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韩非子的《难言》篇与《说难》篇

火烧 2010-09-14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解析韩非子《难言》与《说难》篇,探讨说话的困境与技巧,结合历史案例分析说服之道,揭示言说之难与应对策略。

   

   

一,《难言》  

   

列举“难言”的十二种情况:  

   

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能,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揔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僭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殊释文学,以质性言,则见以为鄙,  

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结果是:  

   

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更严重的结果是: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子胥善谋,而吴戮之,  

仲尼善说,而匡围之,  

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原因在哪里呢:  

   

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伊尹说汤”这样以至智说至圣也很困难,以智说愚则更为困难:  

   

文王说纣,而纣囚之。  

翼侯炙,  

鬼侯腊,  

比干剖心,  

梅伯醢,  

夷吾束缚,  

曹羁奔陈,  

伯里子道乞,  

孙子膑脚于魏,  

吴起枝解于楚,  

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  

公孙鞅奔秦,  

关龙逢斩,  

苌宏分胣,  

尹子穽于棘,  

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  

田明辜射,  

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  

董安于死而陈于市,  

宰予不免于田常,  

范睢折胁于魏。  

   

说明了什么呢:  

   

君子难言也。  

   

怎么办:  

   

愿大王熟察之也。  

   

   

   

   

   

   

二,《说难》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  

   

就是说,本篇所论,是在说得准(知心)、说得不俗(名高)的情况下的“说难”,至于其它的或相反情况下的“说难”,不在本篇分析范围之内。  

“说难”有多复杂呢,比如:  

   

说之以厚利者也,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即使以厚利说之,且名义又好,说者自己也易受到嫌猜的,遇到既要厚利,又要高名,听言时又很要面子的大王,就是说,遇到这样的虚伪而奸雄之人,如何能成功进言,所需的分寸感的把握真是微妙得很,而且简直是不可能讨得到好的,无论怎样,也总是会遭到“弃”、“疏”、“不收”这些结果。反问一下,然则何以要去“说”呢?束之高阁不好吗?但韩非子分析的不是“束之高阁”的情况,而是到人主面前去进言的情况。  

但是,你好心去进言,却会有七种危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所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已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面对这七种危险,你会有四种左右为难: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可见,远近亲疏大小粗细详略都要掌握最恰当的分寸。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上一句意谓:要善于粉饰与掩饰,要说得高尚些。  

因此,有十一种要注意的情况: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  

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  

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  

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  

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  

总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成功地对付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够对大王进忠言与良策。  

总的来说,人们不是不懂得这些,而是虽懂却往往没做到,“非知之难,而处之难”,这就讨不到好,比如有这样三个故事:  

   

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当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结论: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总之,要成功地对人主进言,很不容易,需要十分小心才是。韩非子面对的历史与现实,如此严酷,要能好好应对他所分析的这些情况,这时大约是要如王充所说,是要借用一些“儒”的吧?“儒”作为外衣与伪饰的必要性就显出来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