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五十七)——“需求定律”隐含的悖论: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四)
文章批评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定律的悖论,指出其价格决定需求的理论与现实脱节,强调价值机制才是市场核心,并以邓玉娇事件为例揭示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的范畴内,需求定律是我知道唯一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此前所提及的所有假设及定理,全部或明或暗地包括在这定理的一条曲线之内。经济学的其他理论要不是可有可无,就是可用其他的理论替代。……只有需求定律没有其他可靠可用的理论替代,起码到目前还没有。……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⑧“需求曲线也是供给曲线 这里有趣的观点是:价格下降一个人会多购进,是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价格上升这个人会多沽出,其供应曲线是向右上升的。说有趣,因为在这个简单的市场中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是一回事。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价够高,这个市民沽出,在某价之上其供应曲线对着镜子看是需求曲线了。这样,需求定律也就是供应定律了。”⑨张五常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把“需求定律”看成经济学的核心规律,经济学的其他规律都是其延伸、展开和衍化;在“需求定律”中,是价格决定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价格,因此他的“需求定律”是价格机制而非价值机制。“需求定律”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核心机制的理论基础。而本人认为,“需求定律”不但有例外,可以被证伪,而且必然被证伪;“需求定律”之所以必然被证伪,是因为“需求定律”本来就是悖论:需求属于价值的范畴,现实中真正的“需求定律”本来应该是价值决定价格、需求决定价格的价值定律,然而西方经济学对“需求定律”的理论表述却是价格决定价值、价格决定需求的价格定律。前几年有人问张五常:为什么北大MBA价格上涨,念的人反而更多?张五常回答: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这里“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和“价格上涨,需求减少”这两个理论表述之间就是悖论;理论表述上“价格上涨,需求减少”,而实际遇到的却是“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这两者之间就是悖论。产生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在所谓的“需求定律”中把价值规律和价格“规律”这两条规律揉在一起。这两条“规律”既不等同也不能并列。不但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本身蕴涵悖论,而且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之间也存在着悖论。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供给量增加。在这里,同样一个因:“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产生两个果:“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和“对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也就是说“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和“对该物品供给量增加”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可以同时存在,而这两个结果是现实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为了自圆其说,西方经济学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提出“供求定律”: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并根据这个平衡画出“需求供给曲线”,用“供求定律”和“需求供给曲线”来论证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但这种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解决“需求定律”、“供给定律”自相矛盾的“供求定律”、“需求供给曲线”只能是抽象的,不能真正解决“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因为和现实脱节造成的悖论,用“供求定律”、“需求供给曲线”来论证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更是牵强附会,使理论和实践更加脱节。解决“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悖论的唯一途径,是运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把价值规律和价格“规律”分离开来,用价值规律来定义“需求定律”。为什么有时价格越高越有人要?就是因为价格越高证明了价值越高,越激发了人的强烈需求。有时价格越高越有人要,价格约低越没人要说明:在现实上,需求决定价格是绝对的,价格决定需求是相对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是必然的,“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是偶然的。科学定律只能建立在必然性、绝对性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偶然性、相对性的基础上。价格决定需求是价格机制,需求决定价格是价值机制。价值机制是绝对的、必然的,价格机制是相对的、偶然的,说明价值机制才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只是价值机制的派生和补充,是价值机制的偶然表现。市场本来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而是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因此,张五常的上述价格决定需求的“需求定律”本来就不成立,更不能作为经济学的核心规律。把西方经济学价格决定需求的“需求定律”定位为经济学的核心规律,展开为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在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必然是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为社会货币化、产业化改革,把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定位于价格机制改革,都是这一“定律”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应用。前段邓玉娇刀刃淫官这一突发事件,就以极端典型的形式宣告了主流价格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邓玉娇的修脚刀表现出来的贞洁无价、尊严无价的烈女事迹,宣告了主流经济学“经济人”、“理性人”理论的破产,宣告了西方经济学“需求定律”和张五常“三招两式”的破产。价格经济学理论的要害:用经济学的实证性否定规范性,用经济人的经济利益否认道德价值。但价格经济学既不规范也不实证——价格经济学的金钱至上论既不规范也不实证——起码在邓玉娇的修脚刀面前得不到实践的证明,在邓玉娇事件排山倒海的民意面前得不到实践的证明。
什么是价格经济学的唯理性主义?邓贵大花钱买处、花钱买春、花钱买欢、花钱买身体、花钱买尊严是理性的,邓玉娇欣然接受、乖乖趴下、三呼官人、俯首就淫是理性的。钱多钱少、价格高低可以商量,但不为大把金钱所动、奋起反抗绝对是不正常、非理性的“精神病”人。司机撞倒了人,如果车下救人,赔偿数额大于把人压死,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如果索性再来一下,二次碾压把人压死,其赔偿数额小于仅仅把人压伤,是理性的、科学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小钱能使小鬼推磨大钱能使大鬼推磨,世间没有用钱办不到的事、世间没有不能用钱来估算其价值的事、世间没有不能用价格衡量其价值的事,这就是中国价格经济学家理性人、“经济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张五常“需求定律”的精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向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价格经济学家却鼓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步入人家资本原始积累的血和泪的历史阶段,成为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世界工厂。
价格经济学的逻辑结论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是赚更多的钱。靠人民币币值低估来倾销以换取美元,是以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为前提、以降低质量为前提、以降低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把换取的美元又借给美国投机、投资、救市,是以降低本国发展速度为前提。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人幸福与否不完全由金钱来决定;价值固然可以量化,但不完全是靠货币、靠由货币反映的GDP总值来量化,而是靠人的幸福程度来量化。金钱至上、价格核心是经济规律论与经济主体论对立的根源。主流价格经济学宣称的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一切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微观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帝国主义”,是把人还原为经济人、把经济人还原为自私的人的“帝国主义”,是把社会归结于货币、把货币归结于价格、把价格归结于交易、把交易归结于产权的“帝国主义”,是把社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市场金钱化、一切向钱看的“帝国主义”,是把经济学庸俗化的“帝国主义”。由这样的经济学来主导中国的改革,只能扭曲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后的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财富悖论”的根源在于主流价格经济学的范式;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途径,是改变主流价格经济学范式,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可以把颠倒了的人和财富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使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邓玉娇的修脚刀告诉我们:“理性的”人并不仅仅为钱而存在,“理性的”社会不是只靠GDP增长取得发展。要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就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只有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经济关系,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才是真正科学的科学发展观。
如果说,邓玉娇事件的背景是主流价格经济学根据“需求定律”偷偷主张性产业化的“暗流汹涌”,那么大量假冒伪劣药品和医患事故发生的背景则是根据“需求定律”公开主张医疗产业化的“一江春水”。而无论是性产业化还是医疗产业化,其始作俑者都是新自由经济学家和他们自鸣得意的价格经济学的“需求定律”、以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GDP增长观。正好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我们可爱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切领域归GDP”的口号。一切领域归GDP的基础,就是把一切领域都拿去产业化。张五常在“鼓励市场专业分化是中国医改的主要出路”博文中把医疗专业分工和“市场化”(实质就是“价格化”)结合起来,就是根据“需求定律”从微观机制上彻底实现中国医疗的产业化。这是他新自由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本质的必然表现。
医疗产业化和性产业化一样,虽然都是GDP增长的可观的数据源,然而都会导致GDP异化。什么是GDP异化?靠减少耕地、环境污染、口袋经济,百姓生命、健康、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代价来换取GDP数字增长,为官员提高政绩往上爬提供台阶打基础,就是GDP异化;GDP提高并没有同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却总体上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就是GDP异化。GDP异化,就是为了GDP数字增长而把社会所有领域都拿去“产业化”,以致造成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崩溃,使社会法制缺失、诚信丧失,坑蒙拐骗横行、假冒伪劣充斥。GDP异化本来就不是什么改革的成果,当然也就谈不上为人民所分享。所谓“GDP异化”,就是GDP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背离、财富增加与人的幸福的对立。出卖耕地,是在社会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币市泡沫、汇市泡沫,是在个人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GDP异化”还包括资源滥采乱挖使大量资源荒废对资源开发的异化,教育产业化演变成文凭产业化、学历泡沫化、学术行政化及其对国民整体素质、国民创新能力、国民创新体系的异化,营养品保健品内含有毒元素对国民健康的异化,司法部门也搞“创收”而造成出现腐败、系列“窝案”对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异化,等等。
由于医患之间、药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疗产业化必然造成无病要养、小病大养、假冒伪劣药品横行的局面,造成个人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甚至使医疗成为压在低收入者头上的一座大山,使不少人因看不起病而延误医治。医疗本来是治病的,因为被“产业化”后,医院、医生、医药使人没病变成有病、小病变成大病,从而造成医院、医生、医药异化。事实证明:医疗只能作为社会福利的公共品而由政府支出,其只能靠社会价值机制来调节而不能靠价格机制来调节。医疗只能在绿色GDP中实现“产业化”,而不能在“需求定律”中实现产业化。在“需求定律”中实现医疗产业化只能造成医疗异化、GDP异化。
经济,就是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价值规律,就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规律。作为经济本质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围绕价值规律展开,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展开的过程就是价值规律的实现过程。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规律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中的核心规律。因此,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应该把“需求定律”由价格经济学范畴上升为价值经济学范畴。从现实上看,如果以需求的满足感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准,那么就要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由此“主流”经济学范式就要转变。如果这边以需求的满足感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水准,那边以金钱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那么就会出现“财富悖论”。“财富悖论”的根源在于“经济学悖论”——财富是价格经济学的范畴,需求是幸福经济学的范畴。用“财富”名词来表达“需求”概念,本身就是概念和名词的不对称;概念和名词的不对称,会出现概念的混淆,从而陷入“悖论”。
经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学只有以价值机制还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之分,没有宏观微观之别。以价值机制为核心,微观经济学也是宏观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宏观经济学也是微观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学只是对经济过程的近似描述;不管其形式多精密,都不可能做到对经济现实的精确反映。试图用“需求定律”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存在,是思维方式与对象的不对称。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也不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但在工业经济时期,表面现象掩盖了本质。在知识经济时期,本质以赤裸裸的方式表现出来——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从本质到现象,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不完全竞争到完全竞争,价值机制都是市场的一级机制,价格机制都是市场的二级机制。市场机制本来并不以价格为基础,而是以价值为基础。以价格为基础只是历史的偶然的、局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以价值为基础,则是历史的必然的、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知识经济,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偶然把握必然提供了历史条件。
从宇宙学的观点看来,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价值关系。均衡,首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后才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前一个均衡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价值规律是社会的核心规律,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以后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机制是社会的核心机制;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经济学成了配置经济学。以价格规律为核心,追求的是平衡;以价值规律为核心,追求的是发展。价格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价值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市场是完全的,供求也不可能平衡,知识产品、创新产品的竞争不可能充分,市场不可能预测、不可能出清,任何建立在价格机制基础上的“模型”都是无效的。这里,产品的非竞争性不是市场不充分的表现,而恰恰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求。以价值为市场的核心体制,消费也是生产力,分配也属于市场的范畴;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消费与生产、分配与市场是脱节的,市场仅仅成了交易的平台,市场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了。这样的市场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市场不能成为完善的市场。资本、资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均不取决于价格,不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曲线,也不取决于供求均衡点或神秘的机制、供求法则,而取决于价值: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取决于需求的强烈程度和满足需求的可能程度。价格与需求并不必然成反比,有时价格越高,需求越强:价格机制背后是商品价值机制,价格规律背后是商品价值规律。
所谓第三方营销,(即所谓顾客应支付的服务价格由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顾客用其他的使用价值(资源,如眼球)来换取第三方的价格支付。这说明价值而不是价格是市场的核心体制;价格可以不在,但价值则无处不在。表面上的转移支付,本质上是使用价值与价格的一种换算关系。用电视上的广告来占用观众的享受空间与时间,表面上观众没有为电视节目付费,实际上是付费的——付出的是观众不得不看广告的时空价值。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要把“需求定律”表述为价格定律,用价格规律来定义“需求定律”,是其理论基础一般均衡论的需要。一般均衡论是物和物的均衡,价格规律的价格决定需求把需求物化,符合一般均衡论的要求。价值规律是需求决定价格,这里就涉及到主客体的对称关系问题,而一般均衡理论无法容纳主客体对称关系。这就暴露了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缺陷。价值规律,包括人和人的对称关系,物和物的对称关系,人和物的对称关系。其中人和物的对称关系是基本的对称关系,其他对称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生与产生作用。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说明,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层次,作为生产力标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分别是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社会规律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主客体关系规律的基础上。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说明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所有这些只有以价值规律为核心规律的对称经济学才可以提供理论支持,而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张五常的“需求定律”可以休矣。
很赞哦! (103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