融经济学家)。”⒂真正的经济学家是什么?中国谁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由《华尔街电讯》评选的 “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排行榜曾经在媒体上大吹大擂,问题是《华尔街电讯》有资格评选经济学家吗?《华尔街电讯》有资格评选中国谁是经济学家吗?《华尔街电讯》有资格评选中国谁是“著名”经济学家吗?《华尔街电讯》评选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有科学依据吗?《华尔街电讯》评选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以美国毕业院校科系的排名、论文引用率的排名、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为依据,有科学依据吗?“国际主流学术刊物”的标准是什么?谁定的?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作为衡量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准,又用真正的经济学家作为衡量“国际主流学术刊物”的标准,是否循环论证?能否把经济学研究生称为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没有区别吗?不能区别经济学家与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生都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的国度,能产生国际顶级经济学刊物、国际顶级经济学家吗?不能区别经济学家与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生都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的国度里办的、专门进行经济数据分析的信息类媒体,有资格评选谁是“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吗?

  经济学家是什么?能否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典型经济现象从经济学层面进行思考,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志之一。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有本质区别。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学家能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握金融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揭示真正的金融的逻辑,而金融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看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面的投机因素,只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和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仅仅把金融危机归咎于由于美联储政策错误、利息率过低导致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看不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只能是金融学家而不能是经济学家。金融的逻辑只能是经济学家的逻辑而不可能是金融学家的逻辑。经济学家与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说明: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首先是思想家。

  思想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称。思想家: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称。思想

  家:科学家思维与艺术家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灵感、顿悟,联想、想像,直观、直觉……的对称。思想家:真的思维-善的思维-美的思维的对称。

  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不但不是金融学家,而且也不是庸俗“经济学家”。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区别:前者是大海,后者只是沧海一粟。从经济学家身上,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思想家的力量。而在庸俗“经济学家”身上,则只能看到钱的力量、价格的力量、GDP的力量。很难想象只会线性思维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崇拜名人、权威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照搬照套别人理论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用别人的理论为别人的利益服务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不是思想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

  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数学家定位经济学家。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货币、金钱、价格、经济工匠定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用西方经济学范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削足适履地解析中国经济,在“左派”、“右派”的中间地带寻找生存空间,“中左”、“中右”、“偏左”、“偏右”,乃至“先左后右”、“左右摇摆”的游离中确立自身定位,是难以支撑经济学家、特别是转型与转轨时期经济学家这个头衔的。

  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经济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衡量一个经济学人是否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经济学家之所以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之所以高于经济学者,就在于他有自己原创的经济学范式。在美国一个研究生都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中国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居然宣称全世界有几十万个、中国有几千个经济学家,认为通过经济学数学模型化可以使“经济学家”在大学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在严肃的科学界是笑话。这说明,在西方,经济学界和科学界是脱节的,经济学根本就没有被当做是一门科学,经济学家根本就没有被当做是科学家。这是经济学的悲哀、“经济学家”的悲哀,也是目前“经济学家”头衔泛滥成灾、臭名远扬的根源之一。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引领人类经济学的发展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经济学家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而且能建构经济模式——先是理论建构,尔后现实建构。解释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解释的完成。理论建构是现实建构的起点,现实建构是理论建构的归宿。只有解释而无建构,那么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对同一个经济现实的经济解释将会无限多样,并最终陷入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这样的“经济解释”没有实际意义。

  建构,是逻辑展开历史、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是对称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从个别上升一般、偶然体现必然,产生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产生经济学家——真正的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济学家)是什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著名经济学家,就是名牌经济学家。名牌产品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经济学家也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

  著名经济学家首先应该知名度高。但如果“著名”只是意味着高知名度,那也只能昙花一现、流星一闪。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有高资信度,必须有真才实学,有比其他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人品高尚,著名经济学家的利益机制、道德机制与学者风范是统一的,著名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类更一般利益的基础上。为富人说话、被富人捧红的经济学家,是炒作经济学家、“明星”经济学家、泡沫经济学家,而不是著名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服务全人类,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提供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理论原理和可操作的经济模式;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高经济管理者的经济学素养,使他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碰运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经济的发展,使之后来居上,是转型国家著名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

  衡量一个人是否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只能是原创思想而不是头衔。由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很难想象以旧范式为参照系制造出来的头衔,会套在新范式创造者的头上。所以,以头衔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本身是一个悖论。著名经济学家就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经济学家,不管他有没有头衔,不管他有没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名经济学家原创思想不是由撰写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

  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理论,就是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体系。原创基础理论,就是原创的公理、定理。原创理论体系,就是在原创的基础理论基础上,由原创的公理、定理、推理组成的理论体系。原创,就是建构新理论。新理论的“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而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新”。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原创有建立了新的范式的“原创”和在原有范式里的“原创”。不管哪一种,所谓“原创”,都应该是理论的原创。原创不等于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而是新理论。

  原创有绝对原创与相对原创。绝对原创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相对原创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牛顿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本人的对称经济学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改革开发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市场化等于私有化理论、市场化等于金钱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价格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产业化理论、市场化等于自由化理论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是真正的、有科学史意义的原创,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不是真正的原创,而只是忽悠我们这些乡下人的“原创”。

  原创经济学理论,就是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公理、定理、推理体系或在原有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定理、推理体系。原创的公理或定理不可证伪的范围大小,决定原创的层次高低。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原创”,产生不同层次的“经济学家”。一级经济学家:用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链条中的某个大圆圈。二级经济学家:用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链条某个大圆圈中的某个环节。三级经济学家:用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链条某个大圆圈中的某个片段。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不管他有什么头衔、作品、知名度。而著名经济学家,就是一级经济学家,起码是二级经济学家。如果是三级经济学家,那就是普通的经济学家,而不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与经济学者有重大区别。经济学者: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看法,形成原创理论,但这些原创理论构不成原创基础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但可以称为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者”,但可以称为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工作者: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他们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甚至重大贡献,但这些人只能称为经济学工作者或经济研究者,离经济学研究者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称为“经济学者”,更不能称为“经济学家”。遗憾的是,目前国际国内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经济学工作者。

  目前中国的“著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济学家”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的所谓中国“著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济学家”,就是所谓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就是在中国经济学界拥有领导权与话语霸权、对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主导和主要影响作用的“经济学家”,就是整体移植西方经济理论、用照搬照套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影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学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的“主流经济观”有两层含义:经济发展的主流与经济学的主流。前者他们把西方走过的道路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后者他们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是人类经济学的主流。而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要把支流汇入主流;在此过程中,应该由他们起引导、领导、主导、指导作用。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也是他们要达到的目的。他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他们把中国计划体制的失败、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失败;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两个未穷尽选项的选择推理中,用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失败来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成功;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这两个未穷尽选项的选择推理中,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来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功。因此,他们自觉以西方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为自己的模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主流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归结为一个字:“钱”,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归结为一个字:“卖”。卖国企、卖资源、卖资源性低端产品,卖良心、卖道德、卖人品、卖人格,然后再把“卖”得来的数万亿美元借给美国赚利息,随着美元的逐步贬值而逐步化为乌有,“卖”最终蜕变成完全意义上的卖国。为了“卖”,他们主张私有化、自由化、货币化、产业化,秉持唯“科学”主义、唯实证主义、唯客体主义、唯物质主义;为了“卖”,他们鼓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要效率不要公平,鼓吹带血GDP、货币GDP、GDP主义。本质特征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分裂。一方面,他们强调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金钱至上,货币主义。一方面,他们主张腐败有益论、通胀合理论、投机有用论,极力宣扬畸形变态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世界工厂论、比较优势论、市场换技术论,主张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模式,根本否认中国人民正常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们把改革定位于市场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否认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平等,否认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否认市场经济的基础——人的主体性、企业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国家的主体性,否认市场经济的灵魂——维护平等的道德准则与高扬民族主体性的爱国精神。他们极力宣扬弱肉强食、劣胜优汰、逆向选择的丛林法则,鼓吹经济不讲道德、经济学不讲道德、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服务。一方面,他们把擅长数学模型的西方经济学奉为金科玉律,用数学模型给自己披上一层讲究科学的外衣;另一方面,他们又拒斥新经济带来的经济学科学范式的转移,否认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经济与经济学的重新洗牌与历史发展的螺旋式。他们用教育产业化政策摧毁国民创新体系,磨灭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阻扰中国通过新技术革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后来居上;主张“西方中心论”,主张中国只能跟在西方后面一步步爬行。他们用西方统御东方,用客体吞并主体,用洋人代替祖宗,用科学消解人性。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时空错位的背后,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骨子里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于步西方资本主义的后尘,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过程的人吃人、羊吃人的老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否认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的重新洗牌。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主流发展观”是线性的、直观的、不科学乃至反科学的发展观,在理论上充满悖论,是荒谬的;在实践上充满悖境,是逆历史潮流的、反人类文明的、反动的。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扭曲了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进程,在表面繁荣、GDP高速增长后面假冒伪劣充斥、坑蒙拐骗横行、到处都是豆腐渣工程,造成资源枯竭、满目疮痍、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给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人民的国民素养与生活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健康发展、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源头主要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在西方也曾经“主流”过一阵,但几乎没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现代经济学、中国“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共同点,是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是对立的,前者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能搞社会主义,后者认为搞社会主义就不能搞市场经济。实际上,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称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建设真正的、完全的、完善的市场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传统计划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扬弃、融合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建构。由于中国主流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现象解释的片面性,所以不但不能指导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正是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产生自身的发展甚至生存危机。这些危机是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合法性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头衔合法性的挑战。只有对称的、五度空间的方法论,才能完整把握经济时间、经济空间、经济层次的相互转化,才能与时俱进,自觉把握与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主体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线性的、直观的,因而一叶障目,不可能辩证地把握中国改革历史走向。在新的与知识经济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面前,他们只能自惭形秽,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只有先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学家,搞清楚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系,才能搞清楚什么是著名经济学家,什么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这就是“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十大经济学家”称呼后面的金融的逻辑—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学家的逻辑。

  实践是检验“经济学家”含金量的唯一标准;中国经济焦点问题、关键问题、深层问题、普遍问题的解释与解决能力是检验经济学家有没有原创理论、原创理论是否正确、能否“经世济民”的唯一标准。经济全球化和民族主体性怎样统一、劳动力密集和资本知识密集怎样兼容、GDO增长和创新型增长怎样同步、中国是靠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线性发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跨越发展,都是摆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面前不可回避、回避就会成为南郭先生的问题。此外,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不是4万亿财政投资而是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造成中国投资和国内消费市场开发不能同步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错误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荒谬,造成中国产能过剩、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真的太多而是经济结构失衡,而最大的经济结构失衡是分配不公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步改善;造成所谓“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生产过剩”、“经济过热”,而是经济泡沫,包括虚拟经济泡沫和实体经济泡沫。所有这些,从现象上看都和金融的逻辑有关,但从本质上看,都不是金融的逻辑包括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所能解释,更不是仅靠金融的逻辑包括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所能解决的。要解释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层次的理论功底,包括一般经济学的理论功底和哲学理论功底,需要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西方政治经济学范式、线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只能在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大门外兜圈。所以金融的逻辑是经济学家的逻辑而不是金融学家的逻辑;而经济学家首先是思想家,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