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4)

火烧 2010-09-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本文探讨资本主义从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过程,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分化,农业商业化及工役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分析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路径。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4)  

 —— 献给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们  

第三章 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    

1、一般理论    

   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经济,也就成了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使单独的和独立的生产部门的数量增加。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一部分生产都变成专门的生产部门;而且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准备好以供消费的各种工序都变成单独的生产部门。在这些不断分化的工业生产部门里,起先是独立的手工业生产,即独立的小商品生产,由于他们为市场生产便发生了竞争的关系,结果一部分人发财,一部分人破产。资本主义生产便侵入到工业内部。资本家通过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雇佣工人组织在协作,进而是工场手工业的作坊内,通过积累不断地采用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从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完成了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加工工业与采掘业的分离,制造业与农业的分离,使农业本身也变成了工业,即变成生产商品的经济部门。上述发展趋势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日益专业化的种种农业区域和农业系统,不仅引起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交换,而且引起了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这就是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的商业化,也就是独立的农业生产者为市场生产产品,他们之间也发生了一种竞争关系,结果出现了农民的分化。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农村的资产阶级,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农村的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口脱离农业而转到工业中来。农业变成工业。    

2、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过程    

1)地主从徭役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    

   在地主经济下,农民进行两种劳动。一种是在自己的份地上用自己的劳动,农具和牲畜耕种这块土地,从而养活自己。另一种劳动是用自己的农具和牲畜来耕种地主的土地,为地主生产粮食。农民在自己的份地上经营“自己的”经济是地主经济存在的条件,其目的不是保证农民获得生活资料,而是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这种经济就是徭役经济。徭役经济是农奴制的经济。    

   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徭役经济崩溃了。但是徭役经济不能一下子消灭。因此唯一可能的是一种既包括徭役经济,又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的过渡的制度。这种过渡制度就是,工役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所谓工役制度就是用附近农民的农具和牲畜来耕种土地,其偿付形式是计件雇佣下的货币偿付,对分制下的实物偿付,或狭义工役制下的土地或各种农用土地偿付。所谓资本主义制度,就是雇佣工人(年工、季节工、日工等)用私有主的农具和牲畜来耕种土地。上述两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它们在许多地主田庄上相互结合,并被应用到各种经济工作中去。    

   工役制有“计件雇佣制”,“按亩制”,“全包制”,借债用工役补偿制等。工役制的报酬往往比资本主义“自由”雇佣下的劳动报酬低。工役制属于“半自由”性质的劳动,总是以受雇者对雇主的人身依附为前提。因此工役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劳动生产力低下。工役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使现代地主经济有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走上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役制不相容。因此,商品经济和商业性农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破坏着工役制度。现代地主经济中的工役制应分成两种:(1)只有役畜和农具的农民才能承担的工役制。(2)没有任何农具的农民承担的工役制。第二种工役制是向资本主义的直接过渡,它通过一系列极不显著的转变过程同资本主义相融合。农民的分化排挤着工役制的发展。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克服了闭关自守的宗法式经济排挤了工役制。地主在购置机器或改良农具时,就用自己的农具代替农民的农具,这样他就从工役制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    

2)农民从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    

   农民演进的基本特征是,农业越来越带有商业即企业的性质。只要农民使用雇佣劳动并为了赚钱,那么一切用独立的经营来满足自己支出的小商品生产者都属于农村小资产阶级范畴。农村小资产者通过许多过渡的阶梯同小块土地“农民”同农村无产者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前提是现代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这里存在着任何商品经济和任何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竞争,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农民中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具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矛盾形式,也就是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表现出利益的斗争和磨檫,不意味着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损。因为农业,特别是农民受传统影响,因此,资本主义改造作用在这里是极缓慢地和逐渐地表现出来。    

   在农业商业化的条件下,农民中一切经济矛盾的总和构成了农民的分化。农民的分化减少了“中等农民”而发展着两极的两种农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经济的商品性即货币性。第一种新型农民是农村资产阶级或富裕农民。这是包括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的独立业主,以及工商业企业主和商业企业主。商业性农业与工商企业相结合。这是农民特有的一种农业同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这里的经营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本户劳动力可以胜任的程度。所以农村雇农,特别是日工队伍的形成,是富裕农民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农民以纯收入的形式所获得的闲置的货币,或者是从事商业或高利贷活动,或者是在有利的条件下用来购买土地,改善经营等等。农民资产阶级从数量上说只占全体农民的少数,但是就他们在整个农民经济中(在农民的生产资料总数中,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总数中)的意义来说,农民资产阶级是占绝对优势的。他们是现代农村的主人。    

    另一类新的类型的农民是农村无产阶级,即有份地的雇佣工人阶级。这里包括无产的农民,有份地的雇农,日工,小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小块土地上极小规模的经营及其处于完全衰落状态,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大概还比不上没有份地的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这一类农民的特征。    

   介于上述两者农民中间的是中等农民。他们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得最差。独立的农业劳动,只有在最好的年成和特别顺利的条件下才能维持这种农民的费用。所以这种农民的地位是极不稳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中等农民如果不以劳动偿还等为条件来借债,如果不寻找部分也是出卖劳动力的“辅助的”外水是如不敷出的每当发生一次歉收便有大批中等农民落入无产阶级队伍。就其社会关系来说,这一类农民摇摆于上等户和下等户之间,它向往上等户,但能爬上去的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而社会的演进的整个过程却使它论为下等户。    

   

   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在下等户中这种市场的形成是靠消费品,与中等农民相比,农村无产者消费较少(并且消费的是质量低劣的产品)而购买较多。农民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从两方面来建立市场,第一主要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市场)。第二也靠消费品,因为他们的需求在日益增长。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由于农业的性质,它向商品生产的转变是以特殊形式进行的,和工业的这种过程并不一样。加工工业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些部门都只生产一种商品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而农业性工业则不分为各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它只是在一种场合下专门生产一种市场产品,而在另一种场合下又专门生产另一种市场产品,而且农业的其他方面都要适于这种主要的(即市场的)产品。例如商业性谷物,商业性畜牧业,亚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果园业,甚至市郊经济都是这种情况。因此,商业性农业的形式非常多种多样,它不仅在不同的地区形式各异,而且在不同的农场或企业也不相同。    

   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第一,农业专业化引起了各农业地区之间,各农业企业之间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第二,农业愈是被卷入商品流通农村居民对供个人消费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就增加的愈快。因此,第三,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增长的愈快。第四,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资本主义在农业人口中间大大扩大了和加剧了这样一些矛盾,没有这些矛盾,资本主义就不能存在。第一,资本主义把务农者从宗法式农民变成了同现代社会中其他业主一样的手工业者。第二,农业资本主义第一次打破了农业数百年来的停滞状态,大大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造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建立了以机器的使用和工人的广泛协作为基础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第四,农业资本主义第一次连根摧毁了工役制和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总而言之,农业资本主义使农业生产社会化了。农业从最高等的特权或最低等级的租赋变成了普通的工商业;农民的劳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受到社会的核算;墨守成规的单一的农业正变成在技术上经过改造的和具有多种多样形式的商业性农业,小农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正在破坏,劳动力的非人身交易,正在排挤各种各样的高利贷形式和人身依附形式,--这一切情况都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个过程使农业劳动社会化了,并且使市场波动这种无政府状态中的矛盾,即各个农业企业的个体性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集体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强调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进步历史作用时,我们丝毫没有忘记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也没有忘记它固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    

3)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过程    

甲,最初阶段    

    农户把他取得的原料进行加工的家庭工业是自然经济的必然附属性。按消费者的定货来制造产品的手艺是脱离了宗法式农业的第一种工业形式。在这里,材料可能是定货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手艺人的,而手艺人的劳动报酬或者是给货币,或者是给实物。手艺是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乡里也相当普遍,是农民经济的补充。专门手艺人在农村人口中占一定的百分比,他们从事(有时是专门有时是同农业相结合)制革、缝衣、打铁、染布、磨粉等。与小商品生产者相比,手艺人的特点是和本地有着最牢固的联系。在这种工业形式中,还没有商品生产。这里只在下述场合出现商品流通:手艺人得到货币工资或出卖工作所得的那一部分产品而去为自己购买原料和生产工具。手艺人的劳动产品不在市场上出现,几乎不越出农民的自然经济领域。因此很自然的,手艺同宗法式的小农业一样,其特征是墨守成规、分散零碎、规模狭小。手艺人外出到其他地方去找外水,是这种工业形式所固有的唯一的发展因素。    

   手艺人一旦和市场接触,就逐渐地过渡到为市场生产,即成为商品生产者。这种过渡是渐进的。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贸易的扩大,专业的商人--包买主的出现,制品销售市场不再是农村的小市场或集市,而是整个区域,然后是全国,有时甚至是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工业品的生产,为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商品生产处于萌芽状态时,手工业之间的竞争还不厉害,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并遍及广大地区,这种竞争就日益加剧,它破坏了小手工业者靠他那真正垄断地位而造成的宗法式的安宁。小生产者害怕竞争,千方百计地阻止竞争,“不让”竞争者进入本地区,巩固自己拥有一定顾客圈子的小业主的稳定地位。这种对竞争的恐怖,十分明显地说明小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本质。    

    一种新的手工业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所以每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会发生这一过程。商品经济每发展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使农民从自身中分出一批又一批的手工业者。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初步骤的小手工业的增长,过去和现在都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小手工业者和手艺人从人口一向稠密,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份迁移到边疆地区。第二,在当地居民中形成新的小手工业,并扩展原有手工业。小手工业即小商品生产不断地形成许多小作坊,雇佣劳动的作用,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而自然增长,雇佣劳动的使用随本户工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家庭协作式的小作坊是资本主义协作的基础。这里“靠自己劳动为生”变成靠剥削他人劳动为生。此外,劳动生产率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大作坊的劳动生产率大大超过小作坊。大作坊总是在技术装备方面较好,配备有优良的工具、设备和机器等。这样,随着作坊之间的竞争,原材料必然涨价。这种原材料、产品涨价,加速了小作坊的灭亡。因此,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农民小手工业的扩大、发展和改善,只能是一方面分出少数小资本家,另一方面分出多数雇佣工人或生活的比雇佣工人更坏的独立手工业。    

   小商品生产者建立较大的作坊,是向比较高级的工业形式的过渡。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是从分散的小生产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作坊同小手工业者的作坊的差别,最初只是表现在同时雇佣工人的人数上。但是使用较多的工人必然会引起生产本身一连串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的逐步改善。小手工业者的地位由于使用原始技术,各个工人体力技艺差别很大,因此,小手工业者的地位已极不稳定。他对市场波动的依赖性很大。资本主义作坊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则具有大得多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于是有可能更充分地利用建筑物工具等,这样就降低了较大作坊的生产费用。为了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同时雇佣许多工人,需要积累相当的资本。这种资本是在商业领域里形成的。    

   农民小手工业在许多情况下产生出特种的包买主。他们专门从事销售产品和收购原料的商业业务,并且通常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使小手工业者从属于自己。包买主是商业资本的代表。个别人手中形成了闲置的货币资金是一切资本(不论是产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的起点。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孤立性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着经济磨檫和斗争,随着市场的扩大,小规模的,分散的销售成为不可能。因此产生了包买主。在大市场上大规模的销售和小生产的分散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小生产分散的条件下,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只有由少数富裕者独揽销售,把销售集中起来。这就是包买主的自然的任务。包买主大批收购制品或原料,这样就减少了销售的费用。这种大规模销售的纯经济上的优越性,必然是小生产者同市场隔绝,使他们在商业资本的权力面前无力自卫。小商品生产者必然依赖于商业资本。    

   在小生产者分散和完全分化的情况下,只有大资本家才能组织大规模销售。这样大资本家使手工业者处于完全孤立无援和依附的地位。商业资本在小手工业中采取以下基本形式:第一,商人(或大作坊主)向小商品生产者收购制品。包买主就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无限制地降低他付给生产者的价格。第二,商业资本同高利贷的结合,经常要钱用的农民向包买主借钱,然后用自己的商品来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销售总是按人为地降低了的价格进行。此外,债权人同债务人的关系必然使后者处于人身依附的地位,使他们遭受盘剥。使债权人利用债务人穷困的特殊情况等等欺压债务人。第三,以商品偿付制品,这是农村包买主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第四,商人以手工业者生产上所必需的各种商品(原料和辅助材料等)来做支付。如果制品的包买主开始以“手工业者”所需要的那些原料来偿付,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关系上的发展跨了很大的一步。包买主把小手工业者同成品市场的联系切断以后,现在又切断了他同原料市场的联系,这样就使手工业者完全从属于自己。手工业者事实上成了在自己家里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转为产业资本。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形成了。    

   在资本主义最初阶段里,一方面表现出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另一方面表现出资本主义的盘剥性。只要想到小生产的惊人的分散性这种宗法式的农业的必然后果,就可以确信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因为它彻底破坏了旧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和因循守旧的状态,破坏了陷于中世纪壁垒中的农民定居状态,造成了新的社会阶级,这些阶级根据需要而竭力联系起来,联合起来,并积极参加国家和世界的经济生活。    

   除了手艺的原始形式之外,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原始形式也是地方小市场的必然附属物。农村愈偏僻,受资本主义新制度、铁路、大工厂、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影响愈小,地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垄断就愈厉害,周围农民受他们的支配也愈厉害,而且这种支配的形式也愈粗暴。这些小吸血鬼的数量很多,各地对他们的称呼也名目繁多。如鱼贩子,包货商,投机者,贩卖人,收货人等都是这一号人。自然经济占优势,使货币在农村中成为罕见的和贵重的物品,这样,所有这些盘剥者所起的作用,要比他们资本的数量大得不可估量。农民对货币所有者的依附必然带有盘剥形式。没有地方小市场的“主人”小商人的包买主,前资本主义的农村是不可想象的。资本主义把这些市场联系起来,把它们结成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破坏了盘剥和人身依附的原始形式,并为解决农民中出现的矛盾做了准备。    

乙,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一方面,拥有较多工人的作坊逐渐地实行分工,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就这样变成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另一方面,小手工业中的商业资本达到高度发展而使生产者处于替别人加工原料以获得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的地位,包买主的作坊便成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形式中,是小商品生产和大机器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使工场手工业同小手工业接近的,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仍然是手工技术,因而大作坊不能根本排挤小作坊,不能使手工业完全脱离农业。使工场手工业同工厂接近的是大市场,拥有雇佣工人的大作坊以及使无产者工人群众完全依附的是大资本的形成。    

   保持手工业生产和系统而广泛地实行分工是一切工场手工业的特点。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局部工序,由各种专业工匠去做。这些专业工匠的培养,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训练,因而学徒制就成为工场手工业的自然伴随物。    

   工场手工业分工为进入大机器工业准备了条件,第一,只有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最简单的纯粹机械的工序,才有可能使用机器。但是这样以来就把工人变成局部工人,变成畸形和残废。第二,工场手工业培养了手艺高超的工人。如果没有一个工场手工业培养工人的漫长的时代,大机器工业就不可能迅速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造成了许多专门从事某种生产和培养出大批手艺高超的工人的广大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专门生产一种产品,有时是产品的一个品种,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手工生产占优势,存在大批的小作坊,工人同土地保持联系,工匠被固定在某一专业上,这一切必然造成工场手工业各个工业地区的闭塞状态。资本主义的整个演进阶段,具有农业同工业分离的特殊形式。最典型的手工业者现在已不是农民,而是不从事农业的工匠(另一极则是商人和作坊主)。在大多数的场合下,按照工场手工业类型组织起来的手工业都拥有非农业的中心,或是城市,或是村庄,这些村庄的居民几乎都不从事农业,这样的村庄应该列为工商业性质的居民点。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在这里有很深的基础,其根源既在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也在于它的经济和它的文化特征。技术把工人束缚在一种专业上,因而一方面他不适于从事农业,另一方面要求他不间断地长期地从事一种手艺;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结构的特征,是手工业者的分化比小手工业中的分化深刻的多。在大批生产者完全贫困化的情况下,工场手工业的工人是不能由稍微宽余的农民来补充。工场手工业的文化特点在于:第一,一个行业存在很久,它给居民留下特殊的印记。第二,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较高的识字率,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他们同“乡下佬”迥然不同。是中心居民特点。    

   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在工场手工业中,商业资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同产业资本交织在一起,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形式和差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在别人的作坊中当雇工开始,接着是为业主进行家庭劳动,直到在采购原料或销售产品方面的依附。除了大批依附工人外,在工场手工业中始终还保持有相当数量的所谓独立生产者。    

   在工场手工业中除了资本主义大作坊外,还常常看到为数极多的小作坊。小作坊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生产总额上则完全起着从属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包买主和工场手工业是交错在一起。因此,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工场手工业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的结合,就会使直接生产者的状况比工人的状况恶劣得多,就会延长他们的工作日,降低他们的工资,阻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家里加工从企业主那里领来的材料以取得计件工资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不把工作分到家里去做,那是很难想象的,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家庭劳动的情况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很多中间人,这些人不费分文从中盘剥,这是最厉害的榨取血汗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必然同极不卫生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过长工作日、吸收妇女和儿童劳动,几乎是常见的现象。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工人需求水平降低。因为企业主可以到一些偏僻地方去选择工人,因为那些地方的居民生活水平特别低。    

   为资本家进行家庭劳动同农民的分化有联系。第一,大批必须出卖而且必须廉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农村无产者的存在。第二,在分配工作时能执行代理任务的非常熟悉本地情况的富裕农民的存在,是家庭劳动广泛流行的条件。    

   最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工人几乎是资本主义后备军中的最大的部分。企业主把工作分到家里去做,就可以不花费大量资本和很多时间去建造作坊等,而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    

丙,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大机器工业,工厂工业。其主要的和重要的标志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从手工业工厂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根本变革。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关系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劳动大量社会化。因此,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最高峰。    

   大机器工业把生产集中在最大的工厂,这是显而易见的。除此而外,生产集中在各个工厂工业中心和工厂中心的各种不同形式,也是大机器工业的特征。工厂中心有三种类型,第一,城市。它占第一位,其特点是工人与企业的最大集中。第二,工厂村。大机器工业把附近成千农民聚集起来,并把他们变成工厂工人,相当多的乡村工厂中心是由一些大的矿厂与冶金厂形成的。第三,“手工业”村。当我们谈到工厂工业在城市中心与乡村中心的发展速度比较时,我们看到乡村中心在这方面无疑是领先的。这种工厂工业大概具有下列趋势:在城市以外扩展特别迅速,建立新的工厂中心并比城市中心更快地把它们向前推进,深入似乎与资本主义大企业世界隔绝的群穷乡僻壤。这表明:第一,大工业以怎样的速度改造着社会经济关系。过去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东西,现在不过10年光景就实现了。第二,工厂向乡村迁移表明,资本主义克服了农民村社的等级闭塞状态为它设置的障碍,甚至从这种闭塞状态中取得了利益。第三,相当数量的乡村工厂中心及其迅速的发展表明,它的影响很广泛,远不限于工厂围墙内。    

   直接与工厂有联系的雇佣劳动形式与小工业形式叫工厂附属物。这里包括木材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有时直接归入工厂中心的工业人口,有时属于周围乡村人口,这里还包括附属工人,车夫,搬运工人,商品包装工人和一般所谓小工。这些工人总是占工厂中心人口不小的一部分。最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也往往是工厂附属物。    

   正是大机器工业对工业人口的生活条件进行了完全的和彻底的变革,使他们同农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几百年的宗法式生活传统彻底分离。但是大机器工业在破坏宗法关系与小资产阶级关系时,另一方面却创造了使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和工业中的雇佣工人相接近的条件:第一,大机器工业把最初在非农业中心所形成的工商业生活方式带到乡村中去;第二,大机器工业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性以及雇佣农业工人与手工业工人的巨大市场。第三,大机器工业把机器应用于农业时,把具有最高生活水平的有技术的工人带到乡村。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小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三种工业形式的联系与继承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事实十分清楚的表明,小商品生产的基本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形成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在我们面前极其迅速地成长为大机器工业。许多大厂主与最大厂主本人曾经是小而又小的手工业者,他们经历了从“人民生产”到“资本主义”的一切阶段。也许这一事实,就是各种依次相连的工业形式之间有密切和直接联系的最突出表现之一。    

   三种基本形式,首先是以各种不同的技术结构来区别的。小商品生产完全是原始手工技术。手工业者仍是按传统方法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农民;工场手工业采用了分工,把农民变成工匠,变成局部工人。但手工生产仍保存着。分工是自发形成的,象农民劳动一样是按传统学来的;只有大机器工业才引起急剧的变化,把手工技术远远抛开,在新的合理的基础上改造生产,有系统地将科学成就应用于生产。    

   根据各种不同技术结构,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不同阶段。小商品生产与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是小作坊占优势,从小作坊中只产生大作坊,大机器工业彻底排挤小作坊。资本主义关系就在小手工业中形成起来。表现为有雇佣工人的作坊及商业资本。但它们在这里发展还很微弱,没有在各生产参加者集团间形成尖锐的对立。这里既没有大资本家,也没有广大的无产阶级阶层。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这两者的形成,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工人间的鸿沟,已经达到颇深的程度。“富裕”的工业市镇成长起来,其中大批居民是没有任何财产的工人。少数商人握有巨款以采购原料和销售产品,大批局部工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就是工场手工业总的情景。但是小作坊的大量存在与土地联系的保存,传统的保存,这一切造成了两极之间的大批中间分子,阻碍了两极的发展。在大机器工业中,所有这些阻碍都消失了;社会对立的两极达到了最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切黑暗面仿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工作日无限延长,妇女,儿童参加劳动,失业后备工人形成。然而工厂大规模实行的劳动社会化,以及对雇佣工人感情的改造,引起了一种反作用:大机器工业坚决要求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对生产实行社会监督(工厂立法就是这样)。    

   生产发展的性质本身在资本主义各阶段上是变化着的。在手工业中,这种发展是随着农民经济的发展行进的;市场极其狭小,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距离不大,微不足道的生产规模容易适应与波动极小的地方需求。因此,最大的稳定性是这一阶段工业的特点,但这种稳定性等于技术的停滞,等于保守,与中世纪传统的种种残余纠缠在一起的宗法式的社会关系。工场手工业为大市场而工作,有时是为全国而工作,因而生产就具有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工厂生产条件下达到了最高峰。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只能以跳跃方式、以繁荣时期与危机时期的周期性的更替方式进行。小生产者的破产由于工厂的这种跳跃式的增长而大大加剧了,工人时而在兴旺时期大批被工厂吸收进去,时而又被抛掷出来,失业者和甘愿从事任何工作的广大后备军的形成,成为大机器工业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正是大机器工业的这种不稳定性才以生产方式与全部社会关系的迅速改造代替了以前的停滞。    

   这种改造的表现之一,就是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在小商品生产中手工业还未完成从农民中脱变出来,小资产阶级与雇用工人的各自形成是在农业和工业中间同时进行的,因而在分化的两极,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作了准备。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脱离已很明显。许多不经营农业的工业中心形成起来,工业与商业的交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手工工场的工人已经瞧不起农民,大机器工业彻底完成了这种改造,使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    

   工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是人口的定居。相反,大机器工业必然造成人口的流动,各个区域间的商业交往大大扩展了,铁路促进了人们的流动。对工人的需求总的来说是增加的,在兴旺时期增高,在危机时期下降,于是工人从一个工厂转到另一个工厂,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就成为必然的了。    

   

   上述大机器工业与以前的工业形式不同的一些特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劳动的社会化。事实上,为巨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生产在购买原料及辅助材料上同国内各个地区及各个国家的密切的商业联系的发展,巨大的技术进步,庞大的企业所造成的生产与人口的集中,宗法式生活的陈腐传统的被破坏,人口流动的形成,工人的需求和开化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是使国内生产日益社会化,同时也是生产参加者日益社会化的资本主义过程中的各种要素。    

丁,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相互依存关系中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在国内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增长。在20多年里,铁路网增加6倍多,铁路运货量增加12倍多,客运量增加5倍多,水运量增加12倍。外贸进出口总值增加4倍,银行放款增加6倍,存款增加4倍。存款最多的是从事农业与乡村手工业者。乡村正在开化,靠农夫破产去办工业日益变得有利。这些资料证明:商业流通与资本积累的巨大增长。    

   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工商业人口的增长。城市不断增加,30多年大城市由13个增加到44个,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增长快一倍。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说明人口离开农村而转向工商业在不断发展。大工商业中心的城市人口的增加比整个城市人口增加要快得多。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在工业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的特别迅速,从14.1%增长到21.1%,农村人口增长缓慢;移民象巨流般地从这一地区到那一地区。人口异常地离开农业走向工业。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工厂村镇和工商业村镇的增长。除了城市以外具有工业中心的性质的,第一是城市近郊,它们包括日益扩大的大城市周围地区。第二是工厂村镇。这种工业中心在城市人口的百分比极小的工业省内特别多。第三,工商业村,它们或者居于大工业地区的首位,或者因为地处河岸或铁路车站附近。这些村庄的数量迅速增加。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不断增加。这些农民靠在工业中心做工而取得生活资料,每年要在这些工业中心度过一部分时光,因此,他们应该列入工业人口之内。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零工是进步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旋涡,它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外出到城市,削弱了旧的父权制家庭,使妇女处于比较独立的,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最后,外出做非农业零工不仅提高了外出雇佣工人的工资,而且也提高了留在当地的工人的工资。    

   雇佣劳动的增长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具有最大的意义。劳动力现在是商品,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国民经济的全部劳动力只有通过企业主买卖后,才能应用于生产。全国参加物质财富生产的劳动人口是劳动力的出卖者,约占全国成年男性人口的一半左右。如果对小生产者的剥夺没有造成千百万的雇佣工人群众,使他们随时准备一有号召就去满足企业主在农业、木材业、建筑业、商业、加工业、采掘业、运输业等等中最大限度的需求,那么资本主义永远也不能发展到目前的高度,而且连一年也不能存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货币经济是这种经济的制度的基础。“货币权力”充分表现在工业中和农业中,城市中与乡村中,但只有在大机器工业中它才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劳动力的买卖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正因为这样,雇佣劳动的使用才得以迅速增长。    

   劳动力国内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建立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与工业中的平行发展,是由于一方面形成了农业企业主与工业企业主阶级,另一方面形成了农业中和工业中的雇佣工人阶级。    

   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可以归结为:承认这种作用的进步性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的消极面和黑暗面,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社会矛盾是完全一致的。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大工业时代才会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没有一个不曾是发生克服手工原始技术用机器代替旧工具的技术改革。这种改革过程,根据资本主义本质,只能通过一系列不平衡与不合比例来进行:繁荣时期被危机时期所代替,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引起另一个工业部门的衰落,农业的进步,在一个区域包括农业一方面,在另一区域则包括农业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增长超过农业的增长等等。这种发展是跳跃式的,寒热病似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资料的增长远远超过个人消费的增长。    

   劳动社会化表现在以下过程中,第一,商品生产的增长本身破坏自然经济所有的分散性,并把小市场合成大市场。为自己生产变成为整个社会生产。资本主义愈高度发展生产的这种集中性与个人占有性间的矛盾就愈激烈。第二,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和工业中造成了空前的生产集中以代替过去的生产分散。第三,资本主义排挤人身依附形式。第四,资本主义造成人口流动。第五,资本主义不断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工业人口。第六,资本主义扩大居民对联盟和联合的需要。第七,上述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    

   待续  

劳动者 2010年9月15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