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2)

火烧 2010-09-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深入探讨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重点分析亚当斯密的资本概念与经济理论,涉及国民财富增长、商业社会形成及自然经济规律,为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2)  

 —— 献给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们  

   

   

第一章    资本的概念   

   一、亚当·斯密的资本概念    

    亚.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恩格斯称为“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著作”。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研究对于资本家有指导作用。400多年来,一切资本家不论私人资本家还是垄断资本家都是按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发财致富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论是古典学派的门徒,还是当代庸俗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凯恩斯等都是以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对发展着的资本主义进行辩护的。弄清这个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斯密说:“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p1页。亚.斯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个人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给人民提供充足的生计,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在亚.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资本家和工人,首先他们都是人,人要互相关心,为此他写了《道德情操论〉。他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也就是“对别人遭遇的关心”。亚.斯密研究的主题是国民财富,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如何增加,或者说怎样才能富国裕民,第一要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第二要对别人的遭遇有同情心。    

    亚.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是由于分工不断扩大;分工不断扩大是由于人类有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便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要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同上上卷20页。亚.斯密从人的本能出发引出了商业社会。“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动物中是找不到的。”上卷13页。因此商业社会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贯穿于“经济理论中”,形成了自然的商品经济。例如,商品有自然价格,货币有自然利息,工资有自然工资率,利润有自然利润率,地租有自然地租率。所有这些范畴都是围绕自然率定义的。    

    在商业社会里,个人是如何取得收入的呢?    

    亚.斯密认为一个人“所有的资财,如果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上卷254页)。可见是通过资本取得收入。资本包括什么?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上卷257页)。它包括四项,一、一切便利劳动和节省劳动的有用机器和工具。二、一切有利可图的建筑物。三、已经投下的土地改良费。四、学到的有用才能;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上卷258页。也包括四项,一、货币。二、供出售的食品。三、未曾制成的衣服、家具等。四、已经制成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的物品。由此可见,资本就是能给私人带来收入或利润的私人占有的一切资财。这些资财既包括货币、商品,也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是亚.斯密关于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用途是什么?“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目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求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我以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上卷330页)。由此可见,资本是用来进行生产和流通的资财。    

    在商业社会里,实际上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是如何交换的或者说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亚.斯密说:“在每一个社会及其临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利润,都有一个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侯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租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上卷49页。工资自然率是由劳动者的必要工资确定的“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必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场合,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上卷67页。利润的自然率是由货币的利息率确定的。“一国内资本的一般利润,必定随着其市场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利息率下落,利润率必随着下落;利息率上升,利润率必随着上升。所以利息的变动情况可使我们略知利润的变动情况。”上卷81页。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中的工资自然率是由工人的平均工资决定的,利润自然率是由利息率决定的。工资、利息又是单个资本家在竞争中形成的。至于地租自然率,在后来论述地租时有些改变。属于足够支付工资和利润以后的剩余部分,即由土地所有者按地租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组成的。    

   

    商品自然价格确定后,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每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支配于它的实际供售量和愿意支付它的自然价格(或者说愿支付它出售前所必须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人的需要量这二者的比例。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上卷52页。亚斯密认为,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跌到自然价格以下,这时资本就会从这种商品中抽走,从而使商品供给慢慢适于有效需求;如果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涨到自然价格以上,这时资本又会流回到这种商品中来,从而使商品供给慢慢适于有效需求。“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尽管有时各种障碍使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上卷52页。亚斯密的结论是“为使一种商品上市每年所使用的全部劳动量,自然会依着这个方式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其目的当然在于始终把适当商品量提供市场,使供给足够适应需求,而不超过需求。”上卷53页。这就是一切资本家和经济学家所信奉的市场经济规律。    

    亚.斯密在商业社会里,奉行的是自由竟争。“小商贾群立,虽然他们相互间也许有妨害,但对社会毫无妨害。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课税,或限制他们的人数。...他们间的竞争,决不会妨害消费者,亦不会妨害生产者。比之一两个人独占的时候,那只能使零售商人贵买而溅卖。零售商人多了,其中也许有坏分子,诱骗软弱顾客购买自己全不需要的货品。不过这种小弊病,值不得国家去注意,更用不着国家去干涉。”上卷33页。这种自由竟争的资本主义一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资本家把自己的资财投入到生产中,通过出售不仅使自己获得利润,而且使工人获得工资,也使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其结果一方面使资本家发财致富,另一方面使国民财富不断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己需要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其他一切劳动者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的供给;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亦能予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上卷11页。亚斯密告诉一切资本家:发财吧!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且会为社会造成普遍富裕。你们是社会的主人,社会应尊重你们。    

    竞争是残酷的。这在亚.斯密以前及同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过。一部分人发财,一部分人破产,如何对待这些不平等呢?亚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告诉人们“对别人的遭遇要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便是旁人的不幸对于我们所引起的怜悯或同情和其他各种感情的来源。”,“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灾祸发生一种夸张的同情,首先就是不智的,无理由的。请你们看看四周,如果有一个苦恼的不幸的人,你就可以找到30个完全健康和幸福的或至少是勉强过得去的人。那么你根据什么理由宁可要同那一个人一起去哭泣,而不同另外那30个人去分享快乐呢?”资本家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提供了收入,我们一定要尊敬他们“我们对于成功所表示的惊奇,是同我们对于财富和名誉所表示的尊敬,建立在同一原则的基础上的;为了建立社会上的等级和秩序,这种惊奇心同样也是必要的。追求成功的努力教导我们对于成功所造成的不可抵抗的暴力表示敬意,甚至表示最尊敬的态度”。这就是亚斯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必须遵守的人道主义原则。    

   以上便是亚.斯密关于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的大概情形。了解了亚.斯密的资本概念,我们就会知道,400多年来,一切资本家,一切经济学家,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清楚的知道,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无论资本主义规模发展的多么大,始终不渝地按照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发财致富的,都是按照亚.斯密的基本理论来欺骗工人阶级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不但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坚持亚.斯密的理论,就是第三世界,甚至破产了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    

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     

    首先,马克思直接对亚斯密的资本概念进行了批判。    

    亚.斯密认为,资本是资财包括原料、劳动工具和各种生活资料,这些东西是用以生产新的原料,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活资料的。资本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的产品,积累起来的劳动。作为进行新生产的手段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是资本。    

    马克思批判说:什么是黑奴呢?黑奴就是黑种人。亚斯密的这个说明和这个说明是一样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    

    在亚斯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把这些东西当资本使用。工人是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获得工资。这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难道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吗?难道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被用来进行生产的吗?并且,难道不正是这种一定的社会性质把那些用来进行新生产的产品变成资本的吗?”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说:“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换价值的总和究竟是怎样成为资本的呢?它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而保存下来并增殖起来。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物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成为资本。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实际价值的手段。”(同上)    

    为了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实质,马克思写了《资本论》。马克思是从价值出发。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工人在生产产品时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在产品中的凝固或物化,这种物化是抽象劳动的物化或劳动的物化。价值概念表明,工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价值一旦创造出来就物化在产品中永远不会变化。工人劳动的多少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因此产品中包含的价值或物化的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计量、衡量的,换句话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    

    规定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计量确定不同产品在交换时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每一种产品生产时工人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一定的,或者说,它们包含的物化劳动即价值的量是一定的。以此为根据就可以确定两种不同产品在劳动时间相等,即价值相等时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并进行等价交换。    

    在产品作为商品交换时,最初是以劳动时间为价值尺度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人们便选用一种公认的特殊的商品,并以它本身包含的价值作为等价物,代替劳动时间成为新的价值尺度。这种公认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可见货币就是商品,是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起初用牛、贝壳、牛皮等,后来才发展成为铁、铜等金属,最后落在了金银这些商品上。金银生来不是货币,货币生来就是金银。现在金银货币则用它们的代表--纸币来代替。这里要记住:第一,货币就是商品。第二,货币是以它本身包含的物化劳动即价值代替一般劳动时间作为一般等价物来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第三,货币作为等价物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尺度。第四,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和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一样是等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明宗义的第一句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一卷1页。商品是价值,货币是商品,货币也是价值。因此,价值便是资本的核心。    

    在商业社会里,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财投入到生产中去获得收入或利润。必然要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生产的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价值的观点看,资本家用一部分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就是用货币中包含的价值与生产资料中包含的价值进行交换,或者说用同量的价值的货币形态与生产资料的形态进行交换,资本家失去的是货币得到的是生产资料,他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形式。价值仍然掌握在他的手中。马克思把这部分价值称为不变资本价值,用c表示。之所以不变,就是在生产资料消耗以后它的价值仍然不变。    

    资本家用另一部分货币购买劳动力。这里前提是劳动力已成为商品。工人之所以出卖劳动力是因为他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这个前提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生产资料一样,货币同劳动力的交换,也是等价值交换。资本家失去的是价值的货币形式,获得的是价值的劳动力形式。和生产资料不同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作为工资交给劳动力的所有者--工人,工人拿这个工资购买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个部分是物化在劳动力中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同,它是让工人劳动。工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不但会创造和劳动力价值一样多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比这个价值多的价值。因此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价值是可变的,马克思称为可变资本价值,用v表示。    

    这里必须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工人和资本家交换的结果是获得了工资。可见,这是在劳动市场上进行的,因此工资不是工人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从资本家的腰包里掏出来的和购买生产资料一样的货币的一部分。资本家的产品与工人毫无关系。说资本家生产的越多对工人越有好处是纯粹的谎言。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就是使劳动力能在明天不致死亡而继续劳动。这就是对劳动力的维持养护。维持劳动力就是让工人吃饭、穿衣、休息生活。工人生活必须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维持工人一天生活的生活资料价值就成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可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调节的。资本家和工人交换,支付工资,必须保证工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否则工人就要饿死。第三,资本家使用劳动力就是让工人劳动。工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    

    工人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创造的价值分成两部分,第一生产了和工资一样的价值。因为工人得到了工资,因此这部分劳动就是有偿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补偿了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价值即工资价值。以后我们会知道,随着资本家原予付资本的消失,工人创造的工资价值成了后来工人的劳动基金。这是工人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第二生产了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用m表示。这部分劳动就是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因为工人已还给资本家一个工资价值,自己得到的相等的工资,那么剩余价值就是工人未得到分文创造的价值,换句话说,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或者说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予付的资本价值=c+v而获得的产品价值=c+v+m。资本家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按价值出售,就实现了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因此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是靠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获得的。    

    因为资本家是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润的。因此,恩格斯为资本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对“资本论”一卷的评论》。可见,资本就是用钱赚钱。    

    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对资本下了一个定义:“在w-g-w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且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就是资本。”《马恩全集》47卷13页。“正是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因为货币只是商品的转化形式)是他的货币或者他在货币形式上所占有的价值完成w+g+w的过程。这种运动是他活动的内容,因此,他不过表现为这样规定的资本的人格化,表现为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是他的钱袋)是g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复归点。资本家是这个过程的有意识的承担者。价值的保存和增殖(价值的自行增殖)是过程的结果,运动的内容就是资本家的有意识的目的。由此可见,他唯一的目的是使他所占有的价值增殖,也就是不断地越来越多地占有一般形式的财富,占有交换价值,而只有当这一点是他唯一的动机时,他才是资本家或g-w-g这一运动有意识的主体。因此他的直接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他要满足的需要是发财致富本身的需要。但是不言而喻,他要不断地扩大对现实财富对使用价值世界的统治。”同上15页。    

   以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的基本概念。    

三、斯大林的资本概念    

     在  1921年3月18日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在  1922年3月27日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根据当时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情况,提出了在困难时期实施“新经济政策”。其实质内容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种资本主义是受到无产阶级控制的,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因此列宁称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奴役,怎么会在夺取政权以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呢?这些疑问列宁在1921--1923年的多次会议上进行了解释工作,从而使全党达到了统一认识。后来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遇到工业不发展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列宁明确指出,这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只有当“新经济政策”达到1918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水平后,就应该进入社会主义,即消灭资本。不幸的是列宁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胜利就与世长辞了。    

    斯大林掌握政权以后,遇到的情况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工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农业生产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国家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问题是,如何和在什么时候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斯大林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就是他把“新经济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篡改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并在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形成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斯大林在文章中,第一,他拉大旗作虎皮说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制定的。可是我们知道,列宁是在两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商品经济。这种资本主义是倒退的,暂时的是要消灭的。显然斯大林是对列宁的背叛,是对列宁的陷害。第二,为了对自己的理论辩护,对恩格斯的论断进行曲解。恩格斯说,当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时候,就应该消灭商品生产。斯大林辩解说,苏联工业生产资料已归社会所有,而农业生产资料还没有归社会所有,因此苏联不能消灭商品生产。其实斯大林在谈到集体农庄的所有权时说,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农庄社员集体所有的只是小家畜,小菜园等,土地也是国家所有。由此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产资料都已归国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不承认恩格斯的论断,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第三,斯大林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什么货色呢?他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保留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保留价值,保留价值规律,保留工资,利润,保留货币等等这些与资本主义经济有关的范畴。为了掩人耳目他禁止使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等等范畴。斯大林认为,只要取消了与资本主义直接有关的字眼,而保留其经济范畴就消灭了资本主义,就可以建立起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让货币规律发生作用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种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斯大林之所以能建立他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与他的资本概念有关。    

    在斯大林领导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给资本下的定义是“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第一,我们把这个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比较一下会知道,恩格斯说的资本是包括购买--生产--销售这个过程在内的价值运动过程。而斯大林只是强调了价值的生产过程,显然这个定义是不完全的定义。如果只有生产过程没有流通过程,生产如何进行,产品如何实现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迷。只有通过购买,生产,销售资本家才能赚到钱,才能实现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才能使价值增殖,才会成为资本主义。第二,斯大林之所以要强调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因为当时苏联的生产资料已归国家所有,私人资本家消灭了。斯大林的推论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工人阶级在国有企业里为国家生产利润(自然也是为自己生产利润),工人挣工资,并且实行商品交换。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就消灭了。其实,在斯大林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里,国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国家是工人阶级组成的,因此也是工人阶级所有。但是,购买--生产--销售获取利润的这个方法不变,那么国家自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就是国家资本家。    

待续  

劳动者 2010年9月15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