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七十一)——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结论投机有益论是有害的理论:评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六)
文章指出茅于轼的投机有益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投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强调投机破坏价格机制,导致资源浪费与泡沫经济,主张通过监管防止投机,促进再生型经济发展。
配置经济学的“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结论就是投机有益论。茅于轼:“投机活动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如果赚了钱,这是财富的创造,是对社会有利的。如果赔钱,则对社会有害。其中的道理我在以前写的著作中有详细的解释。正因为这样,各国政府都允许投机买卖的存在。比如期货市场,就是投机市场。它对社会是有利的”。这就是茅于轼的“投机有益论”。把赚钱和创造财富划等号的茅于轼“投机有益论”的理论基础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中价值与交换价值、金钱和财富划等号的价格经济学,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投机经济是泡沫经济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也是两极分化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完善的市场经济,绝不容许任何投机的存在。
投机:配置型的投入产出活动,是配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投资:再生型的投入产出活动,是再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在经济活动中,投机与投资应该哪个为主的问题,实质上是以配置经济学还是以再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活动就是资源配置活动,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而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赚最多的钱。而投机、特别是金融投机带来的配置的数量、速度与频度,是投资所无可比拟的,虽然投机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成正比,而且善于投机的也善于把风险转给别人,把机会留给自己——反正能通过价差利润赚到钱就行。但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只有能产生生产力的活动才是有效的经济活动;因此风险与机会成反比。前者以资产转移为目的,后者以资源再生为目的。因此,前者崇尚投机,后者注重投资。配置型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再生型经济。再生经济学要求银市股市房市应成为投资的场所而不是投机的场所,因此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在准许投资者进入与退出的同时,最大限度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要把属于配置经济学范畴的投机和属于再生经济学范畴的促进流通区别开来。投机人为抬高或压低物价,人为使价格与价值背离,是一种破坏正常的价格机制扰乱市场的行为,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对立的。在经济微观化时期,投机的危害性不明显;但到了经济宏观化时期,投机将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中国新建住房的高空置率就是投机性的住房需求造成的。投机性的住房需求膨胀一方面使房地产业蓬勃发展,GDP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并没有实际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可以说,经济宏观化时代的经济泡沫,包括房地产泡沫、GDP泡沫都是投机造成的,这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投机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投机,是市场经济早期市场无序化、平面化、微观化、不规范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宏观化、有序化、立体化、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被立法取谛,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些以市场经济完全自由竞争为名反对取谛投机的“经济学家”,都是金融投机以及其它投机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其代言人。而在背后支撑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泡沫经济。形成泡沫经济的根源有三个:货款膨胀、虚幻经济与口袋经济。如果说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由货款膨胀引起,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由虚幻经济引起,那么中国有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则主要是口袋经济。虚拟经济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演变成虚幻经济,而虚拟经济如果成为投机的平台就必然脱离实体经济;而口袋经济,则是实体经济中的虚幻经济,或实体经济外表掩盖下的虚幻经济。金融危机(包括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不对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对称、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对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经济要素与经济系统不对称、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理性预期与经济现实不对称、企业信用与经济实力不对称、经济转轨过程中客观原因与决策失误造成结构失衡的不对称。投机的要害,是通过人为操纵控制,强化不对称——知识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扩大道德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尔后一方面从中获取暴利,另方面促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所以投机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投机对经济泡沫的催化作用,使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如土地可再生、再生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一现实和“土地不可再生”这一“经济共识”之间、“房价只升不降”这一经济“理性预期”与房地产供过于求这一残酷的现实之间的不对称,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从而造成危机——从房市危机通过金融衍生品杠杆橇动金融危机,并牵动整个经济危机。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是这样形成的。投机对经济泡沫的催化作用,使经济要素与经济系统不对称,价格与价值不对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只能使虚拟经济成为虚幻经济。主流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行为方式,认为虚拟经济可以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似乎这就是“新经济”、“GDP经济”。知识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也并非虚幻经济。通过金融创新而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品,只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能否畅通无阻、可持续赚钱,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其他因素的相互制衡。如果这个相互制衡的经济体有一个缺口被打破,将会造成整个经济体的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泡沫被挤掉就是必然的。所以虚拟经济不是万能的,金融衍生品的工具作用不能被神化;经济运行的因果、本末关系不能被倒置。投机对经济泡沫的催化作用,使经济转轨过程中客观原因与决策失误造成结构失衡。与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相伴随,是经济的立体化、系统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竿子插到底的小生产思维方式与运作方式,同系统化的经济运作模式是不对称的,最终破产是必然的。必须用经济系统论、经济控制论代替经济原子论。投机对经济泡沫的催化作用归根结底是使价格背离价值,只有控制投机,才能使价格和价值复归对称,使经济危机得以避免。
投机并不是茅于轼这样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市场自由竞争的产物和标志,毋宁说投机是自由竞争的异化。正好像投资有自由竞争与垄断之分,投机也有自由竞争与垄断之别。如果说,平面的投机是二维平面配置的产物,垄断的投机则是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立体“落差”的结果。平面的投机是寻找市场机会、钻市场的空子、获取风险利润;立体的投机则是制造机会、操纵市场、兴风作浪、请君入瓮,无风险获取暴利。如果说,平面的投机是竞争的负产品,并不排斥竞争,那么垄断的投机则使竞争不再充分,竞争的游戏规则不再有效。垄断支撑投机,投机强化垄断,从而使有钱投机的人获得更高暴利,没钱投机的人只能买高价房居住或在房贷的诱惑下成为房奴,从而使穷者越穷,而富者越富。从房地产泡沫可以看出:垄断与投机结伴的垄断投机,是促成两极分化的罪魁祸首。而完全自由竞争的投机是走向垄断投机的必由之路,因此自由投机与垄断投机与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兼容。
投资垄断和投机垄断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使价格背离价值,从中牟取暴利,从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而投资垄断往往是通过投机垄断或变相的投机垄断来进行。要把股票正常交易、用脚投票同投机区别开来。如果不能像挤脓包一样地把投机行为从股市和期货交易中挤出去,那么就没有规范的股市和期货市场。一方面想要建立规范的股票市场,另一方面又允许投机行为存在,这本身是一种悖论;这个悖论是造成中国股市好坏之争的根源。中国股票是否规范、要不要规范,不是以西方股市为模本,也不是主流经济学家说了算,而只能以规范经济学、规范的市场经济为标准。并不是只有计划经济才需要反投机,规范的市场经济更需要反投机。政府宏观调控同充分的自由竞争之所以不矛盾,就是因为前者可以抑制垄断投机,保护充分的自由竞争。通过反垄断与保护公平,政府调控与自由竞争二者可以得到统一。所以政府调控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对称的。从充分的自由竞争就是反垄断来讲,自由竞争就是公平竞争;从自由竞争就是公平竞争来讲,政府调控就是保护公平竞争,而保护公平竞争就是保护自由竞争。保护竞争的公平性就是政府调控的目的、功能与界线。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多样与多元化,同鼓励投机是两码事。不能把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与风险回避功能归功于投机。投机是配置经济学中“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理论的产物,本身是强化风险、制造风险的催化剂,而不是回避风险;这和本质上控制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功能上是对立的。投机行为和金融衍生品功能相互抵消,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实践来看投机对市场经济都是有害的,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结论“投机有益论”不能成立。
价格调节
产品 精神 商品
非价格调节
市场的价值调节机制
非产品 物质 非商品
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
投机催化 主客体
不对称
主体方面是主导,
经济危机 结构失衡 也是直接原因。
经济转轨
投机是经济危机的催化剂
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