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中国资本的探讨(12-14)

火烧 2010-11-10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文探讨中国资本在改革开放中的产业分工模式,分析工场手工业如何通过局部分工提升生产力,强调资本对工人的控制与劳动力价值的贬值,揭示中国资本运作机制。

中国资本的探讨(十二)(关于产业分工)  

——给老同学的信(32)  

老同学 :你好!上封信探讨物价。现在探讨分工。  

首先探讨生产内部分工。改革开放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的协作为出发点。因此,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因为改革开放的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本,所以,工人不是表现为劳动者,而是表现为生产机构的器官。这里首先可以看到,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统的操作的手工者要少。但是作为总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因此,与独立的手工业比较在短时间内能生产出较多的东西,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由此可见,中国产业资本家为了赚钱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不是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工人的集体力,让工人这个器官为资本家赚更多的钱。   

因为每个局部工人的局部产品同时只是同一种产品的特殊的发展阶段,所以,一个工人是给另一个工人,或者一组工人是给另一组工人提供原料。一个工人的劳动结果,成了另一个工人劳动的起点。因此在这里,一个工人是直接给另一个工人提供工作。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他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优点(例如肌肉的片面发展和骨骼的弯曲等)。从事片面职能的习惯,使他变成本能地准确地起作用的器官,而总机构的联系迫使他以机器部件的规则性发生作用。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因此他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相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具有极不相同的价值(或者劳动力价格)。因此,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工资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的阶梯旁边,工人简单地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对后者来说完全不需要学习费用,而对前者来说,由于职能的简化,学习费用比手工业者要低。在这两种场合劳动力的价值都降低了。改革开放中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和城市的下岗工人都属于非熟练工人的范畴。由于学习费用的消失或减少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相对贬值,直接包含着中国资本的更大的增值。  

在改革开放中,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中国资本的存在方式,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中国资本家的。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不仅使独立的工人服从资本的指挥和纪律,而且还在工人自己中间造成了等级的划分。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的片面的技巧,这正像人们为了得到牲畜的皮和油而屠宰整只牲畜一样。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现在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劳动力只有在一种联系中才发挥作用,这种联系只有在他出卖之后,在资本家的工厂中才存在。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  

这就是改革开放中产业资本的中小型企业给工人带来的灾难。  

在改革开放的大型企业里,自动机本身是主体,而工人只是作为有意识的器官与自动机的无意识的器官并列,而且和后者一同受中心动力的支配。这就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及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  

在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但这种分工首先就是把工人分配到各种专门机器上去,以及把大群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小组的工人分配到工厂各个部门,在那里,他们在并列着的同种工作机上劳动,因此,在他们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要工人同少数助手的联系代替了。重大的差别是实际操作机器的工人(包括某些看管发动机或给发动机填料的工人)和这些机器工人单纯下手之间的差别。除了这两类主要工人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负责检验和经常维修全部机器的人员,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这一类是高级工人,其中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一部分人有手艺,他们不属于工厂工人的范围,而只是同工厂工人聚集在一起,这种分工是纯技术性的。  

在工厂里,工人服侍机器,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的机构。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的令人丧气,就像息息法斯的酷刑一样;劳动的重压,像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敝不堪的工人身上。一个人每天看管机器的划一运动十几个小时,比他从事同样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还要衰老得快。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中国资本的生产既然不仅是劳动过程,而且同时是资本的增值过程,因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地,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生产资本,作为支配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和工人相对立。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并使监督劳动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工厂中奴隶监督者的鞭子被监工的罚款代替了。一切处罚都简化成罚款和扣工资。  

这就是改革开放中产业资本的工厂制度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灾难!也是生产内部分工的必然结果。  

劳动者2010年11月8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十三)(关于社会分工)  

——给老同学的信(33)  

老同学:你好!我们探讨了生产内部的分工以后,仅仅说明了中国资本给工人带来的灾难,现在要探讨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我们已经知道,改革开放中的一切货币是货币资本,一切商品是商品资本,一切生产是生产资本,他们本来是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但是它们各自独立起来以后,它们就划分成了中国资本的三大部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业资本。这三大部分就是中国资本的社会分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就是中国资本的三大部分的发展变化。社会分工就是在中国资本三大部分的发展中产生的。  

改革开放中社会分工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离开了社会分工就无从发展。产业资本的发展的趋势是: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生产部门;而且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准备好以供消费的各个工序都变成单独的生产部门。这种分工被市场经济学家们,主流媒体看作是产品生产的分工,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由于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发展了生产力。可是这不是政策的正确,而是中国资本为了赚钱自发的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不仅要把全部工业变成商品生产,而且要把全部农业变成商品生产。这种商业化的生产,一方面造成了无政府状态的生产,另一方面造成了两极分化。  

第二,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因为中国资本的发展,一方面靠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另一方面靠的是劳动力的集中。这种集中出现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因此,城市的发展就为中国资本的赚钱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的城市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学家们,主流媒体,把发展城市说成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正确。可是这不是政策问题,而是中国资本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城市病(缺水、污染、交通拥堵、一切怪病的滋生地等),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差别的扩大,造成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对立。  

第三,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改革开放中不仅一切生活资料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商品,而且一切精神产品都是商品。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就成了中国资本在不同劳动部门之间联系的媒介。正是由于这种媒介,不仅进一步扩大着社会的分工,而且在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造成了生产的混乱。  

第四,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改革开放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前提下,国家、公司、私人就把产业资本作为赚钱的工具,生产资料自然就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正是这个原因,就形成了社会生产的繁荣景象。经济学家们主流媒体总是认为,这种社会分工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这是改革开放的功劳,可是,不要忘记,这是中国资本扩大生产的必然结果。  

第五,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中,中国资本家在哪个部门发展,在哪个行业发展,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像市场经经济学家们和主流媒体认为的那样,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正是这种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才造成了改革开放的无政府状态的生产,并因此造成了经济的停滞和危机。  

第六,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在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学家们和主流媒体,总以为,政府有莫大的权力,可以缓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出现的矛盾。可是,这些对立的商品生产者,不仅仅是商品生产者而且是中国资本的生产者。众所周知,资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他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所以想解决中国资本家的对立,缓和资本家的矛盾,想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调和矛盾只能是隔靴瘙痒水中捞月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社会弊病越来越多旧病反复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中的社会分工,是中国资本发展的自然结果,不是政策控制的结果。所以,中国资本在各行各业中的分工,中国十三亿人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完全是由中国资本决定的,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由由政府安排的 。  

劳动者2010年11月9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十四)(关于人)  

——给老同学的信(34)  

老同学:你好!截止第十三封信我探讨了中国资本的几种形式及其与中国资本有关的内容。这个探讨由于中国资本的内容牵涉到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所以只能是挂一漏万。你可以看出,我这里探讨的是改革开放的物的一面。改革开放还有人的一面,这就是现在要探讨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由两种东西组成:一个是人,一个是物,那么改革开放也是由人和物组成。我们的老前辈刘国光同志以改革开放是什么不是什么为题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刘老这个反思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说明的,不是从物质领域中说明,所以直到最近他发表的对改革开放的性资还是性社的判断,还是认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这个判断受到网民们的质疑,说明刘老的判断不能说服人。  

我现在也用刘老的办法对改革开放的物质和人提出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中的机器、电视、粮食是什么不是什么,改革开放中的人是什么不是什么。  

众所周知,机器既是加工产品的设备,又是生产利润的工具;电视既是人们娱乐的工具,又是可以卖钱的商品;粮食既是人为自己的身体细胞提供能量的东西或者说为了人能够活着的必需品,又是不法商人提高价格的手段。由此看来,机器、电视、粮食具有两种用途:一个是解决人的生产和生活的东西或者如马克思说的具有使用价值。另一个是用来赚钱或者如马克思说的具有交换价值。这些东西按其性质来说:一种性质是产品,另一种性质是商品准确地说是商品资本。所以,我的判断就是:这些东西以及改革开放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商品资本,不是产品,这一点我在前几封信中已经说明。对于这个判断我期望你和广大网民进行反驳、批判。  

对改革开放中的人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判断和对物的判断是一样的。  

十三亿中国人毫无疑问都是生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是人类的存在物,都是要经历生、长、老、死的一种高级动物,或者说都是自然界中的人即自然人。这个自然人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吃、喝、穿、住,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劳动,要生产。因为,劳动、生产对于人来说,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劳动生产就仅仅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因为劳动生产本身是人的生命活动,所以,劳动生产就表现为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这就是十三亿中国人的自然的一面。  

但是,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又表现出另一面:社会中的人即社会人。我们已经把改革开放中的物质东西归结为中国资本,那么改革开放中的人,自然也就与中国资本相适应具有社会的特性。改革开放中的物作为中国资本没有人掌握就是一种死的东西,掌握或者占有中国资本的人就是中国资本的人格化或者说就是中国资本家。由此可见,十三亿人总会有一部分人充当中国资本家的角色,是你、是我还是他,无关紧要。所以,改革开放中的人有一部分就是中国资本家。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这部分人总是少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左右也就是1。3亿左右。这些人随着中国资本的集中会越来越少。  

另一部分人就是打工挣钱的人。这部分人是专门为中国资本家干活的人,或者说为中国资本实现用钱赚钱活动的人,或者说是雇佣劳动者,或者说是叫做中国工人阶级叫做中国无产阶级的那一部分的人。这一部分人的特点就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挣得工资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的人。由此可见,十三亿中国人总会有一部分人充当雇佣劳动者的角色,是你、是我、是他无关紧要。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这部分人总是多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也就是近8亿人左右。这些人随中国资本的发展集中会越来越多。  

中国人除了这两部分人以外剩下的就是介于这两部分人中间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点是:不是靠近中国资本家阶级,就是靠近中国雇佣劳动者阶级。他们手中掌握者少量的中国资本,他们主要靠自己的劳动赚点小钱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把他们叫做小资本家是名副其实的,或者叫做小资产阶级。他们不愿意做雇佣劳动者,想作一个大资本家。随着中国资本的不断的集中,随着激烈的竞争,他们就开始分化:少部分人加入大资本家的行列,多数人落入打工挣钱的行列变成雇佣劳动者。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这部分人就今天来说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即近4亿人左右。这些人随着不断地分化少数变成大资本家绝大多数落入无产阶级行列。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中在中国资本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人要吃饭、穿衣、喝水、住房,表现为自然人。但是中国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为中国资本打工挣钱解决自己的吃、喝、穿、住,从而表现为社会人。所以,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只有表现为社会人才能够实现自然人。另一方面,中国人要成为自然人就必须摆脱社会人的特性。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已经接近自然人的特性,社会人的特性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就是人们怀念毛泽东的主要原因。我这里说的社会人指的是在中国资本统治下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  

劳动者2010年11月1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