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火烧 2014-11-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6
文章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指出其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分析资本形式与货币增殖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与利润增长。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对资本主义的看法(15)

  对于资本主义,我们总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征。我们总是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个问题并不是人们能够认识到的,所以就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资本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可见认识剩余价值的生产,就要从货币出发。

  当资本还只是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即商品或货币的时候,资本家也表现为商品所有者或货币所有者这种众所周知的特征形式。但因此,正象商品和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一样,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本身也不是资本家。正象商品和货币只是在一定前提下才转化为资本一样,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也只是在同样的前提下才转化为资本家。

  资本起初表现为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或者说表现为还仅仅在可能性上是资本的货币。

  正象经济学家们一方面犯了把资本的这些元素形式——商品和货币——本身跟资本等同起来的错误一样,他们另一方面又犯了把资本的使用价值存在方式——劳动资料——本身说成就是资本的错误。

  在资本的最初的(可以说是)暂时的形式即货币(资本形成的起点)上,资本还只是作为货币存在着,从而还只是在交换价值的独立形式即其货币表现中作为一个交换价值额存在着。但是,这个货币必须自行增殖。交换价值必须用来创造更多的交换价值。价值量必须增加,就是说,现有价值不仅要保存自己,而且它还必须创造出一个增量,价值的△即剩余价值,从而使已知的价值即已知的货币额表现为流动量,使增量表现为流数。在这里,当我们还只是同货币这个直接生产过程的起点打交道的时候,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资本在这里还只是作为一个一切使用价值都已消失不见的已知的价值额=G(货币)存在着,从而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着。这个价值额的量,受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额的大小或数量的限制。因此,这个价值额所以变成资本,是由于它的量会增大,由于它会转化为一个变动的量,由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会产生流数的流动量。这个货币额所以自在地是资本,也就是说,按其使命来说是资本,只是因为它被使用、只是因为它被支出的目的是使自己增大。这一点,如果就现有价值额或货币额来说,表现为它的规定,它的内在动力,趋势,那么就资本家即这个货币额的所有者(这个货币额在他的手中必须执行这种职能)来说,就表现为意图,目的。但是,在资本(要生成的资本)的这个最初的简单的价值表现或货币表现中,对使用价值的一切关系都抽象掉了,消失了,因而,实际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等等)的一切破坏性干扰以及后来出现的引起混乱的偶然因素也都消失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的特殊性质,也以同样抽象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原来的资本是等于x的价值额,那么,这里的目的就是使这个x转化为x+△x,而这个x成为资本也是由于它转化为x+△x,即转化为一个等于原有价值额加上这个原有价值额的余额的货币额或价值额,转化为已知的货币量加上追加的货币,转化为既定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从而使x变为资本。于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原预付价值的保存),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决定目的、推动性利益和最终结果,表现为使原有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那种东西。无论怎样达到这一点,x转化为x+△x的实际程序决不会使这个过程的目的和结果发生任何改变。当然,即使没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x也可以转化为x+△x;不过这种转化就不是发生在既定的条件和前提下:参加竞争的社会成员作为这样一些人互相发生关系,他们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对立,并且仅仅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接触(这种情况不包括奴隶制等等);其次,这种转化也不是发生在另外的条件下:社会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这一点排斥所有这样一些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对于直接生产者来说,使用价值是主要目的,最多是产品的剩余等转化为商品)。

  因此,资本作为资本所固有的特殊职能,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如以后将要表明的那样,这不外是剩余劳动的生产,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表现为和物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劳动的占有。

  为了使x转化为资本即转化为x+△x,价值或货币额x必须转化为生产过程的因素,首先转化为实际劳动过程的因素。   正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直接统一一样,生产过程即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直接统一。正象商品,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直接统一作为结果,作为产物从这个过程中出来一样,商品也作为构成要素加入这个过程。任何东西不以生产条件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它也就根本不可能从生产过程中出来。

  预付货币额即必须增殖和必须转化为资本的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过程的因素,这是商品流通,交换过程的行为,它分解为一系列的购买。因此,这种行为还是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它只是引起直接生产过程,但它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考察的不是直接生产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体和连续性的时候,从货币到生产过程因素的这种转化,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的购买,这本身又构成总过程的内在要素。

  如果我们现在来考察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资本形式,那么资本就如同简单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形式。但是在这种二重形式中却包含着与独立考察的简单商品的规定不同的进一步规定,即进一步发展了的规定性。

  首先就使用价值来说,使用价值的特殊内容,使用价值的进一步的规定性,对于商品的概念规定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物品要成为商品,从而成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一定要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因而一定要具有某种有用属性。如此而已。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情况则不同。按照劳动过程的性质,生产资料首先分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或者更进一步地加以规定,它一方面是原料;另一方面是工具,辅助材料等等。这是从劳动过程本身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使用价值的形式规定,因此——就生产资料来说——使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在这里,使用价值的形式规定本身,对于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范畴的发展,成为本质的事情。

  但是其次,加入劳动过程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划分为两个在概念上有严格区别的要素和对立物(同上面所说的物的生产资料的情况完全一样):一方面是物的生产资料,客观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是活动着的劳动能力,有目的地表现出来的劳动力,主观的生产条件。从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而言,这种划分是资本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性。在简单商品中,一定的合乎目的的劳动——纺纱、织布等等——体现、物化在纱中,布中。产品的合乎目的的形式,是有目的的劳动所留下的唯一痕迹;而当产品具有自然产品的形式,如牲畜、小麦等等的时候,这个痕迹本身就会消失。在商品中,使用价值表现为某种可见的东西,就象这种现存的东西在劳动过程中只表现为产品一样。单个商品,事实上是完成的产品,它的产生过程看不见了,在它身上,特殊有用劳动体现、物化在产品中的那个过程实际上消失了。商品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商品不断地作为产品离开生产过程,所以产品本身只表现为生产过程的要素。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借以体现的一部分使用价值,是活的劳动能力本身,而它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与生产资料的特殊使用价值相适应的特性的劳动能力,表现为发挥作用的劳动能力,有目的地表现出来的劳动力,它使生产资料成为发挥作用的物的要素,从而把生产资料从其使用价值的最初形式转化为新的产品形式。因此,使用价值本身在劳动过程中经历着一个实际的转化过程,不管这个过程是机械的性质,还是化学的、物理的性质。在商品中使用价值是具有一定属性的既定的东西,然而现在使用价值却从作为原料和劳动资料执行职能的物即使用价值,借助于通过原料和劳动资料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活劳动(这个活劳动就是活动中的劳动能力),转化为改变了形状的使用价值——产品。所以,资本在劳动过程中作为使用价值所采取的形式分为:第一,在概念上既互相分开又互相联系的生产资料;第二,在概念上从劳动过程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客观劳动条件(生产资料)和主观劳动条件(合乎目的地起作用的劳动能力即劳动本身)之间的划分。但是第三,就这个过程的整体来看,资本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表现为一种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资料在这种过程中按照这个特殊规定性,作为合乎目的地起作用的、与生产资料的特定性质相适应的特殊劳动能力的生产资料执行职能。换句话说,总劳动过程本身,在其主观和客观要素的活的交互作用中,表现为使用价值的总形式,即表现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在形态。

  就资本生产过程的实际方面来考察,——或者把它当作通过有用劳动用使用价值构成新使用价值的过程来考察,——资本生产过程首先就是实际劳动过程。作为这样的劳动过程,它的要素,它的概念上特定的组成部分,是一般劳动过程,任何劳动过程的要素和组成部分,不管这种劳动过程发生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上,发生在何种生产方式基础上。因为资本存在的实在形态或客观使用价值形态,资本的物质基础,必然是用来生产新产品的生产资料形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在商品形式中,也就是在作为商品所有者的资本家的占有中,这些使用价值在它们按其特殊目的在劳动过程中执行职能以前就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着;也就是说,因为资本——就它表现为劳动的客观条件来说——按照它的使用价值是由生产资料,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工具,建筑物,机器等等构成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可能的资本,而就它们作为生产资料执行职能来说,又都是实际的资本;所以,撇开劳动过程的一切历史形式不谈,资本是人类一般劳动过程的必要要素,从而资本是某种永恒的和由人类劳动性质决定的东西。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说,因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所以劳动过程本身,一切社会形式下的劳动过程,必然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于是,资本就被看成这样一种物,它在生产过程中起着某种物的作用,起着它作为物应有的作用。根据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得出结论说,因为货币是金,所以金本身就是货币;因为雇佣劳动是劳动,所以一切劳动都必然是雇佣劳动。由此可见,同一性是这样证明的:把与一切生产过程的特殊差别相区别的它们的共同东西固定下来。同一性是通过抽去差别来证明的。这就是一切资产阶级一切政治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永恒的生产方式的全部理由! 资本主义为什么不是人类的理想的生产方式呢?

  第一:资本家为了在生产过程中或在劳动过程中作为生产资料来消费而购买的商品,是资本家的财产。这些商品实际上只是资本家的转化为商品的货币,它们同货币一样是资本家的资本的存在;而且它们更是资本家的资本的存在,因为它们借以存在的形式使它们实际上为了增殖即增加价值而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执行职能。因此,这些生产资料是资本。另一方面,资本家又用预付货币额的其他部分购买劳动能力,工人,这表现为资本家购买活劳动。所以,正象劳动过程的客观条件属于资本家一样,这种活劳动也同样属于资本家。但是,在这里总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差别:实际的劳动是工人作为转化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的等价物,作为劳动的购买价格的等价物而实际地给予资本家的东西。这是工人生命力的支出,是他的生产能力的实现,是他的活动,而不是资本家的活动。作为人的职能来看,在劳动的现实性中,劳动是工人的职能,而不是资本家的职能。从交换的观点来看,它是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从工人那里取得的东西,而不是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同工人相对立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就形成了客观劳动条件的对立物,这种客观劳动条件作为资本并因而作为资本家的存在,在劳动过程本身中同主观劳动条件即劳动本身相对立,或者不如说,同进行劳动的工人相对立。由此可见,不论是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工人的观点来看,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存在,作为地道的资本,都同劳动即预付资本所转化成的另一个要素相对立,因此,生产资料即使在生产过程以外也在可能性上表现为资本的特殊存在方式。正象以后将要表明的,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一般性质(由于生产资料在这种过程中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机器等变成活劳动的实际统治者),这种情况将会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使用价值(资本在这种使用价值上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和作为资本(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些生产资料即这些物的用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正象在这种生产方式内,对于局限于这种生产方式中的人来说,产品本身就被当作是商品一样。这一点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拜物教的一个基础。

  第二:生产资料是作为一定的商品,比如棉花、煤炭、纱锭等等,从流通进入劳动过程的。这些生产资料是以它们还在作为商品进行流通时就具有的使用价值形态进入劳动过程的。它们在进入劳动过程以后,就以与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符的属性,以它们作为物在物质上应有的属性,如作为棉花的棉花的属性等来执行职能。但是,说到我们称之为可变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情况就不同了,这部分资本,只有借助于同劳动能力相交换,才实际地转化为资本的可变部分。就实在形态来考察的货币——即资本家在购买劳动能力时所支出的这个资本部分——不过表现为存在于市场上的(或在一定条件下被抛到市场上的)、加入工人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货币只是这些生活资料的转化形式,工人一得到货币就把这种转化形式再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转化,正象这些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后来被消费一样,也是同直接生产过程(更进一步说即劳动过程)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过程,确切些说,是处于劳动过程以外的过程。要知道,资本的这一部分,从而总资本,所以转化为可变量,恰恰是由于换进来的不是货币(不变的价值量)或代表货币的生活资料(同样是不变的价值量),相反,是活的劳动能力这样一个要素,这个要素是创造价值的,它作为创造价值的要素是可以变大或变小的,可以表现为变量,在任何情况下,它作为因素,进入生产过程都不是作为已经生成的量,而只是作为流动的量,作为正在生成的量,——从而是作为在不同的界限内正在生成的量。当然,工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本身,实际上可以包含在劳动过程中,正象例如机器对辅助材料的消费包含在劳动过程中一样;所以,工人不过表现为资本所购买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为了执行它在劳动过程中的职能也需要消费,也需要加上一定份额的生活资料作为自己的辅助材料。这种情形的程度大小,取决于对工人剥削的规模和残酷性。但是,它在概念上并不是以这样狭隘的方式包括在资本关系中。在通常情况下,工人消费自己的生活资料,是在直接劳动过程间断的时候,而机器消费自己的生活资料则是在机器开动的时候。但是,就整个工人阶级来看,这些生活资料有一部分要被还不能劳动或者已经再也不能劳动的家庭成员所消费。实际上,就辅助材料及其消费来看,工人和机器的差别,在实践中可以归结为动物和机器的差别。然而,这并不是必要的,因此不属于资本的概念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支出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一旦采取自己的实在形态,即进入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形态,那么,形式上都表现为已经不再属于资本家的部分,而是属于工人的部分。因此,支出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以前作为商品(作为生活资料)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形态,完全不同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形态,不同于活动地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的形态,从而活的劳动本身的形态。这样,就把这部分资本跟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专门地区分开来了,而这又成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地道的生产资料为什么会表现为跟生活资料不同的,并且与之相对立的资本本身的根据。这种错觉仅仅由于下述事实就破灭了:资本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借以存在的使用价值形式,是产品的形式,而这种产品既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着,又以生活资料的形式存在着,因此两者都同样是作为资本存在着,从而也都同活的劳动能力相对立而存在着。

  我们现在来分析价值增殖过程。

  从交换价值来看,商品和处于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资本之间的差别,又呈现了出来。

  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交换价值,比已经投入市场的或已经预付的资本的交换价值小,因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仅仅是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的商品的价值,即作为价值进入生产过程的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现在我们所有的,不是可变资本部分的价值,而是作为一种过程的价值增殖,是实际地处于价值增殖中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断地实现为价值,而且还超出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而不断地继续创造价值。

  现在首先谈旧价值的保存,即不变部分的价值的保存,这种保存取决于: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大于必需的价值,就是说,构成生产资料的商品,例如厂房、机器等等,只包含为了生产的目的而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资本家在购入这些生产资料时所要注意的事就是:作为使用价值的这些生产资料,无论是原料,还是机器等等,它们为了形成产品应具有适合于平均水平的品质,从而以平均的品质执行职能,不给劳动即活因素造成异常的障碍,例如原料的品质;属于这方面的还有:所使用的机器等等转移到商品上的不应大于平均损耗,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资本家的事情。然而其次,不变资本价值的保存取决于:不变资本要尽可能只是生产地被消费而不是被浪费,否则,产品中包含的物化劳动部分就会大于社会必要的量。这种保存部分地也取决于工人本身,资本家的监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资本家知道用计件工资制和克扣工资来为自己保证这一点。)再其次,还取决于:劳动要有秩序有目的地进行,从生产资料到产品的转化要适当地进行,表现为目的的使用价值要作为结果实际地以恰当的形式产生出来。在这里,又会出现资本家的监督和纪律。最后,取决于:生产过程不被破坏,不被中断,在由劳动过程及其物质条件的性质所决定的时间(期间)内实际地不断提供产品。这部分地取决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而出现的劳动连续性。然而部分地也取决于外部的、不能控制的偶然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加入生产过程的价值会随着每一生产过程而遇到风险,但是(1)这些价值在生产过程之外也会遭受风险,(2)这种风险不仅资本的生产过程有,而且每一种生产过程都有。(资本通过联合来使自己免遭风险。用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直接生产者,也会受到同样的风险。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特有的东西。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这种风险落到资本家头上,那只是因为他篡夺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至于谈到价值增殖过程的活因素,则(1)要通过补偿、再生产可变资本价值,就是说,要通过给生产资料追加上一个总计同可变资本价值或工资价值一样大的劳动量,来保存可变资本的价值;(2)要通过把超过工资中所包含的劳动量的剩余劳动量即追加劳动量物化到产品中去,来创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量即剩余价值。

  在这里,预付资本的使用价值或预付资本借以存在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同资本在劳动过程中的使用价值形态之间的差别,与预付资本的交换价值同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交换价值的表现之间的差别相适应:在前一种情况下,生产资料,不变资本,是以构成不变资本的商品以前就有的同一使用价值形式进入劳动过程的,而代替构成可变资本的现成使用价值进入劳动过程的,却是在新使用价值中自行增殖的劳动力活因素,现实劳动的活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是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价值本身,而可变资本价值却完全不加入价值增殖过程,它被创造价值的活动所代替,表现为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存在的活因素的活动。

  为了使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其持续时间成正比地生产价值,这种时间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说,工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合乎目的的劳动的正常社会量,所以资本家要强制工人,使工人的劳动起码具有正常的社会平均强度。资本家力图把劳动强度尽可能提高到这个最低限量以上,并且力图在一定时间内从工人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劳动,因为超过平均强度的任何劳动强度都会给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其次,资本家力图尽可能延长劳动过程,使之超过为了补偿可变资本价值即工资所必须进行的劳动的界限。资本家在劳动过程的强度已定的情况下力图尽量延长劳动过程的长度,在劳动过程的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力图尽可能提高劳动过程的强度。资本家强制工人把自己的正常劳动强度提到尽可能高的程度;而且资本家强制工人尽可能把自己的劳动过程延长到超过补偿工资所必要的时间以上。

  由于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这个特有的性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在形态,资本作为使用价值的形态,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第一,生产资料不仅必须有足够吸收必要劳动,而且也必须有足够吸收剩余劳动的数量。第二,实际劳动过程的强度和外延量改变了。

  工人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当然是资本家的财产;因此,如上所述,这些生产资料是作为资本同工人的劳动相对立的,而工人的劳动则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力。但另一方面,正是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使用这些生产资料。工人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把劳动资料作为自己劳动的传导体来消费,把劳动对象作为表现自身劳动的材料来消费。正因为如此,他把生产资料转化为合乎目的的产品形式。可是,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观点来看,情况就不同了。并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并不是活劳动实现在作为自己的客观机体的物化劳动中,而是物化劳动通过吸收活劳动来保存自己和增殖自己,并由此成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即资本,并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生产资料只表现为尽可能多的活劳动量的吸收器。活劳动只表现为增殖现有价值的手段,从而只表现为使现有价值资本化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生产资料又在本质上在活劳动面前表现为资本的存在,而且现在表现为过去的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活劳动正好作为形成价值的东西不断地并入物化劳动的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作为生命力的消耗,作为生命力的支出,是工人本身的活动。但是,只要工人进入生产过程,他的劳动本身,作为形成价值的东西,作为处于自身物化过程中的东西,是资本价值的存在方式,并被并入资本价值之中。可见,这个保存价值和创造新价值的力量,是资本的力量,这个过程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过程,并且相反地表现为工人贫困化的过程,因为工人同时把他所创造的价值作为与自身相异化的价值来创造。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之所以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因为资本家的良心有多坏,也不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而是因为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资本家!而是因为货币作为资本在商品经济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要实现价值的增值,要实现货币的增加,因而要获得剩余价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的敌人并不是资本家!而是资本!即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

  劳动者2014年11月3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