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商业化是催熟雇佣劳动制度的原因!
工业的商业化是催熟雇佣劳动制度的原因!
——我对《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看法(11)
《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的作者收集了三百多年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的事实说明,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作者没有分析雇佣劳动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就是一大缺陷!
雇佣劳动制度是随着工业的商业化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第一,手艺人的手工业是工业的第一种形式
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的商业化是农民两极分化的原因,也是产生农民无产化的原因!
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第一,农业专业化引起了各农业地区之间,各农业企业之间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第二,农业愈是被卷入商品流通农村居民对供个人消费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就增加的愈快。因此,第三,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增长的愈快。第四,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农户把他取得的原料进行加工的家庭工业是自然经济的必然附属性。按消费者的定货来制造产品的手艺是脱离了宗法式农业的第一种工业形式。
专门手艺人在农村人口中占一定的百分比,他们从事(有时是专门有时是同农业相结合)制革、缝衣、打铁、染布、磨粉等。与小商品生产者相比,手艺人的特点是和本地有着最牢固的联系。在这种工业形式中,还没有商品生产。这里只在下述场合出现商品流通:手艺人得到货币工资或出卖工作所得的那一部分产品而去为自己购买原料和生产工具。手艺人的劳动产品不在市场上出现,几乎不越出农民的自然经济领域。
手艺人一旦和市场接触,就逐渐地过渡到为市场生产,即成为商品生产者。这种过渡是渐进的。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贸易的扩大,专业的商人--包买主的出现,制品销售市场不再是农村的小市场或集市,而是整个区域,然后是全国,有时甚至是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工业品的生产,为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种新的手工业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所以每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会发生这一过程。商品经济每发展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使农民从自身中分出一批又一批的手工业者。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初步骤的小手工业的增长,
过去和现在都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小手工业者和手艺人从人口一向稠密,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份迁移到边疆地区。第二,在当地居民中形成新的小手工业,并扩展原有手工业。小手工业即小商品生产不断地形成许多小作坊,雇佣劳动的作用,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而自然增长,雇佣劳动的使用随本户工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家庭协作式的小作坊是资本主义协作的基础。这里“靠自己劳动为生”变成靠剥削他人劳动为生。
第二,手工业的分工劳动是雇佣劳动的第一个形式
一方面,拥有较多工人的作坊逐渐地实行分工,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就这样变成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另一方面,小手工业中的商业资本达到高度发展而使生产者处于替别人加工原料以获得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的地位,包买主的作坊便成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形式中,是小商品生产和大机器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使工场手工业同小手工业接近的,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仍然是手工技术,因而大作坊不能根本排挤小作坊,不能使手工业完全脱离农业。使工场手工业同工厂接近的是大市场,拥有雇佣工人的大作坊以及使无产者工人群众完全依附的是大资本的形成。
保持手工业生产和系统而广泛地实行分工是一切工场手工业的特点。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局部工序,由各种专业工匠去做。这些专业工匠的培养,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训练,因而学徒制就成为工场手工业的自然伴随物。工场手工业分工为进入大机器工业准备了条件,第一,只有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最简单的纯粹机械的工序,才有可能使用机器。但是这样以来就把工人变成局部工人,变成畸形和残废。第二,工场手工业培养了手艺高超的工人。如果没有一个工场手工业培养工人的漫长的时代,大机器工业就不可能迅速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结构的特征,是手工业者的分化比小手工业中的分化深刻的多。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在工场手工业中,商业资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同产业资本交织在一起,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形式和差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在别人的作坊中当雇工开始,接着是为业主进行家庭劳动,直到在采购原料或销售产品方面的依附。除了大批依附工人外,在工场手工业中始终还保持有相当数量的所谓独立生产者。
在家里加工从企业主那里领来的材料以取得计件工资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不把工作分到家里去做,那是很难想象的,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家庭劳动的情况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很多中间人,这些人不费分文从中盘剥,这是最厉害的榨取血汗的剥削制度。
第三,机器工业是雇佣劳动的完成形式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大机器工业,工厂工业。其主要的和重要的标志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从手工业工厂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根本变革。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关系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雇佣劳动大量社会化。因此,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最高峰。
大机器工业把生产集中在最大的工厂,这是显而易见的。除此而外,生产集中在各个工厂工业中心和工厂中心的各种不同形式,也是大机器工业的特征。工厂中心有三种类型,第一,城市。它占第一位,其特点是工人与企业的最大集中。第二,工厂村。大机器工业把附近成千农民聚集起来,并把他们变成工厂工人。相当多的乡村工厂中心是由一些大的矿厂与冶金厂形成的。第三,“手工业”村。直接与工厂有联系的雇佣劳动形式与小工业形式叫工厂附属物。这里包括木材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有时直接归入工厂中心的工业人口,有时属于周围乡村人口,这里还包括附属工人,车夫,搬运工人,商品包装工人和一般所谓小工。这些工人总是占工厂中心人口不小的一部分。
最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也往往是工厂附属物。
正是大机器工业对工业人口的生活条件进行了完全的和彻底的变革,使他们同农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几百年的宗法式生活传统彻底分离。但是大机器工业在破坏宗法关系与小资产阶级关系时,另一方面却创造了使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和工业中的雇佣工人相接近的条件:一,大机器工业把最初在非农业中心所形成的工商业生活方式带到乡村中去;二,大机器工业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性以及雇佣农业工人与手工业工人的巨大市场。三,大机器工业把机器应用与农业时,把具有最高生活水平的有技术的工人带到乡村。
第四.工业商业化和雇佣劳动的结合导致了资产阶级和雇佣劳动者的两极分化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小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三种工业形式的联系与继承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事实十分清楚的表明,小商品生产的基本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形成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在我们面前极其迅速地成长为大机器工业。许多大厂主与最大厂主本人曾经是小而又小的手工业者,他们经历了从“人民生产”到“资本主义”的一切阶段。也许这一事实,就是各种依次相连的工业形式之间有密切和直接联系的最突出表现之一。
资本主义关系就在小手工业中形成起来。表现为有雇佣工人的
作坊及商业资本。但它们在这里发展还很微弱,没有在各生产参加者集团间形成尖锐的对立。这里既没有大资本家,也没有广大的无产阶级阶层。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这两者的形成,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工人间的鸿沟,已经达到颇深的程度。“富裕”的工业市镇成长起来,其中大批居民是没有任何财产的工人。少数商人握有巨款以采购原料和销售产品,大批局部工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就是工场手工业总的情景。但是小作坊的大量存在与土地联系的保存,传统的保存,这一切造成了两极之间的大批中间分子,阻碍了两极的发展。在大机器工
业中,所有这些阻碍都消失了;社会对立的两极达到了最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切黑暗面仿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工作日无限延长,妇女,儿童参加劳动,失业后备工人形成。然而工厂大规模实行的劳动社会化,以及对雇佣工人感情的改造,引起了一种反作用:大机器工业坚决要求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对生产实行社会监督(工厂立法就是这样)。
正是大机器工业的这种不稳定性才以生产方式与全部社会关系的迅速改造代替了以前的停滞。
这种改造的表现之一,就是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在小商品生产中手工业还未完成从农民中脱变出来,小资产阶级与雇用工人的各自形成是在农业和工业中间同时进行的,因而在分化的两极,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作了准备。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脱离已很明显。许多不经营农业的工业中心形成起来,工业与商业的交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手工工场的工人已经瞧不起农民,大机器工业彻底完成了这种改造,使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
大机器工业必然造成人口的流动,各个区域间的商业交往大大扩展了,铁路促进了人们的流动。对工人的需求总的来说是增加的,在兴旺时期增高,在危机时期下降,于是工人从一个工厂转到另一个工厂,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就成为必然的了。雇佣劳动的增长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具有最大的意义。劳动力现在是商品,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国民经济的全部劳动力只有通过企业主买卖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化,既是雇佣劳动不断扩大的原因,也是雇佣劳动随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危机不断变化的原因!或许也可以说是作者收集的两极分化不断变动的原因!
劳动者2014年8月11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