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一致性
陈世清: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一致性
——评GDP经济学“经济学不讲道德”的理论基础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变态经济学。GDP经济学就是一切向钱看经济学,一切向钱看是以金钱主导一切、以金钱衡量一切、以金钱换算一切、以金钱摆平一切的经济学,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观、丛林法则的社会观、金钱至上潜规则的行为准则的根源,是潜规则、道德沦丧、司法腐败、逆选择与干部人事制度腐败的根源。当整个社会只认钱,以至善恶是非真假智愚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崩溃时,GDP经济学就成了变态经济学。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丛林经济学。GDP经济学的要害:GDP经济学主张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步西方近代史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阶段,再经历一次血和泪的洗礼;他们认为,中国要重演近代史,要重头再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要成为西方资本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世界工厂。他们有一副典型的洋奴嘴脸。实践证明:GDP经济学的“科学观”就是线性观,GDP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就是线性发展观。在GDP经济学那里,腐败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中国之所以只能做世界工厂,大量国有资产之所以可以容许流入少数人的腰包,是因为这是科学,是规律,是提高效率的需要,是帕累托最优的需要,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经济规模最大化的需要!而公平?只是效率的补充,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他们之所以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把中国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以西方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标准模本,在理论上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等号,把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作为以经济为中心的目标。GDP经济学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经济学,其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弱肉强食,并形成阶级对立。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其理论基础是GDP经济学家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
本人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我国理论界曾经有过人道主义是否历史观的争论。本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曾经阐述的唯物史观而言,人道主义确实只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历史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开放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终结真理,而且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没有封闭历史观真理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哲学,唯物史观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历史观。就人类哲学或人类历史观而言,人道主义和历史观并不矛盾,甚至没有差别——人道主义是历史观的深层次本质。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作出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概括,但并不影响我们这些后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作出这样的概括。如果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个人主义历史观,那么作为人类哲学的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人类历史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宇宙发展完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宇宙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及个体从结果来看是神秘的,从起源和过程来看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规律、人道的规律,然而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局部表现,同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主客体相互关系构成的人道时空、社会时空与自然界的时空同源、同构、同质、同功。对称哲学,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科学与道德是完全统一的:科学直接就是道德,道德直接就是科学。而在其他学科,科学与道德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背离。对称经济学的最重要功能,就在于使其他科学同道德统一起来。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就在于经济学有君临一切的整合力,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去整合各门科学,包括历史观。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核心和纽带就是对称,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对称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以前者为主导。如果在有些人那里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发生了不一致,那只是这些人头脑里的道德观念绝对化了的结果,而不是二者本性上的不一致。
资产阶级有人道主义,并不等于人道主义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如果说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那么人道主义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人类普世的道德价值观就是人类的历史观。人类普世的价值——人类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道德价值。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人道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主体的活动组成,是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必然性联系。所以历史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只能是历史退步,而不是历史的进步。历史进步以道德进步为标准,道德进步以历史进步为根本、动力、基础。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认为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不一致是由于把道德看成是全面的,而把真理看成是片面的。实际上片面的真理对应于片面的道德,全面的道德要求全面的真理,二者在本性上是一致的。
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础,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一方面,社会的本质是人;另方面,人又不在社会之外,或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在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和人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好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事物的部分一样。任何事物,都由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部分组成。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那种认为否认人是社会的本质、把人看成只是社会的奴隶的观点,又要反对那种认为人在社会之上,人可以随心所欲创造社会历史的观点,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
社会——人——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本质部分,它是社会的最深层本质、最后的动力,而人是社会和主体的中介。在这里,只要把人上升为主体,把道德观上升到主体论,人道主义历史观和规律论历史观、规范历史观和实证历史观就可以得到统一。对称经济学既是规范经济学也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统一就是真(科学)、善(道德)、美(真与善在人的情感中的对称与直觉)的统一。
规范经济学
世界怎样:真(科学)
对称经济学 世界应当怎样:善(道德)
应当怎样去做:按美的规律来建构,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实证经济学
法律
强制执行 社会 规范经济学
显规则 制度(行政)
美的规则 非强制执行:道德 组织 对称经济学
潜规则
美的规律——客观规律 实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